“十二五”期间,面对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的严峻形势,来宾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和发展了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好形势。
一、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201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24.54亿元,总量排全区第11位,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2010-2015年年均增长4.5%。其中,种植业年均增长4.2%,林业增长8.0%,牧业增长4.0%,渔业增长6.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97.8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9.7亿元,年均增长4.3%,其中种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0%,林业增长7.9%,畜牧业增长3.8%,渔业增长6.1%。
从分县来看,各县(市、区)之间总产值总量差距较大。兴宾区最大,2015年总产值为93.3亿元,占全市的41.6%远远大于其他县(市),是排在第二位的象州县产值42.7亿元的2倍多,武宣县产值40.2亿元,排第三位,忻城29.6亿元,排第四;金秀、合山分别排第五和第六,总量分别为兴宾区的13.6%和6.6%。从发展速度看,“十二五”期间兴宾区、忻城县、象州县和武宣县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增长差距不大,均在4.3-4.4%之间,金秀县和合山市由于总量相对较小发展相对较快,年均增长分别为5.2%和5.6%。
二、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跟随着市场化的步伐不断调整和优化,更加适应市场,农林牧渔业主要产品产值比重结构也不断优化调整,低产值低效益的品种产值占比下降、高产值高效益产品产值占比提升。甘蔗、家禽和蚕茧等传统产业由于受高劳动力成本和价格等因素影响,发展放缓,产值占比下降,如甘蔗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0.9%下降到2015年的23.6%,家禽产值占比由2.9%下降到2.3%,蚕茧由于近三年价格略有下滑,产量增幅略有下降,占比由10.0%下降到9.1%。蔬菜、水果、木材和肉牛等产业产值较高,价格稳定,产值占比不断提高,如蔬菜占比由9.0%提高到12.3%,水果占比由4.4%提高到5.1%,木材占比由3.7%提高到4.6%,肉牛占比由3.0%提高到4.5%。粮食占比稳定保持在10.3%-10.7%和之间。
三、农林牧渔业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十二五”以来,我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作物生产,积极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甘蔗“双高”示范基地和实施“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等示范工程,主要作物面积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促使农作物产量增长稳定。
(一)粮食产量平稳增长,粮食单产持续增加。“十二五”期间粮食产量由72.43万吨增加到81.57万吨,年均增长2.4%。其中稻谷产量由57.22万吨增加到62.87万吨,年均增长1.9%。在高产良种覆盖率高、粮食科技创新、气候条件利好等因素的作用下,粮食单产逐年提高,单产由4235公斤/公顷提高到4724公斤/公顷。
(二) 蔬菜产量和面积较快增长。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为56.61千公顷,产量为117.43万吨,比2010年分别增长20.1%和33.5%,年均分别增长3.7%和6.0%,其中,2013年蔬菜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01.59万吨,随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水果生产发展较快,水果产量稳步增加。在市场价格向好的刺激下,砂糖桔、三红蜜柚和百香果的快速发展,有效拉动全市水果产量较快增长。2015年水果产量达47.93万吨,比2010年的31.38万吨增长52.7%,年均增长8.8%。
(四)甘蔗产量增幅先增后减,单产持续增长。“十二五”期间,甘蔗产量由2010年的1053.54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1204.78万吨,年均增长2.7%,其中2011年与2010年产量基本持平,2012年增幅最高达到15.2%,2013年增幅回落到4.7%,2014-2015年连续两年产量下降。随着甘蔗“双高”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甘蔗单产逐年增长,由2012年的61.78吨/公顷提高到2015年的80.21吨/公顷。
(五)林业生产逐年上升。“十二五”期间,全市继续围绕创建“全国森林城市”的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绿满八桂”造林工程,林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累计完成荒山造林38.97千公顷,成林抚育面积逐年上升。2015年成林抚育面积达47.72千公顷,比2010年增长65.5%。全区木材采伐量由2010年的114.04万立方增加到2015年的183.51万立方,年均增长10.0%,油茶籽、松脂、八角等主要林产品均呈逐年上升态势。
(六)水产畜牧业主要产品稳步增长。
1.生猪出栏平稳增长。受市场价格周期性起伏影响,生猪出栏增幅有增有减,总体呈增长趋势,由2010年的136.13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144.6万头,年均增长1.2%。猪肉产量也同步增长,由2010年的10.22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10.81万吨,年均增长1.1%。
2.肉牛生产发展快于生猪。“十二五”期间,由于牛肉价格高,养殖效益可观,规模肉牛养殖发展较快。肉牛出栏由2010年的13.07万头增加到2015年的16.5万头,年均增长4.7%,增速比生猪高4.5个百分点。
3.家禽生产呈倒“V”形发展。家禽出栏从2010年至2012年保持增长,但是增幅逐年下降,2013年开始受禽流感影响开始负增长,2015年实现恢复性增长。出栏量从2010年的1291.56万只增长到2013年的1385.03万只,2014年下降到1319.3万只,2015年恢复性增长到1347.1万只。
4.蚕茧产量实现五连增。产量从2010年的4.9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6.7万吨,年均增长6.4%,增速逐年趋缓,由2011年增长15.1%回落到2013年的2.7%,2014年开始增幅回升,2015年回升到4.8%。
5.水产品产量持续增加。产量从2010年的4.95万吨增加到2015年的6.7万吨,年均增长6.1%。
四、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培植农民增收产业,切实落实各项惠农富农政策,狠抓农民增收工作,全市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79元,与2010年的4659元相比,累计名义增长79.8%,年均增长12.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年均增长9.7%
分县来看,来宾市各县(市、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速均能实现两位数,增速较高为合山市,年均增速为13.5%,增速较低为象州县,年均增速为11.6%,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最高为兴宾区达9283元。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69元,比2010年增长102.3%,年均增长15.1%,农民消费增长快于收入增长水平,生活质量持续改善,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恩格尔系数为38.0%,比2010年下降5.8个百分点,消费结构继续从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转变,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