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府办〔2018〕2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发挥我市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医药出口基地的叠加优势,加快将以生物医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根据《广州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和《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等有关文件精神,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市生物产业本文所称生物产业为《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中生物与健康产业,范围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农业、生物制造、高端健康服务等领域;本文所称生物医药产业为广义概念,范围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高端健康服务等领域。年均增长率超过14%,形成了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工业部分的总产值和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500亿元,居于工业各行业前列。以科学城、生物岛为核心,健康医疗中心、国际健康产业城、国际医药港等特色园区协调发展,打造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布局。形成以化学药、现代中药和医疗器械为主体,具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体外诊断产品及检验服务、海洋生物等特色优势,培育生物制药、生物医用材料、精准医疗等领域潜力的产业体系。全市共有生物领域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12家、专业孵化器13个,各级重点实验室158家、工程技术中心128家、企业技术中心51家,形成了较完整的技术研究和创新体系。围绕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吸引和培养了5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2名两院院士、50名“千人计划”专家、20名“万人计划”专家。89个新药获批开展临床研究,19个新药取得生产批件。
同时,我市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少,高端创新主体数量不多、规模不大,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少,集群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有利于新技术和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支持创新创业的投融资等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满足经济发展新旧动力加快转换、结构加快升级的需求,迫切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扶持,将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为新兴支柱产业。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创新,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生物医药产业向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发展为主线,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政府服务、创新管理方式为抓手,在产业链各环节推动理念变革、机制完善和能力提升,开放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助推高成长企业跨越发展,引导大企业创新提质,将我市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强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疗健康产业重镇。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生物产业规模本文所称产业规模主要包括生物产业中工业总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不重复)。实现4000亿元,增加值达1000亿元。其中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实现800亿元,成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绿色发展、实现高端就业的重要支撑。
产业集聚效应突显。推动产业集聚集成集约发展,引导优势企业因地制宜,建设大型医药生产加工基地、高水平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国际化医疗服务基地等生物产业园区,形成10个特色鲜明、管理创新、高端要素丰富、产业链条完善的集聚区。
打造品牌企业和知名产品。培育1家营业收入千亿级、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的龙头企业,3—5家百亿以上的行业领军企业,15—20个知名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品牌和商标;吸引1—2家世界500强企业、1—3家国际知名合同研发机构(CRO)在我市设立中国总部和研发生产基地;集聚30—50名产业领军人才;培育10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重大产品、30个年销售5—10亿元的拳头产品、100个年销售额1—5亿元的创新产品。
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5%以上。完善协同创新体系,在优势领域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产业中试平台、安全评价中心、临床研究医院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研发20个新药,完成100个仿制药的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研发上市二类、三类医疗器械产品200个。
三、十大重点工程
(一)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化工程。
生物制药。重点推进预防重大传染病、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新型疫苗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用于重大疾病治疗的专利到期单克隆抗体药物。大力开发针对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和多肽类药物。推广应用生物芯片、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鼓励基于新靶点、新结构、新功能的抗体、T细胞受体、蛋白、多肽、核酸、干细胞、免疫细胞治疗等新生物技术发展。支持海洋生物疫苗及源于南海海洋生物、微生物、植物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抗骨关节病、降血糖、减肥及心脑血管、神经系统等高效海洋生物创新药物。到2020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化学药。围绕临床用量大、销售额居前列的即将到期专利药物,重点发展品牌通用名药的仿制药。针对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多发性疾病和儿童用药,实施抗肿瘤类、心血管类、抗过敏类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发展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吸入制剂等新型制剂技术和新型辅料。到2020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现代中药。支持建设符合国际规范和中药特色的现代中药质量控制及检测体系。针对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重点发展中成药大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含精准剂量)、工艺优化及质量标准提升。推广以南药为主的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质量控制新技术,加快新型中药饮片、中药剂型改造等新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展临床急需的儿童用药、老年病用药及疗效确切的中成药优化改造。到2020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二)实施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工程。
加快体外诊断产品、高端医用耗材和先进医疗设备等产业研发。加快前沿技术创新,带动现有装备升级。加强产业应用示范,推动广州医疗器械行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
体外诊断产品。重点发展针对肝炎、艾滋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肿瘤、遗传疾病等疾病及优生优育方面的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床旁诊断(POCT)试剂和仪器、细胞免疫治疗伴随诊断仪器、基因测序、生物芯片等前沿领域技术产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高端医用耗材。支持运用生物3D打印技术、细胞治疗技术、血液净化技术及生物材料技术,开发组织修复产品及再生型人工器官。发展面向眼科、烧伤整形科、神经外科、妇科、泌尿科等方面的组织修复与可再生材料,以及骨科植入材料、人工器官、血液净化专用耗材等前沿领域技术产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先进医疗设备。加快发展医学影像设备、先进放射治疗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和光子、质子、重离子等高端治疗装置。发展高品质医学影像、先进治疗、精准化检测设备等临床主要诊疗医学装备。支持数字化诊疗设备、家用医疗物联网设备、移动医疗互联网终端的研发与生产。鼓励医学专用网络环境下的软件开发,健康监护产品、康复设备研发与生产。(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
(三)实施新业态抢先领跑工程。
把握前沿,聚焦高端,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基因检测、高端医疗等新兴领域的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实现一批关键和核心技术突破,抢占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到2020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0亿元。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开展区域细胞制备中心、细胞存储中心建设试点,鼓励医疗生物资源收集与储存的进一步开放,推动干细胞制品标准化建设,重点发展标准化流程、规模化生产、中心性供应、统一化监管的新型干细胞产业发展模式。以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作为突破口,研发新型治疗性干细胞技术与制品在重大难治性疾病中的应用。推广应用新型生物材料、组织器官三维构建、3D打印以及其他前沿生物学研究手段等创新技术,研发新型产品与装备,开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的规范性临床转化研究。构建涵盖上游干细胞存储,中游干细胞产品研发以及药物筛选,下游干细胞的临床转化三个环节的全链条产业。(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
精准医疗。大力支持建立针对提高肿瘤微创消融治疗有效性、可控性和安全性的精准治疗体系的研发和应用。推动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转录组学、免疫组学等癌证组学类技术,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的恶性肿瘤免疫细胞治疗的靶点库,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肿瘤特异性靶点的精准细胞免疫治疗新技术并开展临床转化研究。支持包括基因修饰的T细胞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肿瘤的临床增效方案研究及应用。发展基于3D生物打印技术体外打印心肺组织和瓣膜的研究,以及利用组织工程技术优化人工心肺组织和瓣膜的生物相容性、可生长性、机械柔韧性以及耐用性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实现临床验证。(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
基因检测。支持和鼓励市内生物企业、第三方医学检验所与医院设立高通量基因测序联合实验室,开展个体化精准医学检测试点,围绕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诊断、常见遗传病筛查和诊断、肿瘤个体化预防和精准诊疗、心脑血管等慢性病的靶向用药、传染性疾病防控等关键领域,开展基因检测应用服务。重点开展对各种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病进行筛查、诊断,对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对个体化用药检测等个体化诊断指导和评价,对疾病进行超早期预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
高端医疗。大力发展医学检验、卫生检测、病理诊断、医学研发、医学影像判读、临床数据分析等第三方医学检验。支持发展满足差异化医疗需求的中高端社会办医疗机构,加强肿瘤、口腔、康复、医学美容等特色专科医院或综合性医院专科建设。支持发展电子健康档案、健康信息动态管理等健康信息服务,积极发展远程诊断、移动医疗等新业态,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
(四)实施基地集聚提升工程。
加速释放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引领发展型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促进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广东冠昊生命与健康产业园等潜力追赶型基地的进一步提升发展;大力推动广州白云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荔湾医药健康产业基地等重点支持型基地加快建设,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环境,引进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优质企业和战略性项目。
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开发区中部,神舟路以东,开创大道、科丰路以西,广深高速公路以北地区,规划用地面积3747万平方米。以“高端发展,创新发展,辐射带动”为导向,突出创新创业生态建设,聚集了香雪制药、中一药业、达安基因、永顺生物、阳普医疗等众多生物产业龙头企业和百奥泰、铭康、迈普、锐博、康盛等一批生物技术创新企业。着力提升高技术产业、研发机构、高端人才密集度,扩大对外辐射带动影响力,把科学城建设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创业中心。到2020年,基地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400亿元。(牵头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
中新广州知识城,位于广州开发区东部,规划面积12300万平方米,起步区1000万平方米,可开发建设用地约6000万平方米。坚持中新全方位合作的主旋律,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市发展新战略格局,开放式集聚高端创新资源,积极引进GE生物科技园、百济神州生物制药等重大生物制药产业创新枢纽项目,加快开发建设进度,打造全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组团。到2020年,基地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400亿元。(牵头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
广州国际生物岛,地处海珠区东侧珠江后航道仑头水道和官洲水道之间,规划面积183万平方米,南面广州大学城,北望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和珠江新城,西临万亩果园,东接黄埔军校。岛内入驻了金域检测、赛莱拉、广州互联网医院等150多家生物企业,投资总额超过46亿元,已逐步形成了集生物新药、医疗器械、干细胞、基因测序、精准医疗临床转化及医学检验检测等生物医药产业链条。通过举办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国际(广州)干细胞与精准医疗产业化大会等国际性生物产业会议,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高端人才与项目,加快生物岛国际化步伐,努力打造成广州生物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和精品园区。到2020年,基地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150亿元。(牵头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
广州健康医疗中心产业基地,位于越秀区中心,规划范围是东濠涌以东、白云山以南、内环路以西、东华东路以北,用地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集聚了以省药品交易中心、华润广东医药、国药广东省医疗器械为代表的一批医药流通、医疗器械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区内医学院校、医学科学研究院(所、中心)、医疗卫生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力量,加快推进医学科技创新平台、药物检测机构和高水平创新药械研发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龙头企业围绕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合作共建创新成果转化的平台。重点发展精准医疗、生物医药、医药流通业、智慧医疗等领域,完善医药配套服务,打造健康医疗产业集群区延伸医疗服务产业链。到2020年,基地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600亿元。(牵头单位:黄花岗科技园管委会)
广州白云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位于白云区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内,规划总面积543万平方米,东至京珠高速,南至天城庄路,西、北至新广从公路。重点发展中成药、创新药物和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以及医药展贸和相关配套服务。基地内已集聚了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白云山明兴制药、白云山和记黄埔、广州医药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积极推动落实在建的医药项目,加快安排进入基地的医药企业实施计划,打造医药健康产业链。到2020年,基地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50亿元。(牵头单位: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管委会)
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位于广州大学城广东药科大学,共16000平方米。截至2016年12月,累计进驻企业143家,总投资约33亿元,现有在孵企业87家。基地集合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免疫治疗、精准医学、大数据医药信息挖掘等领域的研产销合作。到2020年,基地孵化生物医药企业超过200家。(牵头单位:番禺区政府)
荔湾医药健康产业基地,包括荔湾东沙医药健康总部基地和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荔湾东沙医药健康总部基地位于荔湾区东沙街,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招商引进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重点医药健康产业企业落户。荔湾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面积355平方公里,以广州呼吸中心、国际高端医疗机构开展的医疗服务为核心,带动智慧医疗、康复医疗、第三方医学检验等产业发展,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发展高地。到2020年,基地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600亿元。(牵头单位:荔湾区政府)
明珠工业园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位于从化区明珠工业园内,规划总面积428万平方米,东、北至街人公路,南至创业大道,西至明珠大道。重点发展医药制剂、保健食品、功能食品、药妆、医疗器械、健康设备等大健康产业,积极推动广州国际医药港医药生产基地、现代中药产业园等重大项目以及国家中药物流交易中心、省中医药科学院从化分院、中山大学药学院产学研基地等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打造持续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健康专业园、生态特色园。到2020年,基地生物产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100亿元。(牵头单位:从化区政府)
(五)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释放人才、智力、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加快本地高层次教育与高端医疗资源有效整合。集中优势资源力量,推动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建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全力创建再生医学与健康国家实验室。支持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华南生物医药研究院、北大冠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紧贴市场需求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企业合作,形成一批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的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成果。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与高校、医疗机构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公共研发服务机构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1—2个集医、教、研、产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医学研究平台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形成医疗卫生高地。(牵头单位:市科技创新委,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作,联合香港大学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等国际领先创新主体,构建长期稳定的协同创新网络,高水平布局科技前沿和交叉学科平台,共建穗港生物科研成果转化基地。以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提取分离过程现代化国家工程中心、临床医学分子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优化整合创新资源,打造紧密合作的创新生态系统。围绕蛋白类生物药、高端医学诊疗设备、基因检测、干细胞及再生医学等重点领域,建设2—3家省新兴产业创新中心,力争1—2家成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委)
积极争取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及产业园建设国家试点工程落户我市,加速健康医疗业务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及集成创新。支持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鼓励企业将研发和生产委托外包,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转化医学、合同研发(CRO)、合同生产(CMO)、第三方检测、健康管理等服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卫生计生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创新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展改革委)
(六)实施名企名品培育工程。
支持龙头企业与医药集团发展。集中资金、土地、人才、政府开放数据、市场等优势资源,在创新药物、血液净化器械、体外诊断试剂、植入性医疗器械等各个细分产品领域支持1—2家龙头企业发展,提升龙头企业行业影响力与集聚力。深化市属国有医药企业改革发展,加快资源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鼓励企业收购、兼并、重组上下游的产业及其他健康养老服务企业,形成一体化的企业集团,提高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企业收购兼并境内外领先企业或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加速科技资源集聚,提升企业发展实力。(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国资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土规划委、商务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卫生计生委)
聚焦一批生物特色技术鲜明、机制灵活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开发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创新药物和生物新产品,创造高价值专利,提升核心竞争力,迅速做大规模。打造一体化创新创业服务链条,为药品、医疗器械、种业、生物能源等生物产品提供检测、评价、认证、专利代理、专利布局、专利导航、专利维权等服务,鼓励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企业加强与合同研发、委托制造企业合作,加快产品上市进度。(牵头单位:市科技创新委、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卫生计生委)
引导企业提高创新质量,培育重大产品,发展中药新药、以中药为基源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和农用、兽用等高附加值新产品,以干细胞为基源的功能性化妆品和以智能机器人为特征的医疗器械。支持我市符合条件的高端医疗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试点范围。培育一批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重大产品、年销售5—10亿元的拳头产品和年销售额1—5亿元的创新产品。(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科技创新委、财政局)
(七)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工程。
发挥重大建设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在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设备、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基因检查等领域开展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实施一批产业集聚提升工程和产业创新平台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一批与以色列、英国、德国、古巴等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到2020年,力争实现新增投资500亿元。落实项目业主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提升用地规划、建设管理、供水供气等政府服务效能,加大项目征地拆迁、规划编制、调整等要素保障力度,促进项目落地和实施,确保项目早投产、早见效。(牵头单位:各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国土规划委、财政局、科技创新委)
(八)实施人才开放创新工程。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集中力量培养、引进生物产业研发、管理、技能、销售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和团队。通过羊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广州市产业领军人才奖励制度等项目,对高层次人才和创业领军团队给予资助,并按照贡献程度给予补贴。实施人才绿卡制度,对在我市工作、创业的非本市户籍国内外产业领军人才,在购房、购车、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市民待遇,提供签证居留和通关便利。对于符合条件的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加快完善与企业间的科技人才联合聘用、兼职兼薪、离岗创业等机制。实施科研人员在企、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配合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创新委、财政局、教育局、公安局,黄埔海关,广州海关)
(九)实施国际化引资引技引智工程。
建立市与区、政府与企业的招商联动机制,组建高水平、国际化的招商团队,将生物产业作为重点,引进国内外生物医药巨头和拳头产品,吸引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总部、枢纽型龙头企业及科技创新项目。推进以商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中介机构招商等市场化招商模式,加强与外国(地区)驻穗商协会,德勤、普华永道、波士顿咨询、埃森哲等国际知名企业咨询机构合作,借助“外脑”资源开展招商。(牵头单位:市商务委、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配合单位:各区政府、市卫生计生委)
搭建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小蛮腰”科技大会等高规格、高层次、专业影响力大的推介平台,鼓励本市企业参与主导各类生物产业会议,吸引行业高端人才集聚,实现智力资源共享,提升广州生物产业在全球网络体系中的发展地位、城市形象和国际影响力。依托世界经济年会、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广州国际投资年会、达沃斯“广州之夜”等国际会议,举办专题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开展“靶向招商”。(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创新委、商务委,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广州开发区管委会)
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同战略下,充分发挥港澳国际化优势,通过香港“超级联系人”,助推我市生物医药企业加强与国际技术标准体系对接,推动中国标准海外应用,成为世界标准。大力开展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推动中以、中英、中古等中外创新合作,在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慧医疗、研发服务等领域加强产业技术合作和引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与国(境)外机构合作共建产业技术转移园区、孵化基地和创投基金。支持骨干企业收购兼并境内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加速科技资源集聚,提升企业发展实力。(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国资委,广州开发区管委会)
(十)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配合省加快落实将所有在穗公立医疗机构(包括中央、部队、武警、省属、市属医院)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目录之外的新增项目、特需项目的立项权下放给我市。新增医疗服务项目审核立项后由医疗机构自主制定试行价格,试行期最长不超过两年,特需项目实行市场调节价。争取省完善集中采购周期内上市新药的增补及采购流程。对符合条件的谈判药品纳入医保合规费用范围。(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计生委,配合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局)
积极帮助本市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开展的诊疗项目进入本地医保目录、基药目录,对符合国家、省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诊疗项目管理及规定的,在医保支付政策上予以适当支持。积极推动疗效确切、安全的创新药、独家生产药进入我市GPO(药品集中采购组织)平台。按照带量集中采购要求,积极推动广州地区公立医院药品(医用耗材)统一组团、集中招标采购。鼓励和引导本地医疗卫生机构优先采购本市新药、高值医用耗材、检验检测试剂和大型医疗设备。(牵头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计生委、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
出台我市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对本市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品种,给予每品种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加快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落实药品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管理模式,支持建设1个中药(化学药)、1个生物药生产基地,支持药品上市许可人持有的品种在受托基地委托生产。积极配合国家、省开展我市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审批制度改革、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帮助企业缩短审批时间、降低成本。(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市卫生计生委、科技创新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广药集团)
扩大生物材料出入境检验检疫监督管理改革试点范围,创新服务提升出入境监管效率、大幅缩短监管周期。打造以冷链物流、高效查验、快速通关为核心,集咨询培训、前置性审批、通关服务、物流和保税仓储、商贸集采等功能为一体的生物材料快速通关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牵头单位:广州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广州海关,市口岸办、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广州检验检疫局)
四、保障机制
(一)强化组织工作领导。
依托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发展改革工作的市领导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创新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保局、金融局、国土规划委、城市更新局等工作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和督导生物医药产业政策落实,指导和协调各区、各部门间工作开展。联席会议日常工作由市发展改革委承担。(牵头单位:各成员单位)
(二)健全创新容错机制。
各有关单位在职责范围内积极创新支持方式,并加强政策协同。对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精神,履行完备决策程序的创新活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但创新团队和个人尽职进取,没有侵害群众利益、没有为自己、利益关系人或其他组织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不作负面评价,不作为影响业绩考核的因素。(牵头单位:市纪委、监察委,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财政局、审计局)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制定出台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完善市财政资金支持体系,集中向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倾斜。落实研发投入后补助、研发机构建设补助、科技创新券、“小升规”奖励等普惠性奖补政策,激励中小生物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国内外专利申请资助、上市挂牌补贴、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低息贷款等,支持生物新产品研发、技术服务推广和生产基地建设。出资设立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即将进入临床、已进入临床或已拿到新药批文的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项目,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创新委、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局、金融局、知识产权局、国税局、地税局)
(四)完善行业支撑体系。
组建生物医药专家智库,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整合统计、科技、产业等部门力量,成立专门团队,通过制定生物医药产业统计指标方法,逐步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制度。支持组建产业联盟和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引导集合全市生物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投融资机构等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聚焦行业发展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引导和社会化运作,推动市场资源有效对接、高效整合,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实现共赢为目标组成联盟。(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统计局、科技创新委)
(五)建立督查机制。
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各区、各部门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动态调整等机制。适时开展中期评估,对工作成效好的区和部门予以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区和部门督促整改,对目标任务进行必要调整。(牵头单位: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3月22日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18年3月27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