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阿里巴巴借云平台走进珠三角制造车间

“不在车间写代码的程序员不是好的人工智能工程师。”

这不是段子,而是阿里巴巴集团(以下简称“阿里巴巴”)旗下云计算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云”)的真实生态。ET工业大脑所瞄准的“提升1%的良品率”,已为光伏切片、橡胶等行业的龙头企业带来了实质性的效益提升。

来自杭州的阿里巴巴,正大步迈向珠三角的制造车间。去年11月22日,阿里云宣布,将在广东设立阿里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并将全国工业云平台总部定在广州。这意味着这个互联网巨头与广东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版图正在展开。

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几乎从未如此贴近制造业——运转不息的机器设备源源不断地将数据传输至ET工业大脑,每一轮“学习”,都让它更加“聪明”。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说:“我们找到了工业制造最核心的精髓。”

去年12月初,阿里云亮相浙江省人才市场一装备制造与IT通信的专场招聘会,许以年薪百万、高层级岗位待遇,寻找“ET大脑工业训练师/ET大脑业务专家”,要求之一是在工业领域从业超过10年。

阿里云渴望看清和理解工业生产最本质的环节,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制造业。“改造传统工业,必须深入到车间去。”在2017云栖大会·广东分会上,闵万里说。正是在这场大会上,阿里云宣布,将在广东建设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并将全国工业云总部定于广州,未来要以ET工业大脑持续与广东制造业融合。不仅如此,阿里云还与佛山南海区签约建立阿里云创新中心(佛山)。

“人工智能+大数据+制造业”的设想,阿里云已经将其变为现实。正式进入广东之前,阿里云依托ET工业大脑,在江浙一带的制造企业中练兵已久。

在全国最大的轮胎生产企业——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策橡胶”),ET工业大脑进驻半年后,帮助其将混炼胶平均合格率提升了3%—5%。工厂内,生产机械、用料、生产流程等数据通过传感器上传至ET工业大脑,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短时间内即可匹配出最优的橡胶合成方案。同时,ET工业大脑还能对所有关联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精准分析出与良品率最相关的60个关键参数,并搭建参数曲线,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变量。

“提升1%的良品率”是ET工业大脑瞄准制造业的主要“痛点”。此外,阿里云还是浙江、江苏两省推动企业“上云”的主要合作方。不止中策橡胶,还有国内能源巨头企业苏州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鑫光伏”)、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排头兵徐工集团等。

阿里云找到了工业制造“最核心的精髓”。闵万里曾在2017阿里云栖大会·南京峰会上的一次公开演讲中回忆,从最初的“如看天书”,到利用人工智能寻找到控制核心生产线的参数规律,随着阿里云深入生产线、提炼生产流程,积累原始数据,阿里云在云端实现了工业制造流程最大公约数的“抽象”。

闵万里说,正因如此,尽管“隔行如隔山”,但从协鑫光伏到中策橡胶的复制,ET工业大脑只用了28天。随着阿里云业务的拓展,行业间的复制还在继续。

这一次,阿里云带着技术和实践,正式进军广东市场。

转型脉络:从终端服务到“工业大脑”

阿里云已成为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外,又一发展强劲的业务。阿里巴巴2017财年财报显示,阿里云在该财年营收规划达66.63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21%,接连两年实现三位数增幅。阿里巴巴CEO张勇在2015年曾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对云计算的投入放在最高战略优先级。”当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对旗下阿里云战略增资60亿元。

梳理阿里云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过去阿里云偏向于在制造产品终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而现在,阿里云全面、深度融入工业生产、销售的全部环节,打造“工业大脑”。这种转变,正是马云口中的“从IT(信息技术)时代迈向DT(数据技术)时代”。

在2015年之前,阿里云在制造业中的引人注目的动作,是分别与美的集团、上汽集团合作。阿里云在前者旗下的智能家居产品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后者的汽车中植入双方共同研发的智能行车系统。

2016年5月,阿里云携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企业徐工集团开始打造“工业云”。当时,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给出的书面贺辞是:“阿里云+徐工=中国的Predix”。Predix是由美国工业集团通用电气推出的专为工业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而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紧接着,阿里云ET工业大脑先后进驻协鑫光伏、中策橡胶,并最终于2017年3月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

当下,ET工业大脑仍聚焦智能制造,接下来还将在关注能耗的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协同制造、智能产品设计及改造领域发力。阿里云ET工业大脑项目负责人王峰表示,阿里巴巴并非工业领域的专家,“因而需要与行业内的‘顶级玩家’进行合作,包括专业数据采集商、工业智能设备生产商等。”王峰说,目前ET工业大脑正在接触的合作伙伴,包括全球工业机器人四巨头之一ABB集团、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国内地铁综合监控系统最大集成商之一和利时等。

大量的资源投入和深入制造业一线经验,使得阿里云的实力迅速增长。目前,阿里云已成为国内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据国际研究机构IDC去年11月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共云PaaS(平台即服务)市场调研结果”,阿里云以27%的份额位居中国第一,是第二名的将近3倍。而在云计算服务的另一大市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上,阿里云的市场份额则已占到47.6%。

软硬一体:阿里AI芯片即将面世

阿里巴巴关于制造业的想象力或许还不止于此。通过进军新能源汽车产业,阿里巴巴正在汽车制造这个举足轻重的工业领域展开战略蓝图。

去年12月15日,一则关于阿里巴巴投资新能源汽车的消息,将互联网电动汽车企业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鹏汽车”)推到聚光灯下。两个月前,小鹏汽车首款量产车型刚在郑州下线。

通过这笔投资,阿里巴巴获得了小鹏汽车约10%的股份,也由此切入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阿里巴巴对此表态:投资小鹏汽车符合阿里巴巴在汽车领域的战略重点。

事实上,这并不是阿里巴巴首次切入汽车领域。去年3月,阿里巴巴投资了瑞士一家汽车导航设备制造商WayRay,该公司主要为司机开发抬头显示器以及最终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完全沉浸式AR和VR系统。

投资小鹏汽车,可被视作阿里巴巴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一大动作,从服务商转向了汽车制造商。而据阿里巴巴发言人称,阿里巴巴未来还将继续与一系列汽车制造合作伙伴合作。

而对于阿里巴巴,它所切入的制造产业还不限于此。为了更好地在工业领域“大展拳脚”,阿里巴巴切入数据产业的基础领域——芯片制造当中。

在去年10月举行的2017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张建锋透露,阿里巴巴自主研发的“阿里AI芯”将很快面世,将促使阿里云的服务更稳定、可控及高效。

记者梳理IT桔子上公布的阿里巴巴投资事件后发现,阿里巴巴投资的制造企业比之企业服务、电子商务、物流等占比并不高,但投资事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阿里巴巴十分偏爱芯片企业——阿里巴巴及其旗下投资部门至少投资了5家芯片企业。

2016年1月,阿里巴巴入股杭州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并成为这家嵌入式CPU生产企业的第一大股东;同年11月,阿里巴巴和腾讯一起领投了可编程芯片公司BarefootNetworks。

去年8月开始,阿里巴巴连续披露3起关于人工智能(即AI)芯片的投资事件。首先是推出了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的北京中科寒武纪科技有限公司;接着,蚂蚁金服与三星风投领投了北京深鉴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芯片“听涛”将于明年上半年完成产品装载;在去年11月,阿里巴巴又投资了另外一家AI芯片公司——深圳市耐能人工智能有限公司。

■案例

天合光能:用人工智能“捕捉阳光”

去年12月7日,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合光能”)在云栖大会苏州峰会上宣布,通过与阿里云ET工业大脑进行合作,其4条试点产线上的电池片A品率已提升7%,营收增值已逾两2000万元。下一步,天合光能计划将把阿里云ET工业大脑推广到全部产线上,预计可提高年利润数千万元。

阿里云一直在工业领域进行探索,伴随着ET工业大脑的正式发布,天合光能和阿里云的合作是其中一个“化学反应”。早在去年4月,天合光能引入阿里云ET工业大脑,用于寻找更优生产工艺,以提升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

天合光能希望通工业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来提升良品率,最终实现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降低系统成本。光伏发电与燃煤发电相比,绿色、环保、无污染,但因为成本过高,一直没能在国内大规模应用,而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可以降低光伏发电的应用成本。据测算,光电转换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每度电成本就可降低5%—7%。

天合光能引入阿里云ET工业大脑后,将车间设备、人员、工艺、质量等海量的数据上云,传入ET工业大脑,随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数千种关键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计算,精准分析出与生产质量最相关的关键参数,并构建大数据模型,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调控变量,实现管理透明化,生产智能化,最终将试验线中的研发成果在大规模生产中精准落地,提升产品良品比率5%以上。

目前,通过阿里云的一站式数据采集接口,ET工业大脑已连接天合光能超过200台生产设备,海量数据通过网络实时上传至阿里云大数据平台进行实时计算,实现生产数据在线化。其次,工业大脑还提供生产管理透明化、生产预警自动化的功能,结合工艺参数分析模型,实现设备异常及工艺参数异常的提前预警,实现生产过程的主动管理。

天合光能创立于1997年,是全球领先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光伏组件累计出货量全球第一。作为中国早期登陆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太阳能企业之一,天合光能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在电池和组件效率方面已累计打破16次世界纪录。

天合光能并不是阿里云ET工业大脑首家落地实践的企业。在江苏,ET工业大脑最先落地到协鑫光伏,并帮助协鑫光伏成功提升1%良品率,每年节省上亿元生产成本。保利协鑫切片事业部副总裁刘建平在江苏省制造业创新发展论坛上指出,对于光伏行业而言,智能制造是推进光伏平价上网的关键因素,通过与阿里云不断深入合作,保利协鑫切片事业部人均月产出已提升506%,生产周期缩短50%,直接人力成本下降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