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新会:全力当好江门加快发展主力军

2017深圳·江门招商推介会上,新会共揽签约和意向项目超660亿元。

今年3月,新会区睦洲镇举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仪式。

10月9日,2017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发布,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等名单一一揭晓。新会区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居51名,比2016年排名次提升2位,比2012年提升20位。

回望过去五年,新会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珠西战略”加快推进,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近千亿元,亿元企业达136家;深江产业园、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三大万亩产业园区蓄势待发;珠西枢纽新城与银湖湾滨海新城形成一南一北“双子城”格局……

新会,这座千年古邑正以珠西“创富之地”的崭新面貌,为全力当好江门加快发展主力军而奋斗。

打造兴业创富之地

规上装备制造业产值233亿 3个万亩园区蓄势待发

驱车经南车路进入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内,这里的变化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龙头企业中车广东自2010年在此挂牌成立后,不断做大做强,于2015年9月正式获得CRH6A型城际动车组制造许可证,并在同年12月交付首列CRH6A型动车组。2017年前三季度,该公司产值达到15.46亿元,同比增长3.8倍;广东南奥、广润轨道、格兰达、中车轨道4家企业顺利投产,恒之源、国通克诺尔、德奥车辆3家企业正在加快建设,欧特美、江门浦泰轨道、江门今创轨道3家企业已经在园区租赁厂房,开始生产和供应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累计完成投资超53.6亿元,其中龙头企业中车广东完成投资约14亿元,政府投资约22亿元。

除了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里的诸多大中型企业,如今新会还汇聚了中集集团、中交四航、富华重工、南洋船舶、海星游艇等一大批知名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据统计,2016年,新会区实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值233亿元、增加值55亿元,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超60亿元的“珠西战略”成效初显。

展望未来,新会区将集中力量落实广东省“珠西战略”,重点培育壮大轨道交通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汽车零部件、集装箱等先进装备制造业,争取到2021年,全区装备制造业产值超700亿元。同时,着力打造一批百亿产业集群,争取到2021年,食品饮料产业规模超500亿元,精细化工、纸及纸制品产业均超200亿元,金属制品、建筑材料、古典家具、船舶产业均超1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正在谋划建设的五大万亩园区,有3个选址新会,分别是深江产业园、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珠西新材料集聚区。这既是新会的机遇,也是新会的担当。

按照要求,深江工业园要抓紧启动并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对接深圳,谋划好“飞地经济”模式下园区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利益分配等重大事项;珠西新材料集聚区,要借助纳入省产业转移园管理这一契机,再接再厉,抓紧解决好用地规模、林地征占、开发模式等问题,推动年内动工;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要按照“以我为主、借船出海”思路,主动对接澳门特区政府,以崖门环保基地及其周边区域和银湖湾为主要载体,采用“一区三园、一区多点”模式,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打造好环保产业园、澳葡青年创业园、银湖湾滨海旅游及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园。

建设一南一北“双子城”

打造中央商务区发展总部经济 培育现代都市商圈

谋划“北有珠西枢纽新城,南有银湖湾滨海新城”的“双子城”发展格局,是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也是新会区的发展机遇。

近十年来,随着新会主城区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旧有的城市支撑体系逐渐不堪负荷。城市需要向外扩展,需要增强吸引力,需要增加在教育、医疗、商业、服务、公园绿地等方面的投入。

珠西枢纽新城的崛起,可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珠西枢纽新城规划总用地188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约40万人,定位为“珠西芯枢纽·侨都中门户·美丽湖湾城”,是珠三角向粤西辐射的第一门户区,是银洲湖北岸的“产城融合”“生态宜居”新城。

五年间,珠西枢纽新城建设热火朝天,一幅高端大气的现代服务业画卷已经绘就:成熟高档的碧桂园社区高楼林立,鳞次栉比;繁华而不喧嚣的美吉特广场、万达广场等大型城市综合体拔地而起;投资8.5亿元、提供近3000个学位的江门广雅学校计划明年开学;占地157亩、拟建70层酒店的商业综合体项目也在谋划筹建中,蓄势待发……

未来,珠西枢纽新城将被打造成新会区的中央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会展、研发设计、商业地产,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景观,建设大型城市综合体,力促珠西金融商务中心、综合交通枢纽TOD等大项目落地,培育现代城市商圈。

从珠西枢纽新城向南,是有望成为江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平台——银湖湾滨海新城。今年,江门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大广海湾银洲湖先导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银湖湾滨海新城,市长刘毅担任开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

据了解,银湖湾滨海新城初步规划范围包括环银湖湾和黄茅海的崖门镇、古井镇、沙堆镇部分区域,控制区范围340平方公里,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拥有可以连片开发的土地资源,自然禀赋突出,产业基础扎实。

“这不是新会区的滨海新城,而是整个江门市的滨海新城,将成为江门实现大广海湾经济区‘五大定位’、打造经济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新会区委书记文彦说。

增强群众获得感

“五改六有七提高”美化乡村 居民喝上优质古兜水

要走进新会区的各个乡镇你会发现,河涌变清了,村民收入提高了,乡村旅游选择更丰富了……

这是新会启动“五改六有七提高”建设“升级版”幸福新农村带来的变化。五年来,新会实施了一个个惠民工程:完成优质供水工程,长者食堂实现城乡全覆盖,扎实推进市委“三二一”工程不断优化教育环境……

一组数据可以印证新会区对民生工程的重视:新会区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从2011年的55.6%提高至2016年的73%;2017年,新会区继续加大民生投入,继续补短板、兜底线,确保全年民生支出超50亿元,同比增长10%。

这是一项创举。在幸福新农村建设中,新会在全市首次提出“五改六有七提高”这一概念,将“幸福”指标化、升级化。2012年,新会启动“幸福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五改”即改房、改厕、改路、改水、改塘沟;“六有”即有垃圾收集屋和保洁员、有路灯、有公园、有运动场所、有老人服务中心、有文化书屋;“七提高”指提高新农保政府补贴标准和养老保险待遇,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上限,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高龄老人津贴,提高优抚对象抚恤标准,提高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助学标准。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新会区提出打造幸福新农村的“升级版”,将乡村旅游与“五改六有七提高”相结合,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整合全区资源,以镇村为重点,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引领、宣传营销为抓手,通过乡村旅游特色经济引领“造血式”发展,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

另一项创举则是达成新会人民期盼已久的共同愿望:喝上古兜山东方红水库的优质水。

古兜山位于新会区西南端,距离新会城区约50公里,是新会与台山的界山。古兜山生态环境优美、水土涵养状态优良,水资源环境得天独厚。上世纪70年代,新会人民建成东方红、长塘、扫管塘和青石坑等水库,主要用作发电与灌溉之用。东方红水库水质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Ⅰ至Ⅱ类标准,是十分难得的健康水源,饮用古兜水一直是新会人民热切的期盼。

2003年5月23日,新会区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充分利用古兜优质水库水资源实现城市分质供水造福市民的议案》的决议。城市分质供水工程是一项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大、实施时间长、施工难度大,新会区政府从有利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利于地区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高度考虑,在加快办理进程的同时,采用了分期实施、阶段推进的办法。

新会城区优质供水工程主要由净水工程与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净水工程为新建银海水厂,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输水工程全长51公里,分为原水管道与清水管道两部分,原水管道起点是古兜山东方红水库,经崖门镇、双水镇穿越银洲湖到达银海水厂。水库的水在经过银海水厂处理后,经清水管道送至城区,接入供水管网到达千家万户。

2016年3月29日,新会城区优质供水工程举行试供水仪式,13年的等待,成就了一项惠及20多万市民的民心工程,新会城区得以形成多水源的供水格局,城市供水安全性得到提高,经济发展也有了保障。

为进一步提升各乡镇的供水质量,保障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2017年6月28日,新会区正式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工作,对全区城乡供水实行统一规划建设,重组整合各乡镇水厂,完善和改造制水设施,建立标准统一的水质检测系统,实施优质供水服务,最终实现全区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全面深化改革有序推进

首创“确权确地到户” 工业园区多元化开发

2014年以来,新会区先后20多次召开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区委常委会会议、党政班子联席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司法体制、党建和纪律检查体制等深化改革工作,全力破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结构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确保新会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统筹推进。

通过顶层设计,一批事关新会发展全局的改革事项顺利推进:建立产业园区统一建设管理招商体制、实施“十五证合一”登记改革、在江门率先推行“国地税联合工作平台”“邑门式”行政服务改革全面铺开、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获阶段性重要成果……

“恭喜你们成为首批领证人!”2017年3月23日,睦洲镇举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颁证仪式,来自该镇南安村的18个农户接过证书,笑逐颜开。

近年来,新会区扎实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探索,形成农村土地确权“新会模式”,并在全省、全国作经验介绍。通过确权,新会区不仅化解了“出嫁女”等一批涉地矛盾纠纷,维护了农村基层稳定,而且推动了土地流转规范化、价格市场化,有效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

新会区自2013年纳入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以来,针对一些村存在的土地权属不清、耕地碎片化、“三资”管理不规范、少数特殊群体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探索推进“两田制”确权新模式,尤其是,在全省首创“确权确地到户”的做法,解决集体统筹土地确权难题,为明晰农地产权、推动规模经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15万户农业人口将陆续分批领证,“新会经验”也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进行了推广。

2016年底召开的江门市基层治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大力推广“新会确权经验”。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教授、广东省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谭砚文教授等专家学者对新会土地确权工作给予的评价是:“新会确权经验稳定了承包权,搞活了经营权,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一个亮点。”

农村基层改革摸索出了经验,工业园区也重新进行了顶层设计。在经济新形势下,新会区清醒认识到,“镇镇点火,村村冒烟”粗放型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招商恶性竞争、资源利用分散、土地闲置低效、环境事件频发,不利于资源高效利用,不利于优质项目落户,不利于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

2015年开始,新会区以改革园区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为抓手,对全区工业园区重新进行顶层设计,搭建统一的园区管理平台,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一场事关经济发展活力的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新会区先后出台《新会银洲湖新城工业园区统一开发建设管理工作方案》《完善管理体制加快推进银洲湖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方案》等改革方案,按照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资源、统一招商、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六个统一”思路,搭建“5 6”11个区级园区平台,并利用新会经济开发区20多年的成熟开发经验,推动区级平台建设,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开发建设模式,推进园区建设走多元化开发之路,实现资源高效运营、统一招商建设。

此外,为推进便民、富企,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新会区围绕市委“兴业惠民、治吏简政”和“两无两藏”要求,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服务改革,营商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15年以来,新会区结合大数据信息化的普及,推进“邑门式”行政服务改革,把647项涉民、涉企事项统一整合到“邑门式”公共服务大厅,并将服务办理权限逐步下沉到镇“邑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和村“邑家园”,群众可以就近选择“邑门式”行政服务网点,实现“在一个服务窗口提交资料,可办理全部业务”,以往的群众跑腿办事改为现在的数据跑网办事,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

为方便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新会区不断深化“多证合一”登记改革,由2015年的“五证合一”,到“九证合一”,再到目前的“十五证合一”,实现改革商事主体全覆盖。企业办理手续需提交的材料减少了60%,原来的最少16次往返9个受理窗口减少到目前的仅需2次跑一个窗口,若选择“双向快递”方式,则只需跑窗口1次,7个工作日内即可办妥;个体工商户办理证照手续的耗时也缩减了50%以上,申请表格资料压减近45%。办照时间明显缩短,注册便利化程度大大提高。

改革以来,全区商事主体数量呈现出“井喷式”增长,2015年增长9.3%、2016年增长7.48%。截至2017年7月25日,全区实有市场主体58677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