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加快园区建设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工业强区

在中车广东公司带动下,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一季度实现产值5.3亿元,增长2.7倍。

4月26日,省经信委批复同意,新会经济开发区纳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这意味着新会产业园正式晋升到“省级”层面,将进一步带动新会乃至江门产业攻坚工作的开展和产业的优化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会经济开发区今年一季度指标实现了“开门红”,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等主要指标均实现双位数增长,固投实现翻一番,外贸进出口一季度可实现正增长。

新会经济开发区的“开门红”是新会区今年来经济稳中向好的真实写照。记者从全区一季度经济分析会上获悉,新会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项指标增速排名全市第一,进出口增速排名全市第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排名全市第三,主要经济指标表现优于预期。特别是工业增加值扭转了1—2月的负增长态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高基数压力下跃居全市首位。

市委书记林应武在今年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上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市安身立命之本。我们必须把加快发展的主战场放在实体经济上,把转方式调结构的着力点放在企业上,促进各方面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加快集聚。”

在江门重新确立“工业立市”的战略下,新会唯有坚持“工业强区”的工作主线,加快园区平台建设,狠抓重点项目落地,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倾力推进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方可在全市发挥好火车头的带动作用。

形势

新会银洲湖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抢得先机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一季度全国GDP同比增长6.9%,以18个月来最强劲的季度表现实现了2017年良好开局。全省一季度GDP增长7.8%,比去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为2016年2月以来最高水平;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因此,新会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5%,也符合国家、省经济向好的整体态势。

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国家或省级层面利好消息不断,发展红利持续释放。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在国家层面得到强力推进,向“世界级”发起冲击。

近期,香港特首梁振英也率团就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到广东访问交流,新会是其重要行程节点之一。新会作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大广海湾经济区最有优势和潜力的区域,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承担重要使命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要求,为广东发展指明了方向。特别是省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要“研究编制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推动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建设”。这标志着新会区近年来推动粤澳产业合作的努力取得重大进展,粤澳产业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正式纳入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新会银洲湖作为大广海湾经济区先导区,有望在粤澳产业合作中抢得先机,迎来新一轮大发展。

对比

鹤山工业城建设的“速度与激情”

在全区一季度经济分析会上,新会区委书记、区长文彦用了“喜忧参半”四个字形容新会的经济形势。

在“忧”方面,他特别点出了新会的部分经济指标与目标任务仍存在差距,工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GDP连续多年增长较慢等问题。

同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聂加伟在对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作分析时,重点篇幅也放在了分析问题上,比如个别指标发展后劲不足、各镇发展不平衡等。

两位领导在不同角度点出新会经济发展的问题,目的就是为了提醒全区必须增强抢抓机遇的紧迫感和加快发展的危机感。

毕竟,近年来随着区域竞争的日益激烈,从蓬江区、鹤山市、开平市以及市外的顺德、南海等地,各地发展均呈现出千帆竞发、奋勇争先的局面。

在谈到加快园区平台建设时,文彦专门点赞了鹤山工业城的发展案例,表示“鹤山工业城这两年的开发建设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要找机会去感受他们在园区建设中的‘速度与激情’”。

据介绍,鹤山工业城从2015年启动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共和镇合署办公、统筹开发以来,短短两年时间,已建立中欧合作、专用车制造、小微双创、招商引智“四大平台”,初步形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引进了清华同方、富华机械、得润电子、宇红纳米等一大批优质企业。

文彦坦言,同样是两三年时间,新会的司前和大泽园区建设进展缓慢。而与此同时,鹤山工业城已经在完成园区“七通一平”的基础上,同步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变电站、生态公园、中小学校、星级酒店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搭建了中欧合作平台,与西班牙、俄罗斯等企业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商务、科技、教育等领域对接合作。

“形势逼人、形势催人、形势不等人。”文彦强调说,新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发展良机稍纵即逝,危机压力迫在眉睫,要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争先进位,没有任何捷径,唯有勇于担当,唯有拼搏奋进,唯有实干兴区。

一季度经济成绩单

今年1—3月,新会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快增长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5%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2%

外贸进出口增长?15.3%

其中,全区完成工业投资23.9亿元,增长16%,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8.9%;工业用电量9.8亿度,增长32.3%;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7.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65.5%;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3亿元,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快。

全区累计引进(增资)工业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17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项目有6个。

轨道交通产业园共计投入1.62亿元完善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实现规上工业产值5.3亿元,增长267%。

中欧合作区大泽、司前园区已落实用地指标2100多亩,平整土地800多亩。珠西化工集聚区完成征地2200多亩,平整土地250亩。

53个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4亿元,超时间进度3.7个百分点;动工项目34个,动工率64.2%。

抓手

加快推进园区平台建设

“鹤山经验”近在眼前,新会的“工业立区”,第一要务就是加快推进园区平台建设。这其中,必须尽快理顺开发区与属地镇(街)、相关职能部门在园区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招商引资等方面的管理机制和职责分工。

文彦指出,市委、市政府十分关心新会的园区开发,市委书记林应武近期密集调研司前、大泽园区。大泽和司前园区要加快落实园区控规编制、土规调整、林地征占、征地收地等工作,加快推进已落实指标土地的“三通一平”,尽快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珠西化工集聚区要尽快协调解决好园区的合法身份、林地征占、建设用地规模以及开发模式等问题,加快推进土地平整、道路设施、排水管网等工程建设。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时代的到来,新会的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将按照“一区三园、一区多点”工作思路,打造崖门环保电镀基地、澳葡青年创业园、银湖湾滨海旅游及中医养生产业园,并积极对接澳门特区政府,谋划布局电子和汽车零部件、澳葡青年创业、澳葡贸易产品交易平台、粤澳“一程多站”旅游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等项目。

此外,经济开发区要加快老园区企业内部闲置用地的开发建设,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嫁接、转让等方式加快盘活老园区低效资源,促进园区二次开发。

对重点项目要“一竿子”插到底

作为“江门制造2025”的龙头,新会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一直备受关注。

记者从新会经济开发区获悉,今年一季度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在中车广东公司带动下,实现产值5.3亿元,增长2.7倍。

今年以来,新会区的重点项目进展明显加快了步伐: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已基本确定实施方案,施工队伍2月26日已进场开挖基坑;国通克诺尔项目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和设备安装,确保年内完成、进入试产。中国科学院生物医药装备项目已有2块地完成交地;中科创新广场项目二期三栋高层建筑已开始主体施工,已有多家科技型创新企业明确进驻意向……

据了解,一季度全区92个正式项目完成投资39.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26.1%,略高于时间节点。

文彦表示,对于重点项目要切实执行好“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机制,如李锦记新建项目、无限极扩产项目、中科院生物医药装备项目、华津精密金属项目、威立雅环保拆船首期、国通克诺尔、芳源新能源等项目,紧盯时间节点,加大攻坚力度,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确保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超151亿元,动工率超85%,全区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完成投资69亿元。

主动承接广佛和深港澳产业转移

振兴实体经济,就要稳住现有经济存量的同时,紧抓招商引资这一“生命线”。

事实上,身处粤港澳大湾区的西部枢纽位置,新会区的投资环境是有优势的,去年还入选了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据区经商局介绍,今年1—3月全区成功引进项目就有18个,投资总额约39.6亿元。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投资是新会发展的第一动力。”区经商局局长周志雄建议,新会要必须主动出击争取资源抢争项目,特别是要乘着国家规划粤港澳经济大湾区的契机,主动承接深圳特区,南沙和横琴自贸区、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资本、技术等的溢出转移。他表示,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招商引资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将进一步增强新会投资的吸引力,抢占招商引资制高点,支持与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

文彦也强调,对于招商引资工作,下一步新会区将重点围绕装备制造、大健康、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方向开展精准招商,力争吸引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项目落户。主动梳理对接一批广佛、深港澳都市圈成长性好、技术含量高的企业,承接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转移。特别是大泽园区要主动对接深圳,探索以“深圳投资,新会出地,共同开发,利益共享”模式,兴建“深圳—江门(新会)工业园”。

抓好创新驱动“三驾马车”

创新驱动是新会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最大动力、最强支撑。然而,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目前新会区仅有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和2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仅10.5%。

加快创新发展和创新加快发展成为了新会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创新驱动的“三驾马车”无疑是明确的抓手。

文彦表示,在科创驱动方面,要加快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重点抓好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推动中科创新广场一期开业,尽快培育孵化一批科技型创新企业。

在人才驱动方面,进一步落实人才强市“十四条”,完善人才新政各项配套制度,力争年内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450人以上,全区人才总量超18万。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新型智库建设,争取今年新引入1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团队。

在创企驱动方面,提高骨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导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力争实现大型骨干企业普遍建有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