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三大抓手”开创汕头振兴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汕头市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和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重大决策,以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为引擎,坚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等“三大抓手”,坚守社会稳定和生态保护底线,开创了振兴发展的新局面。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日渐便捷的交通环境,最能够让汕头市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出行的巨大变化——搭乘动车可快捷舒适直达广州深圳,甚至可以到达武夷山、上海、南京、黄山等地;逐渐延伸的高速公路网络,使市民出行更加快速方便……

  交通建设是发展的先行官,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众所周知,汕头的交通环境一度落后,综合交通网络不够完善和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市委市政府直面落后的现状,着重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四大体系:高速公路和普通干线分层次的公路体系、客运专线和提速干线为主体的铁路体系、亿吨深水大港建设为核心的港航体系、公路运输枢纽体系,打造形成“二横、三纵、五联”的通道布局。

  一个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力,离不开高速路网的“引擎”驱动。在2014年前,汕头境内只有沈海一条高速,迫切需要搭起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络。为此,全市集中力量,集合资源,在全省率先启动交通建设大会战,千方百计攻克征地拆迁难、建设资金缺、前期推进难等难题,以加快港口和路网建设为重点,努力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大提升增创区位优势。

  汕揭高速汕头段2014年底全线建成通车,实现汕昆与沈海两条国家高速在粤东的互联互通,中心城区东区和澄海区的市民前往潮汕国际机场或高铁潮汕站不需要再绕道,选择海湾大桥、泰山路、外砂三个高速出入口,最快20分钟就可以到达。

  潮惠、揭惠、汕湛高速公路汕头段以及潮汕环线高速先行工程目前已开工建设。其中,计划2017年建成通车的揭惠高速,在我市境内长达75公里,通车后从潮南区、潮阳区驾车前往珠三角地区以及潮汕国际机场十分便捷,红场、雷岭等革命老区的群众也将实现在家门口可以直接驾车上高速的梦想。将与深汕高速河浦段相连接的汕湛高速预计2019年建成,届时广州至汕头少走70公里,广州至汕头仅需4小时。潮惠高速完成投资近半,计划2016年建成通车。期盼已久的潮汕环线高速先行工程去年底开工建设,计划2019年建成通车。至2015年底,全市高速公路密度3.7公里/百平方公里,首超全省平均水平。

  高速公路网络逐步形成之后,国省道干线、过海桥隧也要有效衔接协调,才能发挥公路路网整体功能与效益。在大会战期间,我市组织实施了16个项目约230公里干线公路的改造升级,提高公路快速通行服务能力。南澳大桥2015年元旦建成通车,市民进出南澳岛,不再需要辗转搭乘渡船和受天气的制约,从澄海莱芜到南澳长山尾的路程由原来的40分钟缩短为如今的15分钟,南澳岛也与汕头、潮州形成1小时交通圈。

  去年底,国道206线大学路改造二期工程,在汕头市民的期盼声中,完成路面主体工程,全线开放通车,升级改造后的大学路宽敞平坦,视野开阔,交通十分顺畅,通行能力和通行速度大有提升。我市还先后完成汕揭高速公路汕头段,国道324线澄海莲阳桥至迎宾路口改造工程、国道206线大学路路面改造工程一期和二期、国道324线新庆至洋汾陈改造工程、潮汕路月浦平交跨线桥等8个项目建设,完成高速公路8.1公里、投资约20.9亿元,完成国省道改造里程44.88公里、总投资约27.3亿元。

  苏埃通道主体工程计划在去年开工,将成为连接华侨试验区“一湾两岸”的第三条跨海通道。随着干线公路交通集散功能的提升,陆海相通、两岸对接的公路通道也在组织建设,整个公路网络等级结构更加优化。

  铁路建设也取得新突破。广梅汕铁路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第二线及厦深联络线建设步伐加快,项目建成后将连接全国高铁网。汕头港疏港铁路由省、市联合筹建,前期工作进一步加快,粤东城际轨道交通总体布局也正在规划中。

  作为国家25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汕头港建设也在同步加快推进。去年3月,汕头港被列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沿海城市港口。为充分把握“一带一路”关键节点战略机遇,利用华侨试验区配套政策,汕头港正在实施由内海湾向外海深水港转移的战略,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推动港城融合。

  2、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区域产业制高点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产业园规划调整,充分利用省产业集聚发展政策,根据汕头产业基础和功能布局实际,依托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规划建设澄海玩具礼品、潮阳纺织服装、潮南家居内衣3个产业集聚地,构造“4+3”发展格局,进一步壮大园区经济,促进园区扩能增效,带动全市产业集聚发展。

  去年来汕头市多举措推进各类工业园区优化整合,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产业园区建设,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助推园区扩能增效。特别是大力推进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如“大数据产业园区”、“中国锆城”、“粤东物流新城”、“宝奥物流城”、“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纺织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等。

  根据《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调整工作方案》,我市将产业转移工业园重新划分为保税、濠江、海门、潮南印染处理中心4个片区和澄海、潮阳、潮南3个产业集聚地,构建“4+3”发展格局。目前,3个产业聚集地的申报先后获得省正式批准,纳入我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统计、考核,享受省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去年省市财政共投入扶持资金8475万元,对园区周边的主干道进行升级改造,推进水、电、绿化等园区内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产业园南区污水处理厂濠江分厂已建成投入运营。保税片区于去年12月份正式获批设立B型保税物流中心,开展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澄海产业集聚地的“宝奥城”项目首期投资超30亿元,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正大配送中心、京东配送中心、宝奥电商创业园、宝奥货运超市等项目已经建成投产。

  只有项目在园区落地建设,园区经济才能得到真正壮大。目前,天际股份、汕头轻工机械厂、三凌管材公司、中移动粤东区域中心项目(一期)等项目已建成投产;投资20亿元的国药集团生物医药产业项目正在协调解决项目用地相关工作;投资70亿元的潮阳区与新恒基集团云科技数据中心合作项目,有关征地等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投资10亿元的潮南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项目已启动建设,热电联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建设也计划于近期启动建设;世纪互联大数据协同创新产业园区征地开工;投资2亿元的汕头高新区飞达制罐有限公司潮阳区“露露”系列饮料生产及加工项目完成征地、土地平整工作;贵屿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贵屿工业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等9个项目如期竣工。

  对园区中的大型骨干企业以及上市企业等重点企业,我市落实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实施生产要素倾斜,支持其不断壮大经济规模,通过骨干引领战略,在园区中打造一个超10亿元产值的骨干企业群体,在区域内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我市认定的32家大型骨干企业和大型骨干培育企业中,有7家为汕头产业转移园企业或在园区设立分支机构企业。此外,园区拥有树业环保、澄星航模、金源科技、自动化电气等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东珠科技、冠海水产、宏俐电子等华侨板首批挂牌企业。

  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城乡一体化发展惠及百姓

  历史上我市城镇化发展不平衡,城区道路交通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十分滞后,难以支撑汕头市作为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为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市加强规划引领,科学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布局,按照省的统一部署,促进城区扩容提质。

  按照建设创新型经济特区、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粤东地区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我市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挥特有的华侨华人资源优势,谋划创办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面向国际、服务华侨、拉动全市”的重大战略平台,城市扩容提质,推动形成“一湾两岸”城市核心圈、“一核多组团”大特区城市格局。

  加快推进城镇化,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是关键。我市坚持走中心城区带动的城镇化发展路子,将城区扩容提质与特区扩围、转型升级统一起来,把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与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统一起来,促进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城市综合承载力得到了提升。

  一方面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近年来汕头大力实施城区“北优、南拓、东扩、西联”的扩容提质战略,推动形成“一湾两岸”城市核心圈和“一核多组团”的大特区城市格局。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位于汕头核心地带,规划总面积4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0平方公里,包括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濠江滨海新城、汕头保税区、广澳港区等功能区。目前,东海岸新城累计完成投资超100亿元,填海工程全面完成,一批市政道路和桥梁工程已全部动工建设。同时,加快一批商业综合体和文化体育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是加快中心镇规划建设。推动澄海、潮阳、潮南、南澳的城市化进程,建设城市组团,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和宜居宜业小镇,做到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时,加快和平、两英、莲下镇等一批中心镇的规划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中心镇区集聚,提高土地和设施的利用效率,发挥其上接城市、下引乡村的综合功能。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要求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好地惠及百姓。近年来,我市出台了《汕头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意见》,促进全市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发展公共交通方面,2011年以来,当地新增营运线路40条,购置公交车725部。目前,我市公交车拥有量从全省第14位提升到第7位,实现公交城乡全覆盖。而在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方面,汕头连续3年在全市1064个村(居)全面开展“千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支持农村和涉农社区整治垃圾脏乱问题,提高农村绿化美化水平,改善农村卫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