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新常态下“珠海力量”创新驱动聚变引擎

  刚刚过去的2015年,珠海经济和全国一样,同步迈入发展新常态。新常态下珠海的成绩单亮眼夺目:GDP从2014年的1857.3亿元到去年的2038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4年的224.3亿元到去年的269.9亿元,增长17.2%;固定资产投资从2014年的1135.1亿元到去年的1305亿元,增长15%;人均GDP从2014年的1.8万美元到去年的2万美元,达到世界高收入经济体水平……

  在这些耀眼数据的背后蕴含着更深刻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一年来,珠海积极适应并引领新常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率先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绘就出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美好画卷。

  经济结构逐步优化 “三高一特”产业成为新动力

  占地207万平方米的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珠海基地,雄踞潮头,面向南海,气势恢宏。这是我国首座深水海洋工程建造基地。一年多时间,4座重1600吨至3700吨不等的采油平台在这里制造完成,驶向遥远的东海,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重器。

  在先进装备制造业体系中,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珠海基地的龙头崛起,构筑起珠海“海陆空”齐头并进的关键一环。近年来,珠海工业呈现高端化发展态势,建成高栏港中海油系列海洋工程项目、富山工业园北车和中低速柴油发动机项目、航空产业园水陆两栖大型飞机总装项目,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初具规模。

  新常态下的经济提质,核心在于动力转化、结构优化。当前,珠海支柱产业正进入转型切换期,新旧产业更替、内部转型升级同步进行。去年以来,珠海全力抢抓《中国制造2025》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大机遇,启动建设了格力国际智能制造园、国机机器人科技园、云洲智能无人船产业基地,三一海洋重工等18个重点项目投产,新兴重工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园等13个重大项目开工,福陆海工等28个项目签约落户,完成装备制造业投资128亿元。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去年以来,珠海抢抓广东制造“机器换人”机遇,以ABB机器人项目为龙头,聚集了格力机器人、运泰利、云洲智能等一批企业,发挥原有信息技术和自动化生产的优势,打造华南智能制造产业基地。

  与此同时,珠海还着力推动现代金融、商务会展、休闲旅游、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以横琴为载体抓紧落实人民银行30条、银监会8条和保监会11条政策,依托珠海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国际游艇展、国际智能电网展等一系列品牌展会,投资500亿的长隆海洋世界第二公园、投资300亿的航空大世界等项目加快推进。跨境电商通关监管场所和综合服务平台建成启用,阿里巴巴“全球货源”珠海站、聚美优品华南总部等项目落户,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900亿元。

  随着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的崛起,珠海“三高一特”现代产业正在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并推动全市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7:54.7:42.6调整为2015年的2.3:49.7:48.0。珠海产业结构呈现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发展态势,去年全市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80亿元,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居全省前列。其中,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76亿元,增长15.5%。

  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创新驱动,无疑是“新常态”下的最热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实现动力转换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东:广东是经济大省,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要支撑全国,结构调整也要支撑全国,必须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上走在前列,当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于是,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广东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和“总抓手”。

  去年5月,珠海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战略,牢牢把握发展动力转换这一核心,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标深圳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1+N”政策体系,努力打造珠江口西岸区域创新中心。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以来,珠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科技有力支撑和引领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多主体协同创新格局初步形成,源头创新与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科技与金融、产业融合逐步深化,呈现出可喜的面貌。

  据数据显示,2015年,珠海预计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2.7%,每百万人年发明专利申请达到2711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件,均居全省第2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20%以上,全省排名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55亿元,占GDP比重达2.7%。

  格力向外界展示了其潜心布局三年的自动化装备战略,宣布依靠自主研发的工业机器人进军机器人领域;自主研发的中国消化领域第一个1.1类专利新药,丽珠“原创新药艾普拉唑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云洲智能、德百祺、赛纳、长园电力、健帆等企业陆续迈进我国自主创新的“国家队”……凭借其独步全国乃至全球的核心技术,一批本土自主创新型企业正在引领珠海创新发展。

  高端创新资源加速聚集,一批众创空间快速兴起,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正在加快。去年全市新增孵化器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新增在孵企业200多家,吸引154个创业团队进驻;清华大学珠海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珠海现代产业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发机构挂牌成立,国家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投入使用,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活力不断迸发,一批创新型企业产值呈现爆发式增长。仅在去年,魅族科技营收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3倍,中海油深海开发公司突破100亿元,实现增长翻番,海龙生物、英搏尔、中国北车、艾默生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增长均超过50%。

  自贸片区改革先导 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有了电子证照银行卡之后,此前的年审等事务,公司可以直接网上申请,银行在后台就可以进行处理,也不用重复递交相同的材料,办事方便了很多。”珠海横琴信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谢康铨说。

  谢康铨所说的“电子证照卡”,是横琴自贸片区2015年推出的一项全国率先的创新举措,被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列入广东自贸区首批可复制推广的27条改革创新经验、首批17个制度创新案例。以商事主体电子证照卡为代表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横琴自贸片区一直以来的重要工作。

  自去年4月挂牌以来,横琴自贸片区围绕创新发展要求,对接国际投资贸易最新规则,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成果丰硕。除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常规动作”外,横琴还先行探索比国家标准缩短30%的对港澳负面短清单、工商行政违法行为提示清单、与港澳差异化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免罚清单等“自选动作”。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横琴与港澳深度合作正在“开花结果”。如今,澳门人可以24小时进出横琴,两地通关效率提升了30%;粤澳中医药产业园、粤澳产业园、澳门青年创业谷成为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新热土,中拉经贸合作平台建设也扎实起步。2015年横琴新增澳资企业794家,是过去5年的近10倍。

  去年以来,横琴制定了横琴自贸片区改革创新发展总体方案,出台40多项改革创新举措,其中6项改革创新举措面向全市复制推广,6项改革创新案例入选广东省自贸试验区首批制度创新案例,17项成为广东省首批27项可复制推广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智能化监管服务新模式”案例获全国自贸试验区最佳案例。这些改革成效综合而成的“化学反应”,使横琴自贸片区在制度创新领域的先行探索作用初步显现。

  横琴自贸片区的改革先导作用,带动了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去年以来,珠海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完成市区权力清单编制,将182项市级行政管理事权下放至区;率先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深化国企改革,启动市、区两级财政零基预算改革;实行投资立项审批“一个窗口受理,一个窗口审批”制度;深化农村综合体制改革,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积极探索新型农村经济合作模式,推进农村“内置金”合作社试点。

  为提高民营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去年初珠海推出民间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创新融资产品、创新人才认定机制、打破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采购固有藩篱等32条具体措施。年底又出台了全省首部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着力强化市场准入和竞争平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创业创新。

  城乡统筹和民生保障呈现新面貌

  在斗门区南门村,村民可以享受到众多“福利”:小孩考上大学最高可获10万元奖励,村居医保参保率达到100%,专业社工上门为老人服务,休闲文化设施不断完善。村支书赵悦崇说,经过幸福村居的建设,如今南门村的生活不亚于城市的社区,村民们的幸福感前所未有地提高了。

  幸福村居创建是改善民生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也是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的重点工作。去年以来,珠海以特色产业发展、环境宜居提升、民生改善保障、特色文化带动、社会治理建设、固本强基六大工程为重点,扎实推进幸福村居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三年大变化”幸福创建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209个行政村居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垃圾、污水治理等农村“顽疾”得到有效解决;全力提升农村政务服务、农村社会保障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村民网上办事服务终端覆盖率100%,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村居文化广场覆盖率100%;村企联建共同致富效果明显,87%的村居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00元、困难群众住院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达到80%以上、重特大疾病最高救助金额达到每人每年20万元、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80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45元、免费乘坐公交覆盖非本市户籍老人……一年来,珠海致力于补齐民生“短板”,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编织一张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安全网”。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去年以来,市直幼儿园和初中全部移交区级政府管理,公办幼儿园学位全部公开摇号派位,高中入学全面取消择校生。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出台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实施办法,开展校长职级制评审。平安校园达标率达到92.6%。成功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

  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面,珠海全面推进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办医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统一实行药品和医用耗材零差率政策。同时,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区域医疗一卡通建成。市人民医院北区投入使用,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市第二中医院(侨立中医院)住院楼主体完工。实施家禽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83家农贸市场完成改造升级。

  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珠海去年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基层文化站、村居文化中心、数字农家书屋、社区体育公园和镇级全民健身广场,成功举办了莫扎特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等一批国际性文体盛事。珠海大剧院、博物馆和规划展览馆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成为珠海的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