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深耕专业领域 广州“小巨人”正茁壮成长

  在珠江灯光软件公司(以下简称“珠江灯光”)的展示厅内,隔着一层玻璃,400台电脑灯协作,惟妙惟肖地还原出一个大自然的场景:大雨滂沱的树林中,闪电将夜空照亮,随着天色渐亮,雨也由密转疏,最终停了下来,一轮燃烧着的太阳缓缓升起,天放晴了。

  珠江灯光技术部总监刘贤莉向记者介绍,这场演出中最难点是用LED灯模拟天色渐亮,需要通过一套独特的调光电路实现,而这套电路的发明专利掌握在珠江灯光手中。

  2015年,广州像珠江灯光这样的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超过1500家;在培育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的同时,广州还计划逐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到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2500家。

  这些“小巨人”在资本上尚无法与巨头匹敌;但技术上却有着深厚的研发基础,有望成为未来科技产业的一股新生力量。

  深耕专业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目前国内的血液透析消费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据,多数采用血透机+耗材捆绑销售的模式,国内公司即便眼红也无法效仿,因为跨国公司往往具备同时生产销售透析器械和耗材的能力,但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多数只有生产透析机的能力。于是,尹良红创建了奥柏仕,花费半年研制出了血透机之后,又将精力集中到血透耗材的研发上。

  得益于广州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小巨人”企业从入库到广东省科技厅受理高企认定,再到正式获得高企认定,分别能够获得20万元、60万元、100万元的补助。在这一支持下,虽然奥柏仕的医疗器械还没能获得进入市场的资质,但能够继续进行研发工作。

  经过努力,尹良红的团队目前已经攻克了透析器封装技术,研制出全自动血液透析器封装生产线,这也是国内首条年封装量达到300万支的生产线。同时尹良红还将生产线以低于国外同类生产线的价格出售,间接带动了国内血液透析器行业的发展。

  记者采访发现,科技“小巨人”企业虽然资本量不算很充裕,但是往往在技术层面上有很深的积累,深耕细分行业,在一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广州地铁APM在二维码支付时,采用先过闸再扣款,解决方案提供商里一家是央企,一家是广州厂商,另一家是广州佳都信息技术研发有限公司。通过处理性能比较,佳都信息的解决方案过闸时间少于1秒,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显现出较强的技术优势。

  一些有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也在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建厂刚满60年的广州无线电集团目前成立了亚洲最大的ATM技术研究院——广电运通研究院,以及国内技术领先的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院——海格通信研究院。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广电运通自主研发了“ATM中国芯”,使其成为全球三大掌握全套现金处理技术公司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中国企业。

  在企业主动作为的同时,广州市政府也对企业创新予以扶持。此前广州出台了“1+9”科技创新系列政策,落实财政科技经费和孵化器双倍增计划,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方案,财政科技支出71.7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长迅速,国家级优秀孵化器数量(7家)居全国城市首位,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8420.56亿元,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7.7%和44.4%。

  面向市场转化科技创新成果

  在完成科技转型的同时,佳都新太科技公司以“供应链管理模式”带动下游产业升级,在轨道交通智能化业务与智能安防业务上就有200多家供应商为其配套,原来的传统五金厂、玻璃厂、塑胶厂、机械厂成为高端装备、ICT增值服务提供商。仅广州地铁上的检票闸机设备,“佳都造”就占了“半壁江山”。据不完全统计,佳都集团每10亿元的智能化系统产值可带动周边传统产业产值50亿元。

  在创新转化上,佳都信息对市场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其研发的屏蔽门DCU的控制系统,被英国西屋、德国西门子、日本松下等五家企业所应用,但是五家企业各有特点,使用的控制系统完全不统一。这意味着未来的维保成本将极其昂贵。为了兼容,佳都通过接口和通讯转化把各企业调动起来。“这样,地铁一旦出现问题,除了找原厂,还可以寻求佳都的技术服务,所需费用仅为原厂维修的1/2。”佳都新太科技公司副总裁程悦说。

  程悦透露,仅2005年至2009年,佳都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高达两三千万元。每项核心技术的突破都经历了从模仿、介入、根据市场反馈改进到创新的艰苦历程。2012年,通过向新加坡学习吸收再创新后,佳都终于都掌握了轨道交通的核心技术,并针对细分领域成立了以科研为主导的佳都信息。

  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再好的技术,如果无法转化成市场能够接纳的产品,只能意味着失败。据了解,广州的有效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和三大先进制造业(即汽车、精细化工、重大装备)。像佳都这样的创新企业,通过不断观察和研究市场反馈调整产品的功能,将有效提升广州市发明专利的产品转化率。

  在科创企业的带动下,2015年广州专利申请量达到63366件,同比增长36.8%,增速是前一年的2.2倍;专利授权量达39834件,同比增长41.6%,增速是前一年的5.5倍;有效发明专利24142件。在这场全市专利创造大提速中,花都、荔湾、越秀、海珠、番禺五区走在了前列,其中花都、荔湾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10%,越秀、海珠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也均超过50%。

  整合资源广泛吸纳人才

  2011年,珠江灯光公司专门成立珠江灯光软件公司,专注于研发电脑灯软件应用。目前,这家仅有18个人的科技公司,拥有5项软件著作版权;2012年—2014年间,分别实现323万元、748万元、542万元的净利润。

  珠江灯光软件公司研发人员的平均年龄是30岁,所学的专业涵盖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软件、软件工程、机械学及机械设备及自动化等多个领域。该公司技术部总监刘贤莉介绍,“每台灯的转动、复位,光的色彩、功率、频率,如何使用效率高、损耗低,都由软件控制,而软件由人脑控制。”

  因为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刘贤莉希望政府可以设置更多针对创新人才的科技扶持政策。团队中没有一个“海归”,刘贤莉则认为,“靠国内的本科生、硕士生打天下更现实,他们同样是满腹才华,而且更务实。”虽然都拥有创新能力,但在政府扶持上,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更受重视,刘贤莉认为,对于科技人才的鼓励,应该不拘一格,并且扶持方式多样化,才具有针对性。

  《中共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就提出,广州要汇聚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培养引进一批领军人才,推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广州市科创委副主任王桂林提到,广州要发挥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建成华南科技教育中心、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示范区、创新创业高地,在协同创新、创新创业等方面形成示范区。

  专注于做精做深自己的技术,珠江灯光也获得了来自政府的认可与鼓励。据了解,在被广州市认定为“科技小巨人”、“高新入库培育企业”后,珠江灯光得到了广州市创新基金、广东省创新基金注资,前后总共获得科技经费补贴近200万元。

  对于企业来说,广州的确是人才挖掘的理想“金矿”:目前广州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诸多高校源源不断地输入新鲜血液。在科研院所方面,广州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广州全市共有新型研发机构28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13家,各级重点实验室337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人才支撑企业创新

  企业需要“本土”OR“海归”?

  “在中国经济处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引进高附加值产业在创新创业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州慧智微电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阳说。

  李阳表示,高附加值产业的准入门槛高,而海归人才曾在国外创新环境中打磨过,对行业体系相对熟悉,独到的眼光能让海归人才更易接受海外商业模式。与本土人才接地气的销售及出色的服务不同,海归人才能够将有优势的海外模式带回本土,同时发现不同区域的经验差,能有效缩短或避免创新创业中的“试错”环节。

  李阳认为,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国内外沟通交流愈发密切,海归人才作为海外与国内的“枢纽”功能越发减弱,而“向导”和“观念”的作用日益明显,再加上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服务已经做得很到位,这就让“高精尖”企业把更多精力集中在核心业务上。本土和海归人才的相互协同对广州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创新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许嘉森看来,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在创新创业上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二者各有优势。

  许嘉森认为海归人才对国际高科技动向的掌握往往更加充分,在引领行业发展时有很大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本土人才则不存在适应期,对于本土特色相对了解。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相互结合、共同发力可以让创新创业少走很多弯路,发展更快。

  广州市锐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必良则表示,现在国家正处于创新改革和产业升级的大潮中,海归人才把握着世界技术发展趋势和先进管理经验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对广州融入全球创新链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

  张必良在公司负责药物开发,他认为目前创新创业是全球经济大潮中的热门词汇,广州也在加快融入全球创新链的进程。而海归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国际创新型人才,张必良认为,这些人才大部分拥有博士学位,并有博士后研究经验,许多海外人才还在海外著名的科研院校和世界500强企业有过多年工作经验,不仅获得过很好的教育,还能够把握产业发展的最新方向,掌握科技的前沿技术。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普霖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毅。曾毅告诉记者,如今创新创业需要高端人才及创新理念,而海归人才本身就是创新创业的原创和动力,有创新创业的资本和能力引进海归人才,就是引进他们在国外学习得到的创新理念。

  曾毅认为,海归人才和本土人才的生长环境不同,这导致二者的思维方式及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差别,但二者都具有创新性,互补相融才能更好地加速广州融入全球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