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广东汕头:多举措推动产业园区加速发展

汕头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总抓手,促使经济发展环境迅速改善,人气和资源迅速集聚,产业园区发展进一步加速,呈现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排位提前的良好态势。2016年,汕头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完成2080.54亿元,总量比2009年翻一番,居粤东首位;增长8.7%,居全省第2位,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个、1.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15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速居全省第1位。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共有建成企业189家,在建企业4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7家。产业转移工业园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5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82亿元,增长20.3%;实现税收9.94亿元,增长25.04%。

2016年,汕头市以“吉祥三保”(当好初创期企业的保姆、当好成长期企业的保安、当好成熟期企业的保镖)和开展“三集中”(集中审批、集中攻关、集中突破)为切入点,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效率和最好的服务开展招商和发展实体经济。在9月份开展“百日攻坚行动”,其中“十个产业项目落地开工”是“百日攻坚行动”的重点工作。至年底,总投资200.92亿元的十个产业项目(有5个项目纳入2017年省重点项目计划)均按时在园区落地生根。其中:中海信(汕头)创新产业城、坚达聚纤公司锦纶生产、星辉公司聚苯新材料生产、树业环保“膜到膜”循环利用、中节能贵屿园中园等项目落户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并完成主要工程建设。12月份,汕头市举行“12?28”重点项目启动仪式,一大批事关汕头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全市共签约、开工、竣工项目161个,计划总投资1966亿元,其中90个动工项目,投资总额达703亿元。比亚迪濠江工业园、美中时空通用航空、潮商总部基地、明园汕头科创金融城、泰盛科创园等项目同步启动建设,为落实“十三五”规划注入强劲动力。同时,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产业共建战略部署,汕头市以真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利用潮商、华侨、民营三个优势,以园区为平台,开展产业共建工作。腾讯、比亚迪、中海信等重量级的企业纷纷落地汕头。2016年汕头市政府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推进“互联网+”产业创新等六大方面开展合作;与九次方大数据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建设汕头市数据星河产业园等方面开展合作。近期,汕头市政府与天安数码城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产业园区开发运营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天安数码城集团将依托以色列理工学院和汕头大学在金平区投资天安科创产业园,在华侨试验区新津片区投资天安(粤东)总部大厦,并在新溪片区投资高端国际化产业园,计划形成“一总部二园区”后,再逐步扩大天安数码城在汕头乃及粤东投资发展。此外,乡贤反哺项目中海信(汕头)创新产业城完成首期产业用房建设,并成功引入37家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创新型优质企业。2016年全市共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项目16个,总投资55.35亿元,实现了品牌企业的进驻,不但给汕头带来先进的经验和前沿的思维,更引发投资汕头的“蝴蝶效应”,让更多优秀企业关注汕头、投资汕头。

同时,汕头市优化发展环境,开展挂钩调研,实施考核推动,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致力于为在汕头投资、发展的企业打造一个讲法律、讲文明、讲规矩的良好发展环境。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区(县)两级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依法公布各类权责事项50141项;实施市领导挂钩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开展市领导大走访活动,每位市政府领导每月走访4家以上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诉求,建立工作台账,协调解决问题。推动园区服务环境大提升,在企业开办、项目投资、工程建设等方面,促进办事效率大提升、行政审批大提速,做到马上办、马上就办、马上办好,以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效率服务企业。首次开展市对各区产业园建设管理考核评价,编制实施《汕头市产业园区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对获优秀称号的园区进行奖励,对不达标的园区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和黄牌警告。

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实施城市环境“九大提升行动”,一批“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拆除违章建筑物27.8万处。开展工业园区“六乱”和“六小”现象的整治,园区道路及企业周边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组建环保警察,出台奖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办法及系列追责措施,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贵屿环境综合整治通过省验收,基本建成占地950亩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基本实现规划、建设、运营、治污、监管“五统一”管理。潮南区纺织印染园污水处理厂首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练江水质指标明显改善。通过“创文”,汕头城市面貌、城市秩序、园区环境迅速出现可喜变化,园区得到可持续发展,受到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潮人的普遍好评。

汕头市还出台落实政策,推动项目落地,扶持企业发展,促进园区提质增效。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若干措施》,针对汕头人多地少、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负担重的实际,从拓展发展空间、减轻经营负担、创新投融资机制、促进创新发展、鼓励做强做大、强化服务保障等六方面提出50条具体举措,对促进汕头市民营经济发展进行扶持,对园区加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一是支持企业进园投资。对新进入市级以上工业园区投资的骨干企业,按合同约定期限内完成建设并按时投产的,按土地使用税和对财政贡献额度给予相应扶持。二是促进工业地产发展。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措施,保障用地供应、鼓励民间投资、支持产权分割、建立补贴机制。从2016年起连续3年,市每年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工业地产建设。三是开展标准厂房建设试点工作。允许建设主体将已建成的标准厂房出售、出租给相关工业企业,并依法办理不动产权登记手续。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2016-2018年建成并经竣工验收符合要求的标准厂房给予一次性奖励。

同时,制订出台《关于促进企业上规上限的实施意见》推动园区企业做强做大,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现有规上企业97家,比2015年新增31家。出台《汕头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三年行动计划》、《汕头市关于创新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的实施意见》和支持上市企业做大做强的15条措施、“1+10”人才政策等,设立首期2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规模1亿元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规模1.3亿元的政策性担保资金,开展政策宣传,扶持民营经济、助力园区发展。全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80亿元,增长13%,高于全市3.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29.2%,占全市投资比重达86.3%,汕头市综合施策促进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发起为主、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的方式,成立汕头市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协会),整合技术资源,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服务园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3个产业集聚地的建设,促进澄海玩具、潮阳内衣、潮南家居服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成立中国汕头(玩具)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汕头市产业园南山湾轻工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与质量检验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大力推动企业上市,通过上市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目前,全市A股上市企业达到29家,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内有14家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分支机构;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有16家在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内;数量在全省排名前列,资本市场的汕头板块进一步壮大。重点发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大数据等产业,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推动比亚迪跨座式单轨项目投产,吸引上下游关联企业进驻汕头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尽快形成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加快比亚迪3D手机屏、濠江粤电LNG清洁能源、华南石墨烯新材料创新产业园、广东联通粤东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落地建设。去年汕头市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75家,总量达324家,有62家在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内;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家,汕头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国家级孵化器,龙湖区青年创业梦工场获批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汕头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专利授权、名牌、名标数量在广东省名列前茅。以评为全国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和广东省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城市示范为契机,搭建园区融资平台,大力推进园区产融合作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汕头市还着力推进交通和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促进园区内畅外通。全面推进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广澳港区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完成投资量25%,8.3公里防波堤工程完成6公里,航道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及厦深铁路联络线完成工程量63%,汕头火车站综合客运枢纽动工。潮惠高速公路汕头段建成通车,揭惠高速公路汕头段完成投资量60%,汕湛高速公路汕头段、潮汕环线高速公路一期开工建设。海湾隧道主体工程开工,泰山路北延、磊口大桥扩建工程建成通车,国省道完成改造122公里。2016年获省产业园区扩能增效扶持资金8193万元,专项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检查督促并组织专项资金支出绩效第三方评价工作。市产业转移工业园濠江片区南山湾产业园(一期)及连接主干道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64.2亿元,已完成投资36.2亿元;广澳物流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投资3200万元,今年年中可投入使用;保税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潮阳片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5亿元,建成总长约5公里水泥路面,铺筑内外环路共8.1公里长的道路路基;潮南纺织印染综合处理中心已投入开发资金3.4亿元,首期基础配套设施工程“七路二水一桥”,已全部建成并通过验收;污水处理厂首期主体工程基本完成,热电联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编制,力争近期启动建设。

通过多举措加快园区建设和发展,将为汕头市园区提质增效带来新的动能,为提升园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