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中山供给侧改革促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

  21日上午,中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在孙中山纪念堂开幕。会议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冯煜荣主持,中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市政协主席丘树宏等出席大会。

  大会总结了“十二五”的经济、社会建设成果,对“十三五”及今年的工作重点进行统筹规划。陈良贤在报告中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山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战略,确保在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向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去年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

  据悉,中山“十二五”期间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中山预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9.4万元,年均增长9.1%;工业增加值1566.2亿元,五年累计693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7倍,年均增长10.4%;服务业增加值131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9.5%;现代农业稳健增长,村均集体年收入1634万元,是2010年的1.6倍。固定资产投资1055.4亿元,五年累计突破450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长近1倍,年均增长1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0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1.5%;外贸出口280亿美元,是2010年的1.2倍,年均增长4.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7.5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城镇化率提高到88.1%。

  三次产业结构数据显示,该市“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也取得了新成效,从2.7∶58∶39.3调整为2.3∶54.2∶43.5,轻重工业比从59.8∶40.2调整为55.5∶44.5。此外,对外投资规模达到“十一五”时期的9倍,境外工业园也实现了零的突破。2015年,该市装备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2.6、1.6个百分点;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2.5%,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427家,增长近1倍,增速全省第一;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增至24和27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96.4%,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成为全国首个单一行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构。

  此外,在对外开放领域,中山在“十二五”期间也取得新突破,其中包括中山港口岸扩大对外开放获批、与澳门签署游艇自由行合作协议、成为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等,全省十大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该市占了2个。

  注重融城战略强调开放质量

  记者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除了“改革”、“创新”、“服务”等常见的高频词外,“小康”、“开放”等也跻身热词行列。根据规划,中山市将在2017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施路径方面,除了创新驱动发展之外,政府工作报告也将供给侧改革、强化对外开放和对接深圳、三大自贸区等融城战略作出强调。

  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山在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过程中,要在2017年实现全面小康综合指数达97%以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左右,力争比全省提前一年实现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要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包括社会诚信体系进一步完善。法治中山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完备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形成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创新型经济形态,到2020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9%,实现创新创业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2015年倍增目标;要加快重大战略平台发展,到2020年,翠亨新区起步区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成为推动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山将进入“大交通”建设高潮,未来将构建“四纵四横”的高速路网和“三环十射”的快速路网框架,加强对内对外交通对接,推进市内轨道建设,优化港口布局。目前,该市已提前谋划和做好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开通后的应对准备工作,积极迎接“大桥时代”到来,打造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