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中山资源驱动加速融入“珠三角创新圈”

随着深中通道项目建设的推进,深中同阿城化正在日益从蓝图成为现实。深茂铁路、港珠澳大桥、广佛江中珠城际等区域性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交通路网的改善促进了珠三角城市一体化进程。

两会现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的许多建议和提案,均围绕深中通道展开。事实上,立足于同城化格局,将港澳涵盖在内的“泛珠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已经被写入《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为中山未来五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深中通道”引发的资源外溢和城市协同发展让更多人期待,中山由此将步入“泛珠三角”的城市融合道路。

溢出效应

资源驱动加速融入“珠三角创新圈”

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工程的推进,让中山在珠三角几何中心的区位优势日渐凸显,交通一体化逐渐变成可能。而深圳必将随着交通半径的延伸,产生人才、产业乃至创新的资源外溢,推动中山融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共建中。

“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中山将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积极参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共同打造“深中半小时、大珠三角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立足珠三角大交通格局,“十三五”期间中山将推动深中协同发展战略,创新两市合作机制,谋划构建两地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产业经济协作共赢、公共事务协同治理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同时,深化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等周边城市的紧密协作,积极对接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三大自贸区,推进“珠中江阳”经济圈建设,推动中佛融合发展。

农工党中山市委会也在其递交的提案中指出,中山应“对接三大自贸区,承接其溢出效应。加强与三个自贸区的区域分工与合作,承接其产业链延伸和配套服务,借助其人才、资本、技术、品牌的优势资源,实现联动发展、错位发展”。

中山也首次从发展规划、交通设施、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环境保护、人文交流、公共事务等七个重点领域,提出“十三五”时期深中协同发展战略。

在产业经济的融合上,中山将重点开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都市农业等领域合作,组建深中产业协作发展联盟,加强产业配套协作、辐射承接。开展投资体制、产业政策、商事规则等方面的对接合作,探索建立深中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鼓励发展“深圳互联网+中山智能美居”产业,合作开发深中通道沿岸蓝色经济区。

在环境保护上,中山将建立健全区域生态环境协调预警机制,开展区域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和滨海水域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打造深中通道沿线沿岸生态走廊。人文交流上,中山正计划创办“深中文化周”系列活动,加强对深圳文博会、中山红博会等的参展支持,同时深化旅游合作内涵,使两市互为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

从交通一体化到创新一体化,这是珠三角向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道路,也是中山利用资源溢出效应加速融入“珠三角创新圈”的最佳契机。

“十三五”期间,中山将推动两市创新资源平台尤其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创业创新孵化器等共建共享、相互开放,密切“政产学研金介”交流合作。同时,加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转让、科技金融服务等合作,鼓励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到深圳创业板上市。

创新资源一体化的同时,深化社会事业领域合作也同样放到了战略地位。尤其是加强对往来人员的社保联网接续、入户入学申请、车辆管制服务、医疗检验互认等公共服务能力,此次也被纳入“十三五”规划中,中山将探索民生服务窗口相互收件及联动办理制度,推动流动人员信息共享。

12下页 在本页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