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一经提出便受到各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一背景下,我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坚持绿色发展,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贯穿于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管理的全过程,从完善海洋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海洋环境监督管理、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建立海洋环境保护联动机制等方面,抓好海洋环境保护工作。
海洋生态保护与海洋经济发展到底如何统筹,这是沿海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对此,我省给出的答案是: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海洋经济建设当中,做到“两手齐抓”。仅2015年,全省组织海洋环境执法检查6190次,查获违法采砂案件114宗,查处非法倾废案件17宗、违法围填海和非法占用海域案件21宗。2015年,惠州市和深圳大鹏新区列入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另一方面,2015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达1.38万亿元,占全省gdp的18.9%,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1.3%,连续21年领跑全国……这一组组数据真实再现了我省海洋生态文明与海洋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海洋环境保护体系初步建立
“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完善,海洋管理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取得重大进展。展望2030年,基本实现‘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人和’的美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日前,经省政府同意,由省海洋与渔业厅发布的《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为我省海洋生态文明绘制了美好的蓝图。
《行动计划》只是我省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和规划不断完善的措施之一。近年来,一系列重要海洋生态文明制度先后在我省落地生根。省人大、省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办法》《广东省海洋生态保护实施方案》等,已初步建立了海洋环境保护体系,为实现海洋环境质量逐步改善、海洋资源高效利用、开发保护空间合理布局、开发方式切实转变的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省海洋与渔业厅认真研究梳理我省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研究提出了今后一个阶段海洋国土规划、海洋资源空间治理及优化、海洋生态和生物资源保护、海域海岛资源有偿使用等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编制了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海洋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将我省围填海面积、保留区面积和自然岸线长度等管控指标分解到市县等一系列海洋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国家海洋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按照“国家指导监督、地方划定执行”的原则,开展了我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将我省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划定为海洋生态红线区,根据红线区的不同类型实施禁止性或限制性管控措施,为我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目前已完成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初稿并征求各相关地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意见,拟于近期报国家海洋局审查后由省政府批准实施。
海洋生态建设得到社会认可
在党的十八大作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部署后,我省率先提出了美丽海湾建设的构想。早在2013年,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座谈会上,广东省委就对美丽海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提出每个沿海地级以上市规划建设1-2个美丽海湾。
为此,我省组织编制了美丽海湾建设规划,2015年省级财政资金安排9200万元,通过竞争方式,确定在汕头南澳青澳湾、惠州考洲洋和茂名水东湾开展省级“美丽海湾”建设试点,带动打造一批生态优美、宜居宜游的海岸景观带。
如今,全省的美丽海湾建设在各个试点的带动下正开展得如火如荼。
“在示范建设上下功夫。”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员关道明在接受人民采访时特别提到,2013年,国家海洋局批准建立了珠海横琴等12处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调研时,他们发现当地政府都高度重视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围绕各自禀赋,制定了产业、环保、宣教、文化等一揽子计划,真正从区域协同的角度来谋划和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诚如关道明所说,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要求,我省启动了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活动,珠海横琴新区、湛江徐闻县、汕头南澳县成功列入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5年,惠州市和深圳大鹏新区列入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这些示范区担当起为我省乃至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探路的历史重任。
人工鱼礁建设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广东则从2002年起率先在全国以财政性资金投入,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全省先后投入资金8亿元,建成人工鱼礁50座、礁区核心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人工鱼礁的建设,使渔业资源得到了较好恢复,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明显。
为进一步巩固人工鱼礁建设成果,2016年,省财政安排1.5亿元,在惠州大亚湾、珠海珠江口、茂名电白海域建设三座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工程。
此外,在国家海域使用金和省级海域使用金的大力支持,以及市县党委政府的重视推动下,惠州考洲洋、潮州柘林湾、汕尾品清湖等地实施了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开展湛江金沙湾、南澳岛、威远岛、小铲岛等海岸海岛整治修复,湛江、汕尾、潮州、珠海等地投入7亿元开展港湾整治,初步实现还海于景、还海于民。
经过整治修复的海岸海湾已成为旅游热点,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深圳市华侨城湿地被国家海洋局授予全国首个“国家级滨海湿地修复示范区项目”,成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海洋自然保护区居全国前列
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2000年以来,省海洋与渔业厅抓住省人大实施《关于加快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的议案》的机遇,加快建设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目前已建各类型海洋与渔业保护区110个,总面积约52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5个。保护对象涵盖中华白海豚、海龟等珍稀濒危物种,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和海岸、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加快海洋保护区建设的同时,我省还注重加强保护区能力建设,5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专职管护机构,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海监支队,配备了执法船艇,赋予其海洋监察执法权。
“碧海2016”执法行动就是破解保护区执法困境的举措之一。目前,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关怀下,省海洋与渔业厅也正在积极探索理顺保护区执法体制机制,多策并举加强省内的巡护执法工作。
同时,我省正在实施省级以上保护区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建设海上在线监测监视系统,提升保护区信息化管理水平。汕头青澳湾、阳西月亮湾等6个海洋公园被评为国家级海洋公园。
保护区工作中,“广东珊瑚礁普查”不得不提,该项工作是借鉴香港经验,自2007年起在广东推动的一项“以民间环保力量为主导”的环保活动。自2007年以来,连续10年,在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指导下,在广东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技术支持下,参与“广东珊瑚礁普查”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截至目前已组建了33支普查队伍,共有3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潜水志愿者和3000多人的公益志愿者参与广东珊瑚礁普查工作,是民间力量推动我省的海洋生态文明进程的最好见证。
“民间力量”之外,我省还通过部门合作、区域联动,让海洋环境保护合力逐步形成。首先,建立了陆海统筹的海洋环境保护机制。除海洋与环保主管部门签订了《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沟通合作工作机制》外,海洋渔业、林业、水利、海事等部门在湿地保护、保护区建设、船舶溢油处置、海岸整治、工程管理等方面积极沟通协调,逐步形成共同防治海洋环境污染合力。
区域联动方面,我省深入开展粤港澳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交流。自2000年粤港海洋资源护理专题小组成立以来,双方共同致力促进两地海洋环境保护修复和渔业资源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互访与合作。联合开展增殖放流,共同举办多期粤港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绘画比赛,与澳门方面在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海洋生态保护宣传等方面也开展了多年合作。
海博会助海洋强省步伐加快
“海洋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示范”这是我省“十三五”将要实施的六大工程中的两项,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我省始终将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推进。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就如我省海洋事业这只“巨鸟”的“两翼”,在海洋生态文明一翼展翅时,海洋经济这一翼亦同步齐飞。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16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就是我省乃至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据介绍,2012年,首届中国海博会在广东广州举办,2014年起,中国海博会会址永久落户湛江,并已连续承办2014年、2015年、2016年三届中国海博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海博会见证广东海洋经济转型发展:2012年以来,广东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根据对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湛江、汕头等沿海城市的不完全统计,海洋生物高效健康养殖、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工程装备等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达1659.75亿元,比上年新增产值1129.94亿元。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广东海洋经济整体质量和发展速度的提升贡献显著。
而本届海博会,在展会规模上实现了新的突破。据统计,2016年中国海博会有泰国、柬埔寨、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法国、德国、埃及、俄罗斯、韩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东盟、欧盟、拉美、南太平洋等53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参加国家数量比去年增加23%,外国企业329家,比去年增加102%。国内企业2033家,比去年增加32%,其中世界500强及大型央企22家,比去年增加31%;上市公司52家、科研机构389家、新兴科技企业552家、旅游文化企业428家、其它涉海企业590家。共达成交易和合作意向439亿元,比上届增长41%,经贸成效进一步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16年中国海博会可谓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为服务建设“一带一路”、海洋强国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海博会作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以国家海洋局精心布展的国家馆为例,该馆集中展示我国海洋科技、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成果及“十三五”规划中大洋深潜、南极科考、海洋环保、海水淡化、海洋通讯等成果,包括蛟龙号、潜龙号、海龙号、雪龙号、万吨海警船、雪鹰号直升机、南极科考现场连线视频等我国海洋科技“高精尖”成果。众多领先的海洋科技设备和技术展览展示,有力提升本届海博会科技含量,将对我国乃至世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产生重大及深远的影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省海洋事业发展将以海博会为新的契机,顺应大势、主动作为,着力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同时把海洋经济合作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跨省区和国际化交流合作,努力率先建成海洋强省。
链接
部省合作加快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步调
11月24日,国家海洋局、广东省政府签订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配合共同推动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协议》确定的合作内容有六大项共24条。
依据《协议》,“十三五”期间,双方将充分发挥广东海洋经济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携手推动广东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鼎力发展海洋经济,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科学管理和利用海洋资源,共同增进南海保护开发,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自贸区海洋经济合作,加快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步调。
《协议》提出的合作目标是到2020年,合作共同促进广东省海洋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海洋生产总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接近五分之一;全省海洋创新驱动和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海洋产业园区;海岸带、海岛综合整治修复,以及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海湾建设成效显著,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国家海洋局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协同机制健全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与综合管理能力全面提升,现代化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海洋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