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县政府有关部门、单位:《民勤县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民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17年7月1日民勤县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16-22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关键时期,科学谋划十三五气象工作,进一步推动气象现代化建设,对于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武威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现结合民勤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及背景(一)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在省市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民勤县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积极拓展业务服务领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抢抓机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气象业务现代化加快推进。建成新型自动气象站和国家级无人值守站各1个,区域自动气象站1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个,能见度观测仪1部,闪电定位仪1套,新型L波段探空雷达1部。高空地面观测业务一体化稳步推进。MICAPS预报业务平台、短临监测预警平台、预报业务指导平台及中国局县级综合业务平台实现本地化运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良好。建成高清大屏幕会商系统。二是防灾减灾工作不断强化。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办公室,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成镇气象工作站18个,组建28多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制定《民勤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出台《民勤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所有镇村、街道社区完成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实施气象防灾减灾村村响预警工程。建成集大喇叭、显示屏、电视、电话、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手段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实现手机短信全网发布。三是为农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成立气象为农服务中心,依托中央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立农业气象监测试验服务示范点4个,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基地2个,建立11种日光温室主栽蔬果、大田作物及特色林果不同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布设土壤墒情普查点8个,健全完善干旱监测网络。成立气象为农服务专家团队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气象服务覆盖率达98%。四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快速发展。建成6个标准化人工增雨(雪)固定作业点,2个流动作业点,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十二五期间降水较历史平均偏多11.7%,农作物每年减少两个灌溉轮次,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抗旱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气象工作法治化水平有效提升。不断强化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建立联合行政执法机制,依法行政工作实现机构实体化、人员专职化、执法规范化。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部审批事项进入政务大厅进行网上审批。气象灾害防御、防雷安全检测列入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范畴。积极推进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完成县级气象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改革。县级地面测报、预报预警和农气服务业务实现综合化和集约化。气象工作纳入县政府绩效考核常态化。六是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坚持人才兴业战略,队伍建设稳步推进,人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在职职工26人,其中气象编制2人,地方编制6人,本科以上23人,占88.5%;工程师以上21人,占8.8%,其中副研级高工3人(另有2人获得副高资格);3人入选全省气象部门一线高级专门人才;2人荣获武威市气象部门技术标兵称号。十二五期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1人获武威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主要问题。全县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一是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与民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总体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是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及公共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三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四是气象现代化建设缺乏项目支撑,多渠道经费保障机制还未形成,气象现代化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发展不协调,尤其是科技、人才、管理、文化等相对滞后;五是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亟需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覆盖面需进一步扩大。(三)需求分析。随着全县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气象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是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新常态下气象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是有效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农村改革发展和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四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扩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五是抗旱防汛减灾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响应对气象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战略,认真落实省市县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着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能力,为打造生态美、百姓富的和谐民勤提供一流的气象保障。(二)发展目标。到22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先进、覆盖城乡、科学有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着力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气象指导防灾减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水平。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核心指标 序号 主要指标 215年 实际 22年 预期 1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5% 98%以上 2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8分 9分以上 3 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比重 2% 1%以下 4 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有效面积 18.% 25.% 三、主要任务(一)加强综合气象监测体系建设。1.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坚持民用实景监控资源共享原则,加强与县公安、国土、农牧、水务、交通、林业等部门之间合作,科学规划和调整优化观测站网布局,配套建设强降水及移动应急气象监测系统、交通和新能源等专业气象观测系统、以沙尘和重污染天气观测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监测系统,逐步提高气象观测时空分辨率和自动化水平,加快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步伐。2.提升气象信息网络能力。全面升级气象专线通信宽带,加快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提高信息的综合处理和应用能力;建成基于北斗卫星通讯系统的气象应急通信系统;逐步实现气象与应急数据共享和应急会商。3.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将气象部门列入县级规划委员会成员单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并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在城乡建设规划中涉及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由气象部门参与,并做好探测环境保护备案,依法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二)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列入政府绩效考核和工作责任考核,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和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将气象防灾减灾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建设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探索城市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一步细化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工作职责,构建规范标准的覆盖县、镇、村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镇气象工作站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和重点单位气象信息员的业务培训,构建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队伍体系。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准备认证工作。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提高雷电灾害防御能力。3.完善预警信息发布及传播渠道。进一步完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运行机制,深入推进城乡气象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水平。建立完善广播、电视、网站、微博、微信、手机短信、APP客户端等气象预警信息多渠道发布及突发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快速发布机制,依托公共媒体和公共信息传播资源,协调移动、联通、电信公司共同参与,全面建成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拓宽基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站到镇、信息员到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三)加强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1.加强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建设。完善天气气候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建立气象信息共享和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平台。加强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及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实现短时临近预报无缝隙、精细化,推进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一体化建设。完善交通气象、旅游气象和以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为重点的环境气象等专业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设。2.提升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建立和完善等级降水预报、定量降水预报业务;强化对小系统、灾害性天气、高影响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加强各种资料的融合应用和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发展延伸期逐日天气预报。推进集合预报业务应用,开展精细到镇的短期精细化要素预报和临近预报。(四)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1.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的机制和方式。健全新型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发挥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培育气象服务市场,改进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激发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气象服务。升级改造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推动气象服务融入智慧城市建设。2.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推进循环高效农业、节水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完善部门联合为农服务机制,强化面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推进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创建工作,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申报成功。3.强化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推进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网建设,加强城市环境气象服务和城市高影响天气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加强旅游气象监测站网和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做好重大社会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提升国土资源、水务、林业、交通、旅游等重点领域的专业气象服务能力。积极探索针对保险行业的气象服务,增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4.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充分发挥气象部门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水平。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纳入生态恢复与保护、城镇化及工程建设,发挥其在重大项目建设方面的保障作用。加强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与服务,促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5.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人工作业和效果评估,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缓解水资源紧缺和防灾减灾服务。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施布局,健全人工增雨(雪)作业指挥体系,加强人影作业点标准化建设,改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条件,确保人影作业安全。(五)深化智慧气象服务。1.优化和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继续推进云、天气现象、日照和电线积冰等要素自动观测系统建设,全面实现地面观测自动化。调整完善区域自动气象站网布局,完成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升级改造,提高稳定运行水平。针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完善专业气象观测系统,与县水务、国土、林业等部门合作,完善生态气象观测布局,实现监测资料的共享。在集中连片生产区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加快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建设步伐。建设交通、新能源、环境气象监测系统。2.完善升级气象信息网络。建立集运行监控、气象计量、维护巡检、诊断维修和供应储备为一体的县级装备保障综合业务系统。加快气象数据信息网络升级提速。按照扁平化的设计思想,优化市—县局域网设计,利用4G移动通信、北斗卫星通信、气象卫星通信等技术,进一步完善气象应急通信手段,提升气象信息传输交换能力。3.构建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立农作物、用户、地理信息、农气资料、模型公式等综合数据库,实现与国家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CIMISS)或常规气象业务系统对接,并通过云计算自动生成服务产品,实现信息产品一键发布。开发建立基于手机微信平台的为农服务APP,主动向用户推送为农服务产品和气象科普知识。(六)加强气象事业保障体系建设。1.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合理规划和引导骨干人才的专业方向,保持专业方向的相对稳定和平衡,加快人才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创新,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围绕现代气象业务的需求,逐步建立起素质过硬、结构优化、效能良好的气象人才队伍。2.推进法治建设和依法行政工作。深入贯彻实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甘肃省气象条例》等气象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气象信息发布、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防雷减灾等社会管理工作。加大气象行政执法力度,确保国家赋予气象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落实到位,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气象法律意识。3.提升台站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升规划水平、适应发展需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投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业务用房及配套基础设施达到建设标准一流、功能布局合理、满足业务需求,全面改善台站基础设施条件。4.发展气象文化事业。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气象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准确、及时、创新、奉献的气象精神,切实提高干部职工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激发气象干部职工爱岗敬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热情和勇气,展现气象职工砥砺奋进的精神风貌,不断丰富气象文化内涵,为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四、重点工程(一)气象综合观测和保障工程。1.完成13个区域站的升级改造,进入全国骨干站序列。2.建设云、能见度、天气现象观测自动化系统,实现云、能、天自动化观测。3.建设高空探测自动放球系统。4.搭建涵盖观测、预报预警、服务、保障功能的一体化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基本实现基层气象业务现代化。5.加快升级改造气象主干通信网络,建立规范统一、可靠高效、维护便捷的信息网络支撑系统,实现与市局相关系统的数据同步。6.建设气象设备运行维修平台,合理优化人员,形成气象装备保障体系。(二)现代农业与生态气象保障工程。1.在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个,为节水灌溉预报提供数据支撑,开展精准化灌溉时间、灌溉量预报服务。2.在设施农业集中连片区布设小气候观测系统和作物生长实景监测系统3套,开展温室蔬菜、水果等特色高效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农业气象条件诊断分析和温室小气候预测服务。3.在特色林果业主产区建设特色林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配备便携式自动观测设备。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温室自动卷帘、放风系统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4.开展全县特色作物精细化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在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点,完善生态监测网络。(三)气象防灾减灾预警工程。新建区域站,实现自动气象观测站覆盖全县所有镇和气象灾害易发区。在辖区内人口密集的镇集市、农业产业园区布设多功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室外显示屏。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和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建设。完成分灾种、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风险区划图,实现对气象灾害分类管理。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村村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四)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工程。1.完善弹药库、炮库、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实现对弹药库、炮库和作业点的全景远程监控,包括大屏幕显示器、摄像头及配套设备等实时监控设备。2.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和县—作业点通讯网。 专栏:重点工程建设 1.气象综合观测和保障工程。完成13个区域站的升级改造,实现云、能、天自动化观测;建设高空探测自动放球系统;搭建涵盖观测、预报预警、服务、保障功能的一体化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加快升级改造气象主干通信网络,建设气象设备运行维修平台。 2.现代农业与生态气象保障工程。建设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个,布设小气候观测系统和作物生长实景监测系统3套,建设特色林果业小气候观测系统,配备便携式自动观测设备。推广基于物联网的温室自动卷帘、放风系统等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开展特色作物精细化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评估,建设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站点。 3.气象防灾减灾预警工程。新建区域站,布设多功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室外显示屏。建设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和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完成分灾种、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风险区划图,完善防灾减灾村村响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4.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工程。完善弹药库、炮库、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实现对弹药库、炮库和作业点的全景远程监控,建立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和县—作业点通讯网。 五、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双重领导体制,以《民勤县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导,制定规划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把规划各项任务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确保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全面完成。(二)完善投入机制。把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与县政府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有机结合,做好衔接和协调,加强统筹和管理,逐步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所需的建设资金纳入部门和政府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三)强化科学管理。充分应用现代科学管理和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立健全管理运行机制,加快业务技术体制建设,优化现代业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网上办公系统、行政许可系统和各类业务系统,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科学管理水平。(四)优化发展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气象法律法规,依法规范、高效、公开履行气象行业职能职责,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信息发布、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施放气球等管理。认真落实权责清单制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气象行业标准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优化气象事业发展环境。(五)加强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投入力度,健全人才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气象科技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将气象文化内涵融入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为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人才和文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