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武威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综述

今年8月12日,我市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以优秀等次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评估验收。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以优异成绩通过验收,是市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取得的丰硕成果。我市按照国家和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完成了《武威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总体方案》确定的2项战略目标、41项主要任务、4个重点支撑项目(工程),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通过集成创新资源、聚焦产业发展、培育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平台、深化合作交流,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进步指数较大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效益提高,科技产出保持增长态势,科技惠民成效显著,科技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近年来,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家,建立科技孵化器3家,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55家,发展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实施高新技术项目4个,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35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12%,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9%,比21年提高.47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58.7%、66.1%,百万人口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达到4.64亿元。全市万人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42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6万人,人才总量达到16.27万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才达到279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15.1%、34.87%,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3.2%。一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我市认真组织实施《武威市建设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总体方案》,推进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213年,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21条,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武威作出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紧紧围绕实施工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立市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争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突出科技的支撑作用,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型武威建设迈出新步伐。我市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争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惠民项目,实现了科技与改善民生的有效结合,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城乡群众。215年12月23日,武威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成功出束,标志着国家重离子辐照技术应用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标志着21世纪最理想的治疗肿瘤技术将在武威率先应用于临床。这是武威实施国家科技惠民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215年12月13日,国家科技惠民计划武威市恶性肿瘤高发区防控模式示范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构建了政府主导、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众广泛参与的恶性肿瘤防控组织体系,全市受益人群达181万人,提升了整体胃癌防控技术力量,提高了群众的胃癌防控知晓率,建立了胃癌防控长效机制,形成了一个可以在全市、全省甚至全国进行推广的模式。武威市乙肝防治示范区建设与现场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其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常抓不懈,开展3次大规模人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举办各种培训班和专题讲座2期,探索创建党政牵头、专家支撑、军地携手、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乙肝防治武威模式。目前已建成覆盖16万人的新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所有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之间首次实现了网上信息共享。214年3月实施的民勤风沙危害防治与生态产业培育科技富民应用示范项目,则是一项通过科技力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富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惠民项目。项目由国家与省级科研单位牵头,地方政府组织,地方科研单位、技术推广部门以及公司与农户参与,以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成果引用与转化为基础,以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标,通过建立科研成果应用示范区,提高民众科技意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214年4月26日,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启动,为武威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搭建了新的国家级平台。我市健全园区组织管理机构,组建园区技术创新联盟、两个产业投融资平台,推动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建设,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建成面积分别达到7.54万亩、75.47万亩和181.45万亩,占规划面积的15.8%、137.2%和181.5%。在园区建立创业服务中心3个,创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和创业链各1个。核心区、示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52元、1144元,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8%、21%。二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武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武威市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扶持奖励办法》等重要政策和文件,科技创新的政策、服务和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投入、政策支持、协调服务力度进一步加大。进一步拓宽多元化科技投融资渠道,组建武威市科技发展投资公司和武威丰华农业科技投资公司。整合组建了武威市农业、林业和畜牧兽医3个科学研究院,组织科研力量集中攻关,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安排非公经济专项资金、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循环经济发展奖励资金,优先支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增设了武威市技术发明奖,明确了奖励重点,提高了奖励标准,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科院近物所武威核技术应用综合产业园开工建设,甘肃省重离子生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辐照诱变育种工程实验室挂牌成立,甘肃省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甘肃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联盟相继成立,建成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3家。健全完善市、县区科技管理网、知识产权网功能,搭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适用技术、知识产权、科技专家、项目信息等资源共享。推动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武威市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15—22年)》等系列政策,各县区也都制定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5年累计完成专利申请2292件,取得授权专利1298件;全市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1年的.6件提高到目前的.53件,全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5年累计达到29亿多元。民勤县被确定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甘肃天盛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武威金苹果公司等4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创新主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制定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引导企业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研究对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支持重点,积极参与六个一百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工程,争取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项目152项,落实经费1.15亿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等政策,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积极支持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应用先进工艺和设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深化合作交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政府搭建平台、院校技术支撑、企业主体落实等形式,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交流,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形成了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4多家重点工业企业与中科院近物所、西北高原生物所、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1多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三提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推广的温棚无土基质栽培技术,凉州区中坝镇花寨村四组村民贾宗国赞不绝口:市农科院专家发明的这个技术,是带给我们农民大把票子的新技术。据市农科院蔬菜瓜菜研究所所长张仲保介绍,日光温室无土基质栽培技术,是充分利用光照进行蔬菜高产高效栽培的一项技术。该项技术一次投入,一年收回,一般可增收3%以上,为全市日光温室提质增效、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有力支撑。省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实施以来,我市整合各类技术资源,合力攻坚一批关键技术,创造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全市各类产业发展。曾经荒芜的邓马营湖沙漠腹地,如今已成为阡陌纵横的农业基地。213年,荣华集团投资65亿元,在邓马营湖沙漠建设占地面积2万亩的荣华现代绿洲生态移民·农业产业化基地,主要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旨在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212年以来,我市把甜高粱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高效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畜牧业饲草料供给保障能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积极推进,并在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开展饲用型和醇用型甜高粱引种试验。215年2月,省委、省政府将我市列为全省培育发展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行示范区,支持武威先行先试,为全省探索经验、总结模式、作出示范。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培育甜高粱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甜高粱全产业链发展。216年,全市完成甜高粱种植面积4.2万亩,自212年引进试种以来,全市已累计推广种植甜高粱85.3万亩。加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推广。研发推广了轻型装备全钢架日光温室、日光温室水肥一体化技术、3G智能物联网温湿度管控技术、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湖寒杂交肉羊生产技术等一批新成果。大力推广应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新技术,发展滴灌、管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8万亩,完成马铃薯全膜垄作、玉米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新技术推广72.95万亩。大力推广生态建设适用技术。在森林抚育研究方面,相继实施水源涵养林流域经营与综合培育示范、西北荒漠绿洲植被恢复技术应用与示范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科技支撑项目,营建水源涵养林示范区3.3万亩,探索出了成熟的营建模式和技术措施。在防沙治沙和造林绿化中,大力推广麦草沙障+沙生苗木的治沙技术,转化应用泥浆蘸根、容器育苗等节水造林技术和2多项防沙治沙新材料,研制成功多功能立体固沙车,大大提高了治沙效率。加大新能源技术研发推广。发挥甘肃省风电装备制造全产业链联盟作用,以航天万源、重通成飞、兴业太阳能、海润光伏等企业为骨干,开展新能源组件加工研究和高端技术引进集成,全力打造西北地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依托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建成了光伏发电、光热测试、农村能源模拟等13个实验实训室,积极开展新能源技术研发、教学和培训。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大力推进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畜禽粪便等资源化利用,累计建成青贮池22937个、196.55万立方米,发明了废旧农膜捡拾机具、秸秆气化炉等新产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2.61 %、87.29%。加快工业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实施了荣华公司易地搬迁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黄羊工业园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等项目,古浪鑫淼精细化工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入选全省循环经济发展典型。同时,加大生物化工、精细化工、现代中药、民生科技的研发推广,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