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系统以实施3341项目工程为抓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大力发展陇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企业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工业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一、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1778.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26.1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62.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31.46亿元。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4.5%,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
二、传统产业实现改造升级。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调结构的主攻方向,把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实施了3867个技术装备提升、原材料深加工、产品升级换代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项目,引导企业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电解铝液直接加工转化率达到6%以上,铜加工转化率达到5%以上。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新的增长点。2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比重达到12.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17.4%。
四、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成效。累计淘汰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冶炼、铅冶炼、锌冶炼、水泥、造纸、酒精等落后产能1326万吨,提前1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工业领域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
五、承接产业转移工作进展顺利。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等5家国家行业协会开展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合作。加强区域间产需对接与交流,先后与安徽、湖南、上海、江苏等省市开展产业对接合作。实施引强入甘战略,引进中国石化集团、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华能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中车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中科曙光集团、富士康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吉利集团等一批域外大型企业来甘投资和联合重组。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5118项,资金到位额5975亿元。
六、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培育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2家;培育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2个,行业技术中心33个;鉴定省级新产品新技术62项,研发新产品新技术8多项。
七、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215年,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6.57万吨,比21年下降9.13%;氨氮排放量3.72万吨,比21年下降14.11%;二氧化硫排放量57.6万吨,比21年下降8.31%;氮氧化物排放量38.72万吨,比21年下降7.9%。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1年下降2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8%。
八、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促进宽带应用的普及和推广,全省移动互联网用户数累计达到1598.8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累计达到245.34万户,较21年增长118.86%;移动电话用户数累计达到218.12万户,较21年增长51.65%。实施5家数字企业建设工程,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4户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工作,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9户企业被列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落实《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13—218年)》,在信息化综合集成、业务协同创新、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两化融合服务支撑体系等方面引导企业发展。全省传统工业骨干企业的信息技术装备大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2%,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3%。
九、投资环境有所优化。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环境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推进简政放权,改进管理服务,改善投资环境,减少投资和市场经营活动方面的行政审批事项,除国家明确由省级政府负责和跨市州核准事项外,一律下放市州核准,对保留审批事项实行一个窗口服务、一站式审批。加大企业减负力度,推行省级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加大涉企收费监督检查力度。
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迅速。以兰州国家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为重要载体,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园为平台,推动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有机融合,扶持总投资14.8亿元的29个军民结合产业项目,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中核甘肃核技术产业园开工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民口配套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一批企业进入重点民口配套单位名录和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
当前,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困难: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全省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下跌,17种主要工业产品价格跌破成本;2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72.3亿元,企业亏损面达到31.7%。二是工业经济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资源型企业多、深加工企业少,高耗能企业多、高新技术企业少。资源型企业占重工业比重过大,石化等原材料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以上。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产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低,竞争力普遍不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全省水泥、钢铁、玻璃、电解铝等行业闲置产能分别达到5万吨、4万吨、2万吨和74万吨。三是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国有经济、中小经济比重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以上。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分布在煤炭、有色金属、钢材、建材、化工等传统原材料产业,短期内很难改变增产不增收、增收不增利的格局。四是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215年,我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约为.6%,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约为.2件,分别低于全国指标.35个百分点和.24件;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为3%、45%和3%,分别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13和3个百分点。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实施中国制造225甘肃行动纲要和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为主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十三五时期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创新发展,转换发展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二)坚持协调发展,激发发展活力。坚持把协调发展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释放发展潜力的关键,统筹全省产业布局,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展。发展中小企业,推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增加发展活力。
(三)坚持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破解产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途径,推进绿色制造。
(四)坚持开放发展,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坚持把构建开放性产业体系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推动跨区域间的联动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国际产能转移,着力推进与中亚西亚等国家产能合作,不断提升制造业开放发展水平。
(五)坚持共享发展,为全面小康做出更大贡献。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供更多消费产品、就业空间和更多公共信息服务。
三、发展目标
到22年,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基本实现,制造业竞争力有较大提升,创新能力较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节能降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新进展,工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全面提升。
(一)工业平稳增长。发挥重点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工业经济总量和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力争年均增长7.5%左右,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力争到2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
(二)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优化升级石油化工、有色工业、冶金工业、煤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应急产业等新兴产业,传统、新兴动能同步驱动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到22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比十二五提高2.2个百分点。
(三)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2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目的的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研发1项有较大影响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前瞻性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克1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转化应用1项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转变。
(四)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提升。到22年,传统制造业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初步形成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积极推进建立绿色工业园区、绿色示范工厂,推广普及绿色产品。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15年下降23%,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石化、冶金、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资源循环利用工艺装备水平和工业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升。
(五)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到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重点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组织8户以上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支持智能工厂(车间)建设。建设覆盖全省的互联网+协同制造工业云服务平台,打造4—6个互联网+协同制造示范园区、基地。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标
单位
十二五
(215)
十三五
(22)
指标属性
总量规模
1
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
%
11.4
47.5
预期性
2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
14.5
12
预期性
发展质量
3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
%
8.3
82.5
预期性
两化融合
4
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
%
45
65
预期性
5
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
%
3
5
预期性
绿色发展
6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
23
完成任务
约束性
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75
预期性
8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69
52
约束性
自主创新
9
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
.6
1
预期性
1
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
件
.2
.4
预期性
11
新增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家
家
—
3
预期性
第三章 发展方向和重点
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结合发展新方向、新业态,加快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有色工业、冶金工业、煤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公共安全应急产业等新兴产业,形成工业竞争新优势,引领甘肃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一、石油化工
以建设国家重要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优化石化布局,延伸石化产业链。支持兰州石化公司在老区最大限度发挥现有炼化一体化优势,优化炼化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兰州新区搬迁改造项目进度。支持庆阳石化公司扩能改造及向燃料化工型炼厂转变。到22年,力争全省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9万吨,建成集原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原油油品储备于一体的石化产业基地。
(一)炼油。坚持炼化并举,以化为主的原则,应用新技术和先进工艺,大幅增加加氢能力占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的比例和轻油收率,统筹考虑汽油、柴油、化工轻油的油品结构比例,提高原油加工转换能力和油品质量,发展中高端润滑油基础油。降低原油加工综合能耗,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为中下游产业提供丰富原料。
(二)乙烯、丙烯类深加工产品。按照适度配套有机原料的发展思路,加大现有装置节能减排力度,保护环境,提高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拓宽烯烃原料路线,优化原料结构。延伸发展聚乙烯、乙丙橡胶、乙二醇、合成润滑油、丁二烯等产品。
(三)芳烃类深加工产品。以C4(甲乙酮)、C5(树脂及异戊二烯等)综合利用和芳烃及重芳烃衍生物为基础原料,大力发展石化三剂(催化剂、溶剂、添加剂)、化工中间体等化工产品。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炼化催化剂、现代煤化工催化剂、石油助剂、炼油助剂、塑料助剂、橡胶助剂等中高端精细化工产品。
(四)有机原料。结合兰州石化搬迁改造,发展乙二醇、苯乙烯、丙烯腈等高进口依存度产品,进一步向下游延伸生产高附加值、功能性、专用产品;推进原料路线多元化,发展煤(合成气)制乙二醇,提高乙二醇的竞争力和自给率。
(五)对二甲苯。争取国家布局建设百万吨级对二甲苯项目,形成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等产业链,带动化纤、包装、电子电器、医疗卫生产品等行业发展。
二、有色工业
按照需求牵引、延伸加工、循环发展、节能减排的思路,以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对接区域市场需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发展有色冶金新材料,加快构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有色工业产业集群。力争到22年,全省铜材、铝材初加工率达到1%。深加工率达到6%以上,再生有色金属加工率达到2%以上。
(一)铜及铜制品。优化调整铜冶炼产业布局,做强做优铜冶炼产业,提高铜产品深加工能力。以传统电线电缆为基础,以电网、铁路、新能源、通讯、核电等电线电缆为发展重点,做强做大基础类电缆产品,做强做优高低温超导电缆、超微细电磁线及柔性耐火电缆等高新类产品。发展精密铜镍合金管棒材、高精度铜板带、高品质铜杆线、磷铜阳极等铜加工等产品,加快引线框架铜带、铜铝复合板带、铜钛合金板、高性能铜铬锆合金棒材、高速列车及电气化铁路所需的高性能专用铜材等高端产品开发和产业化。
(二)铝及铝制品。推进电解铝产能等量置换与跨区域转移,加快煤电铝一体化发展。按照电解铝—铝合金及铝加工材—铝深加工制品的产业链模式,推进扩大精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产能规模,提高电解铝就地转化升值的能力。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为发展方向,重点推进高强铝合金挤压材和板材、热轧板材、高质量铝合金箔材、轻量化轨道交通用铝合金材发展。开发生产高性能铝板带、铝箔、铝挤压材、铝杆,高性能铸造铝合金、变形铝合金、超高强高韧性铝合金管材,高铁配套铝合金、集装箱铝合金等工业型材,汽车铝合金轮毂、散热器、保险杠、铝模板等产品。
(三)铅锌制品。优化铅锌产业结构,发展附加值较高的铅基、锌基多元合金及超细高活性氧化锌粉、无汞锌粉、超细锌粉、高纯锌等深加工产品,建设铅锌合金材料及铅锌粉体材料产业链,发展高精度铅及铅合金板带箔材生产线。
(四)镍钴制品。加强镍钴冶炼的基础性作用,全面进入红土镍矿冶炼领域,促进低品位红土镍矿冶炼技术取得突破,打造红土镍矿开发利用的低成本产业链。
(五)稀土材料制品。提高处理稀土精矿能力,提升混合、单一稀土金属生产线和稀土抛光粉生产能力。做大做强稀土抛光粉、稀土贮氢合金粉、稀土金属、稀土磁性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等产品。延伸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稀土功能及应用材料。突破超纯稀土金属基化合物高效提取技术,开发节能减排稀土冶金新工艺,降低能耗。
(六)贵金属及贵金属制品。发挥综合优势,做大贵金属产业,提升贵金属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进入二次原料领域,切实提高贵金属资源保障能力。构建贵金属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继续开发贵金属催化剂、医药中间体、电镀用钯盐、金盐等产品,延伸贵金属产业链。积极发展贵金属精深加工,发展银粉、导电银浆等高端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冶金工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主线,积极发展钢结构和特种钢。推进冶金与电力、煤化工等产业耦合发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质量效益型的现代化冶金工业体系。
(一)钢结构。积极发展钢结构,支持酒钢集团榆钢公司基础用钢向结构用钢转型。加快推广应用钢结构建筑,支持省内棚户区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公共基础设施等领域优先选用钢结构建筑。
(二)特种钢。鼓励特钢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特钢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大力研发超纯铁素体、双相不锈钢等产品并形成系列化,扩大交通、环保、化工、医疗领域市场;对接打造国家核燃料循环基地建设项目,积极研发核电用钢。推进不锈钢冷轧、不锈钢酸洗及冶炼废气废渣综合利用,加快不锈钢产品规模化发展。
(三)铁合金。加快铁合金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发展硅系多元复合合金、中低碳铬铁、镍铁、硅钙、硅钡等特种铁合金和复合铁合金产品,提升铁合金产品竞争力。
(四)炭素材料。加快炭素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加强对炭素原料的基础性研究和炭素生产关键工艺、设备的研究改进。开发生产大规格、高功率、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超微孔炭砖,高导、长寿命、耐腐蚀炭块,新型铝用炭砖等,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煤化工产业
以产业园区化、规模大型化、生产柔性好、产品差异化为发展方向,综合考虑煤炭资源、水资源、交通物流、环境容量等因素,利用省内外两种资源,以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油煤共炼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为支撑,提升煤炭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水平,支持煤炭分级分质利用,重点建设陇东基地和河西基地,推进新型煤化工产业集群形成。
(一)煤炭液化。加快油煤共炼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速度,进一步实现油煤资源高附加值利用。以煤气化技术为龙头,以MTO(甲醇制烯烃)、MTP(流化床甲醇转化丙烯技术)等新型煤化工技术为支撑,发展投资强度大、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资源利用效率高的煤制烯烃产业,延伸生产附加值较高的合成材料和精细化工产品。
(二)煤制化肥。以煤化工产品为原材料,以区域市场为支撑,建设大型合成氨尿素生产装置和复合肥、缓释肥生产装置,实现陇东地区的化肥自给。
五、农产品加工
发挥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安全、营养、健康、方便为发展宗旨,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清真食品、民族用品制造和马铃薯、畜产品、果蔬、葡萄酒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加工集约化发展。加快推动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及主食品产品产业化,推进酿酒、淀粉及薯类加工等深加工领域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
(一)农畜产品深加工。加快食品制造工业化进程,积极推动主食工业化。加快发展马铃薯及其休闲食品、牛羊肉、果品等精深加工业,番茄酱、脱水蔬菜、玉米、草产品和饲料等加工业,增强油橄榄、核桃、茶叶、百合、小杂粮等特色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快建设临夏清真食品工业基地、甘南生态畜牧工业园区建设,提高清真食品制造工业化水平。
(二)乳制品。继续完善分散养殖、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集中管理的饲养小区管理制度,不断扩大机械化挤奶覆盖面,提高原奶质量,积极引导乳品消费,进一步拓展乳品市场,重点发展巴氏杀菌乳、发酵乳以及灭菌乳、功能乳等液体乳及冰激凌等含乳饮料。
(三)酿酒工业。支持葡萄酒企业依托河西走廊地域优势,建设集原料种植、生产加工、品牌营销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基地。鼓励白酒企业开发特色鲜明、品质优良、适合普通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加快重点白酒企业技改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白酒品牌。
(四)烟草工业。加快一批烟草技改项目实施,调整优化烟草产品结构,增加三类以上卷烟产量比重,稳步发展烟草制造业。
(五)皮革加工。提高皮革深加工能力,打造原生态、手工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皮革制品产业链。推广应用环保型皮化材料,提高废液循环利用率和下脚料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废水排放量,打造绿色制革产业。以牛皮、羊皮制革为重点,发展汽车坐垫革、家具装饰革、防水防污多功能高档皮革等高附加值产品和皮衣、皮鞋、箱包、旅游文化工艺制品等终端产品。
六、纺织服装
巩固发展现有毛纺、棉纺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开发混纺织物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鼓励用差别化纤维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促进产业用纺织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服装,鼓励发展以大型市场配套为主的小型服装企业,引导小型服装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促进服装集群化发展。
(一)棉纺织。发挥河西内陆棉区棉花种植资源优势,提高多种纤维混纺纱线、高档精梳纱线、无接头纱、无梭布产品比重,延长产业链,推进棉纺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毛纺织。加强对毛纺织先进加工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提升精纺面料产品附加值并提高在品牌服装供应链的比重;完善毛条、毛纱、毛线、毛衫加工产业链,依托甘南、临夏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牛羊绒毛的精纺纱、地毯、挂毯等民族毛纺织品,扩大向中东国家出口规模。
(三)纺织纤维。加强化学纤维的精选加工及高端产品开发生产;提升智能型轧花机加工皮棉能力,促进棉花加工集群发展。
(四)麻纺及产业纺。开展亚麻装饰布、土工布、麻(毛、棉、丝、化纤等)非织造增强材料及装饰材料的研究生产,拓宽我省产业用纺织品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应用。
(五)民族特色产品。大力发展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民族用品,设计、生产不同档次的少数民族服装、鞋帽、饰品、藏式帐篷、马鞍具等民族用品,扩大手工地毯、挂毯、礼拜毯、便携式旅行毯等生产。
七、建材工业
坚持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相结合,落实国家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计划,发展绿色低碳建材产业,推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等绿色建材和环保装修材料,着力推动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提高建材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建材工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水泥及水泥制品。以能耗、环保、质量标准为依据,加大淘汰力度,为先进产能腾挪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存量,支持大集团企业并购、参股、兼并。推动水泥产业商混化、制品化,利用资源优势向石灰、石灰石粉、骨料、机制砂生产等上游链延伸,向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水泥基复合材料、混凝土制品、纤维水泥板、建筑部品等下游链延伸,促进粉煤灰、矿渣粉等精细加工。
(二)玻璃及深加工。严格控制普通平板玻璃新增产能,重点突破功能技术玻璃和特种玻璃等精深加工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及装备,大力发展优质浮法玻璃、钢化玻璃、中空玻璃和夹层玻璃,以及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低辐射镀膜玻璃、光伏发电玻璃和超白玻璃等高性能产品。
(三)陶瓷。以白银、平凉陶瓷生产基地为载体,重点发展超薄型、节能环保型、功能型新产品,配套发展陶瓷化工、包装、机械以及工艺艺术等产业,形成与其他产业互补式发展格局,发挥陶瓷制造业联动效应。
(四)非金属建材。加快石材从原材料型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制品转变,大力发展建筑装饰石材成套产品、石文化制品及异型石材加工制品等。发展混凝土及混凝土制品、石膏、建筑保温材料等非金属建材,推进企业积极探索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途径的产业转型升级。
八、新材料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防建设需要,突破新材料规模化制备的成套技术,进一步提升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化工和其它新材料,推进金昌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白银军民结合化工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培育兰州国家石化新材料产业化示范基地。
(一)有色金属新材料。推进精密铜合金、高性能合金材料、镍钴铜金属盐类、稀贵金属催化材料、金属粉体材料、羰基系列材料、金属塑料合金、增材制造(3D打印)粉体材料、记忆合金等的产业化。
(二)化工新材料。加快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氟材料、功能膜材料、水性聚氨酯树脂及特种涂料等先进高分子材料,推进一批化工核心产业链建设,实现基础原材料与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发展。
(三)高性能纤维。重点发展高强和高模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等高端产品;完善通用级碳纤维的工程化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装置开工率;加快发展纤维级聚苯硫醚;加强工业废渣利用,发展新型无机纤维材料。
(四)碳基新材料。支持碳化硅企业大力发展碳化硅超微粉、纳米级微粉等精深加工技术和耐火材料等下游产品,开发冶金脱氧剂和耐高温材料新产品,研发纳米级碳化硅粉体等高新技术产品,发展碳化硅陶瓷制品、碳化硅耐腐蚀材料项目,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五)其它新材料。加快研发极地高寒钻采装备、高性能耐腐蚀海洋工程装备、加氢反应器、超大传输量油气管线、新型功能材料和结构材料、高性能碳/石墨材料、石墨烯、高温气冷堆用炭/石墨堆内构件、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电解用石墨电极、超细结构等静压石墨、中粗结构石墨、太阳能用储能炭材料、光伏产业用炭/石墨材料等高性能炭/石墨材料、锂离子电池用石墨负极材料,发展耐高温、耐腐蚀工业陶瓷、复合建筑材料、轻质高强新型墙体材料及绿色装饰材料。
九、装备制造
围绕中国制造225,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化融合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推动研发数字化、产品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努力实现装备制造产业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升级。到十三五末,力争建成我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基地、西部先进能源化工产业基地、西部高端轨道交通装备修造产业基地和输配电装备产业基地,形成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先进装备制造重要节点城市。
(一)石油化工装备。大力开展高端智能、石化通用装备通用控制软件平台等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加快研发自主品牌加氢反应器、螺纹锁紧环换热器、隔膜换热器、多股流绕管式换热器、乙烯裂解炉、在线分析仪表、高压泵液力端高压流体元件、分段压裂用可溶球、伽马相分率传感器、油田数据智能采集计算机等关键设备,提升关键部件的质量稳定性和批量生产能力。抓住开展煤炭就地转化和分质利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机遇,提前谋划煤化工配套装备的研发生产。
(二)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装备。加快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提高风电、光伏光热发电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建设酒嘉、金武风电智能化整机成套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智能化风电整机成套设备研发制造体系。加快推进光伏电源组件项目建设,形成光伏发电设备完整产业链,建设太阳能电池产业基地。发展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吸收真空镀膜、太阳能集热系统等光热项目,拓展光热利用新领域,推进太阳能产业链延伸,打造西部重要的光伏、光热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发展高效锅炉窑炉、高效换热节能、高效电机及变电、余热余压利用、蓄热传热等节能装备,发展大气污染防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监测仪器及自动监控等环保装备。
(三)电工电器装备。重点发展新一代智能化输配电装备,推动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智能型高中低压开关设备、高效节能变压器、中型水电成套设备、智能化第四代低压电器元件、数字电缆光缆,风电、光伏发电、核电专用开关设备、电器元件和自动化控制装置,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和井下、危化品生产贮存等智能配电用电设备,形成电气系统集成和输配电工程总承包能力。
(四)高档数控机床。重点发展高档数控金切机床和高档数控锻压机床,加快形成天水数控机床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大中型智能数控精密机床,智能、精密、强力、高效的轨道交通加工、新能源专用等数控机床,加快研发高速、高效、高精多轴联动数控机床,鼓励开发推广柔性加工单元、柔性制造系统、数字化工厂、高档数控锻压机床,重点发展大型智能数控锻压设备、自动剪切生产线等大型、精密、智能、高速的数控锻压机床,开发重型、超重型智能数控锻压机床、复合加工机床及自动生产线。
(五)现代农机装备。发展种子机械、大型耕作机械和高效节水灌溉装备,扩大种子精选机、包衣机械、烘干设备生产,加快发展大型高效耕作机械、收获机械、排灌机械、大规模设施农业装备,提升大马力拖拉机、多功能联合收获机、现代农具等先进农机具制造技术水平,逐步降低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农机产品开发和制造水平。
(六)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汽车和低速汽车,加快建设兰州新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兰州金川公司新能源动力电池项目,推动中国中车股份公司新建新能源公交生产线项目,带动我省铝型材和电池等相关产业发展。
(七)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高端装备制造、隧道施工系列设备制造,支持开发适应高海拔、冻土、沙漠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绿色智能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城市轻轨装备、现代智能化有轨电车等。(八)通用航空装备。支持通用航空整机制造、航空配套、地勤服务装备和现代航空维修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通用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九)核装备。突破核电压力容器、堆内构件、原材料真空提纯设备、核燃料后处理设备、放射性废物处理和处置技术装备,提高核电装备关键配件和材料的研发制造能力。
十、新一代信息技术
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招商引资和扶持力度,集聚优势资源,进一步扩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软件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产业规模,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努力建设特点突出、覆盖较为全面的新一代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基地。
(一)集成电路制造。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专用封测设备模具、物联网射频识别模片、物联网用非接触式射频识别卡芯片、高端引线框架、半导体封装及包装材料等产品,加快完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链。支持集成电路制造(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数/模混合电路、存储器、电源管理电路等)做大做强。提升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能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电子整机国内配套能力和集成电路芯片国产化水平。
(二)智能电子元器件。大力发展电子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保护器件,重点支持宽禁带半导体器件、超高频大功率磁控管级真空开关管的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发展高性能传感器、控制器等智能元器件,推进微电子、通讯设备、电真空器件等基础元器件的研发设计生产,逐步提升电子元器件智能化、模块化水平,提升产品附加值。
(三)应用电子设备。重点支持汽车电子、机床电子、金融电子、医疗电子、能源电子、交通电子、仪器仪表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开发智能家庭终端等三维数字产业上下游硬件设备。
(四)工业软件。突破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综合集成关键技术,研究信息技术服务和数据共享标准、规范,实现产品设计、研发、工艺、服务等全链条的网络化。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生产管理、市场流通、销售服务、回收再制造等关键环节,加快工业软件应用和产业化进程,提高产品技术水平、安全可靠程度和综合集成应用能力,推动工业软件在机械、汽车、石化、钢铁、有色、建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五)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依托现有基础,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与需求,提供个性化行业解决方案,重点为政府、交通、教育、医疗、金融和通信等领域的信息化提供集成应用解决方案。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应用软件,培育一批行业应用软件龙头企业,树立一批行业应用软件知名品牌。(六)嵌入式软件。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教育医疗、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以装备制造业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和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研发面向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不断提升现有产业信息化水平。
(七)大数据产业。以大数据的存储灾备服务业为切入点,引进建设数据中心项目,汇集数据资源,对外提供数据存储服务。重点发展大数据存储和灾备服务产业、面向行业的大数据应用、服务城市的智慧化应用、云计算服务,建设服务中西亚的离岸数据服务中心与建设信息数据的监测中心,打造向西开放的信息文化输出枢纽。
(八)物联网产业。围绕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聚焦于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领域,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生产过程、交通物流、质量追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建设和完善物联网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基础数据库,形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十一、生物医药
围绕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主线,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重点,依托原材料优势提升生物医药整体创新能力,以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为抓手,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提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中药健康产品。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积极发展高性能医疗器械,促进先进性、低成本医疗系统工程技术和设备发展。
(一)生物技术药物。依托兰州生物所、中农威特、中牧兰州所等龙头企业,促进本地传统优势产品的研发升级,加快人用疫苗升级换代,推动新型疫苗(包括治疗性疫苗)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入驻。加快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加快诊断用生物试剂研发及产业化。
(二)现代中药。重点围绕中成药新产品研发、中药制剂、中药提取、饮片加工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生产,推动当归、黄芪、甘草等大宗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加快中药材基地标准化建设,推动中药材优良品种无公害种植。集中扶持质量可控、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培育一批中成药大品种,推进现代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提取物和成药加工产业发展。以建设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加快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推进中医药产业与中医药文化融合发展,支持我省中医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三)健康产品。以当归、党参、黄(红)芪、枸杞、甘草等大宗药材为原料,开发保健食品、药膳、药妆、功能性日用品等系列产品,推进中药材深加工产品向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延伸发展。加强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全过程质量管控,建立中药材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形成从原料到药品、保健品标准化示范产业链,把当归打造成甘肃名片,示范带动党参、黄芪、甘草、板蓝根等大宗药材产业发展。
(四)高性能医疗器械。加快重离子治癌装备研制,推动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产业化应用,建成重离子治疗生物医学应用产业园,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推进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研发和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
十二、公共安全应急产业
大力发展消防产业、安防产业、安全产业、防灾减灾产业、信息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应急救援产业、医疗救援产业、应急通信产业、应急物流和培训(体验)服务产业等领域,支持公共安全集成系统和装备产品的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和成果转化,抓好兰州新区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和酒泉、武威、天水、平凉省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一)监测预警产品。鼓励应用北斗导航系统、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研发与我省应急管理需要的各种监测预测预警产品,加强各种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卫生事件和公共安全事件的监测(检测)预测预警系统;支持应用光电雷达、穿墙雷达、特种机器人技术、无人飞行技术、各种感应技术,研发适用于特殊极端天气、有害危险场所、突发事故现场、高空地下水下等极端环境的现场探测、检测、图像判别的装备和产品;突出指挥调度体系快速反应能力建设,加大社会普遍关注的食品药品安全、交通事故和各类地质灾害监测报警装备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力度。
(二)预防防护产品。继续支持耐火、防火、阻燃电缆及特种电缆的开发应用,消防空气呼吸设备、隔热和防化服装备、新型火灾隔热材料、防火和阻燃涂料的开发应用,空天地一体化城市立体安全体系、治安内保安全信息平台、城市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智能视觉监控终端设备与系统。继续加强平安甘肃、智慧城市的试点和项目建设,强化城市、企业、机关(事业团体)、社区和家庭防灾减灾装备和技术的研发。
(三)处置救援产品。继续支持各种生物疫苗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应用,各类抢救治疗类药品的开发应用,各类医药器械的开发应用;继续支持公用和家用应急电源的开发,消防器械、各种水泵、凿岩设备和装载、挖掘、破碎等抢救救援工程机械的开发;鼓励高层逃生、火灾逃生、水灾逃生、地震逃生等各类逃生设备的研发,应急通讯指挥、应急照明灯具、节能环保新型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产品的研发;加快移动式野外应急净水、制热、淋雨一体化保障方舱,高瓦斯矿井用抽采设备、便携式应急供氧设备、飞机安全检测技术产业化发展步伐。
(四)应急服务产品。借助十三五期间我省大力建设通用航空机场的契机,同步推进通用航空在应急产业的应用;加快兰州、酒泉、天水、武威、平凉应急物流园区建设、培训中心建设、各类应急物资仓储设备建设,加快地震、高层、火灾、水下逃生等体验馆(心理干预馆)的建设;根据抢救需要,同步推进消防、公路、铁路、航空、矿山、危化品、沙漠、核污染、地震、地质灾害等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建设。
第四章 空间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增强区域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强化功能分区,引导形成组团发展、合理分工的产业空间格局。推进产城融合,统筹规划产业、城镇布局,实现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一、总体布局
发挥区域综合优势,根据自然禀赋、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基础和潜力及工业布局现状,构建大兰州、河西走廊、陇东南三大经济区的工业空间布局框架,逐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区域特色产业相互补充、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工业发展格局。将兰州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等园区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推动重点园区成为引领全省区域创新驱动的核心,承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主要平台,带动全省区域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强大引擎。
(一)兰白经济区。
突出兰州新区创新发展引领作用,努力将兰州新区建设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集聚区,国家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先导区。强化兰(州)—白(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推进兰州、白银国家级开发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着力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基地地位。提高定西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优势资源精深加工水平,加快药都、薯都建设。壮大临夏绿色清真产业,加快民族用品、商贸物流产业发展,打造清真民族用品生产加工基地。
1.兰州新区。建设高新技术为先导、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产业化示范、应用和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实施中科院西北科技创新集群、新一代大科学装置应用与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产业化示范基地,重点推进以智能电网和智能发电、国家级的区域云计算平台、软件与信息服务、物联网和电子信息产品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绿色能源为支撑,现代物流全覆盖的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成为西北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
2.兰白中部开发区。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核心,发挥兰州、白银地处中心区位、基础设施完备、产业基础较强和科技人才集中的优势,借力兰白经济区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石化下游精细化工产品、金属新材料、动力电池及电池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3.中南部开发区。发挥临夏、定西、甘南三地特色生物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积极主动接受兰白地区产业带动和科技辐射,重点发展地方特色轻工业。
(二)河西走廊经济区。
推动酒嘉一体化组团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和冶金、有色等产业,支持酒钢循环经济和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金武城乡融合和组团发展,发展有色金属及深加工、化工、食品、新能源区域产业,构建有色金属和新材料产业集群,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新能源、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打造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和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以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新能源。酒泉嘉峪关两地开发区重点围绕建设国家新能源基地和西部钢铁基地,发挥能源资源丰富、冶金产业基础雄厚的优势;金昌武威两地开发区重点做大做强有色金属冶炼及新材料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新材料基地,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张掖市开发区重点挖掘区域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比较优势,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三)陇东南经济区。
增强天水带动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发展装备制造和电子电工电器,打造西部先进装备制造基地、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强化平庆组团整合协同发展,加强产业分工协作和整合协同发展,推动石油化工、煤化工、煤电冶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提升陇南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建设区域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加工基地。
1.东部开发区。以庆阳西峰工业园区、平凉工业园区和华亭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煤电化、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业、新能源等产业,积极发展果蔬深加工、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和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2.东南部开发区。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龙头,与中部和河西片区开发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协调及利益共享机制。天水市开发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工电气、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产业,陇南市开发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产业、特色优势农产品及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产业。
二、六大产业基地
依托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引导关联企业向基地集中,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推动企业间紧密合作,形成专业化分工,促进技术交流,降低交易成本,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发展规模经济,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
(一)石化产业基地。依托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优势骨干企业,发展炼化一体化、烯烃芳烃深加工、化工新材料产业,支持兰州新区加快推进石油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依托平(凉)庆(阳)能源化工区优势骨干企业,发展石油化工、新型煤化工产业,打造陇东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依托酒(泉)嘉(峪关)优势骨干企业,发展石油化工、新能源产业,打造河西能源化工产业示范基地。
(二)有色金属深加工及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推进铜、铝、稀土、镍钴和稀贵金属产业链延伸,大力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以金昌、白银、兰州、嘉峪关等为重点,着力打造附加值高、竞争力强、集约高效、规模优势明显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
(三)优质钢材生产及加工基地。依托嘉峪关工业园区,推进酒钢集团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加快发展超纯铁素体、双相不锈钢、核电用钢、优质合金钢、高端不锈钢、高强度建筑用钢等系列化产品,巩固提升酒钢集团西北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的地位。加快发展钢结构等建筑型材,建设区域精品建材生产基地。
(四)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建设兰州、天水、酒泉等各具特色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依托兰州和兰州新区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真空设备、特专用设备、大型试验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依托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大型数控机床、系列锻压机床、智能电工电气、圆锥滚子轴承、风动设备等;依托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新能源装备、节水设备等产业。
(五)煤炭清洁利用转化基地。按照装置大型化、产业园区化、产品多元化和发展循环化的要求,统筹考虑环境容量、水资源、交通物流等因素,以先进成熟的大型煤化工技术为支撑,以煤炭的清洁、高效、高附加值转化为目标,依托平凉工业园区、长庆桥工业集中区等工业园区,建设陇东煤电冶一体化及煤化工发展基地,依托张掖煤化工产业园、酒钢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酒泉循环经济产业园、瓜州县柳沟煤化工产业园,建设河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地。
(六)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发挥各地特色农(畜)产品资源优势,依托产业园区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打造各具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富民多元产业,创造创业就业岗位,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以定西、张掖为主的全国商品薯基地及精深加工基地,以甘南、临夏、张掖、平凉为主的特色牛羊肉制品和皮革精深加工基地,以定西、陇南等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生产和深加工基地,以兰州、陇南、平凉、天水等为主的高原夏菜、玫瑰、百合、油橄榄、茶叶、花椒、苹果等果蔬深加工基地,以河西地区为主的国家大型制种基地和优质葡萄酒生产基地,以兰州、白银、甘南、临夏等地为主的乳制品加工基地。
三、重点产业链
(一)庆阳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化冶材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原油、煤炭就地加工转化、建设陇东大型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煤层气、页岩气转化为牵引,以庆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西峰、长庆桥、庆城西川、环县沙井子等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提升资源就地转化、延伸产业链为重点,建设油气煤电化冶材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力布局优化、符合环保要求、技术装备先进、竞争力强的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电化冶材2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白银煤电化冶材、军民结合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以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白银市6个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发挥有色冶金、化工、煤炭等传统产业和军工优势,集聚、整合当地及周边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构建煤炭—发电—化工—冶炼—新材料及型材加工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带动相关辅助配套产业发展,形成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煤电化冶材、军民结合化工2个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平凉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建设陇东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以平凉、华亭2个省级工业园区和泾川、灵台、崇信3个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开展多元合作,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提升规模效益,做大做强煤炭、火电、煤化工、石油化工、高载能等五大优势产业,促进煤电化冶一体化发展,努力建成以循环经济为主导,以煤炭—电力—化工为首位产业,以有色金属冶炼为补充,资源综合利用和现代物流全覆盖的平凉千亿级煤电化冶循环经济产业链。
(四)嘉峪关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嘉北黑色冶炼及循环经济产业园、嘉北工业园酒钢新区有色冶金及深加工产业园、嘉东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发挥冶金产业优势和酒泉钢铁集团公司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集聚、整合本地及周边资源能源,引进战略投资,改造提升传统冶金产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产业,带动相关辅助配套产业发展,构建煤(炭)—发电(火电、光电)—冶金(黑色冶金、有色冶金)—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努力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生产力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合理、技术装备先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
(五)金昌煤电冶化材循环经济产业链。以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发挥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和金川集团公司带动作用,改造提升有色、化工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化工和绿色建材产业发展,构建煤(煤炭分质利用)—电(火电、光电)—冶(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化(化工)—材(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材料、绿色建材)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
(六)酒泉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链。以酒泉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示范基地为载体,以建设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为目标,引进和建设一批大型风光电装备制造企业,加大关键技术、主要零部件的研发和配套力度,打造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将酒泉打造成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七)兰州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兰州新区为载体,依托兰州石化公司,重点发展PX、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下游产品,培育打造兰州石油化工及合成材料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
第五章 主要任务
一、实施中国制造225甘肃行动纲要
立足我省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坚持以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增效升级和质量品牌建设为重点,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抓手,努力构建新的产业发展体系,建设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潜力产业快速发展。聚焦石油化工、有色工业、冶金工业、煤化工产业、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建材工业等传统产业,瞄准区域市场需求,以调整产品结构为重点,以延伸产业链为方向,启动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质量效益、能效环保和安全生产等水平,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重视精细化分工与规模化生产,推动原材料、半成品向产成品转化,促使生产方式从粗放低效向优质高效提升,延伸并优化产业链条,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落实工业强基工程,紧抓重点产业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关键技术的协同攻关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的应用。支持龙头企业以国内外同行业为标杆推进技术改造,提高生产环节的质量效益、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安全生产等水平,提升产品的技术水平、创新程度、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产品结构升级换代,开发市场需要、盈利能力强的产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按照重点突破、发挥优势、龙头带动、聚集发展的要求,围绕重点领域支持一批技术先进、行业领先、竞争优势明显的新兴产业骨干企业,打造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市场需求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链,推进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立足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市场需求,加快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制造业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重点突破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公共安全应急装备和产品、通用航空产业、对二甲苯及相关产业及核产业。
(二)大力推动协同创新。大力推进众创智造与协同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高水平人才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壮大创新主体规模,加快推动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1.推进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把科技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承接优势,按照各建设主体功能定位,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优化投资环境,壮大产业规模,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实施传统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创新支撑计划,构建产业新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快张江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探索区域科技创新联合模式,建立产业对接体系,推动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创新联盟建设,建成西部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创业特区。
2.健全完善企业创新平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进行综合集成和应用开发,研发有市场前景、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健全完善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利用社会资源能力,培育和增强内生动力。
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承接和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积极引进种子基金、风险投资等,加大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鼓励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的中试基地,促进产业链与技术链的融通。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实行股权激励等措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着力健全技术市场导向机制,加快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技术市场全方位无缝对接。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的作用,创新培养模式,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尽快培养一批高端装备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机制,加强高端装备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创造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环境,吸引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留学人员和境外人才。
(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型制造示范推广,遴选一批模式成熟、服务配套、高端高效的服务型制造企业开展试点,引导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到22年,在全省培育5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扶持和落地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项目。提升工业设计服务水平,促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搭建工业设计与产业对接交流平台,加快工业设计产业化,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研发设计交易市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研发设计企业和知名品牌。推进全省服务型制造功能区建设,支持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建成2—3个国内领先的商用大数据营运中心、大数据产业示范园区或智慧物流枢纽,建设一批智能化物流配送中心、智能化物流口岸、智能化国际陆港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打造面向丝绸之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和国家的现代服务型制造基地。到22年,初步建成1个服务型制造功能示范区。
(四)扶持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专注于细分市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构建以产业链、供应链、产品链为纽带、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群体。加快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支持中小微型企业特色化发展,完善中小企业服务,全面落实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完善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政策,培育和支持一批运作规范、业绩突出、具有较强创业辅导服务功能的中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稳步推进担保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中小企业的合作。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快我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省级综合服务平台为枢纽、14个市州综合服务平台为窗口、重点县市区综合服务平台为触角的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通过在线服务、呼叫服务等便捷服务通道,开放式服务大厅、虚拟服务与实体服务协同,专业服务队伍支撑,为中小企业提供找得到、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到22年,全省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微型企业达到2户以上。利用3年时间,省、市及8%的县市区基本形成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对接便捷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五)加快发展绿色制造。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推广应用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先进、成熟、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装备,加快推进冶金、有色、化工、建材、轻工等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提升矿渣、冶金渣、煤矸石、选矿废石等资源回收分选回用和综合利用水平,鼓励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利用余热、余压、余能生产电力和热力,装备制造行业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电力等高耗水行业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石化、化工等行业回收余气、尾气及残液中的化工产品,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开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试点,以企业为主体,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为重点,以绿色制造标准及评价为支撑,推行绿色管理,加强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兰州市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嘉峪关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
(六)加强军民产业融合。强化战略规划,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及北斗导航系统应用推广为抓手,全面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发展高品质无人机生产,加快开发轻型载人飞机和无人飞机。发展航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积极发展飞机维修、改装和解体等航空工业循环产业。在兰州新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真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拓展军民结合产业领域,积极推进我省与军工企业战略合作,促进我省核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和房车制造产业化发展,在参与船舶制造、海工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深度突破。
2.促进军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资源共享。在核技术、特种化工、航天航空、军工电子等领域开展重大专项技术创新,推动军工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建设军民结合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立全省军工关键设备设施数据库,推动先进军工设备设施对外服务,推动军工与民用科研机构开放共享与双向服务,建立高等学校、民用科研机构与国防科研机构协作机制,组织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加强重要技术储备,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以国家和军队重大专项为切入点,鼓励和支持军地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提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承担国防和军队重大专项任务的能力,积极争取和承接实施一批军民统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3.加快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以甘肃核技术产业园等7个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和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军民资源共享,实现军民技术、资本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实施一批军民结合技术改造项目,重点实施省政府与国防科工局共建兰州理工大学、高分辨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产业化、风电变浆高技术领域用高性能密封复合组件产品产业化、抗辐射耐腐特种涂料生产能力建设、军工特种装备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装置产业化、专用无人机研发等项目,建成西北地区高分卫星遥感基础数据库。推动民用雷达、真空高频电子管、电子测量仪器、微波波导元器件和其他关键元器件产品升级。支持民口配套企业列入全国重点军工配套企业名录,进入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
二、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
开展工业互联网创新试点,引导企业以互联网为媒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现资源共享协同的生产组织创新、满足个性需求的制造模式创新、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及营销模式创新、支撑智能绿色的生产运营创新、支撑全业务全流程互联网转型的集成创新等新型模式创新,带动行业关联企业向新型网络化生产模式转变,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到22年,培育省级以上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5家。
(一)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云制造、个性化定制、大规模定制、众创、众包、众设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鼓励工业及互联网企业围绕集聚创新资源、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响应速度、降低研发成本,建设一批基于网络的开放式行业众包、众设等平台。重点规划建设2家大型企业,深入推广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制造模式,推动1—15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评估。
(二)促进工业物联网应用。深入实施工业物联网专项行动,引导企业通过传感器、嵌入式终端、智能控制系统、通信设施等技术和产品的集成应用,形成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新型能力,实现生产管理各环节的互联互通。率先在电子信息、食品加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中药材等产业形成典型应用案例,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和全产业链追溯等新应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实现生产管理精细化和智能化。到22年,培育2家以上工业物联网示范应用龙头企业,工业物联网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深度应用。
(三)推进工业云平台建设。成立工业云产业联盟,建设工业公共云服务平台,开展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各环节在线协同。推动工业软件、数据管理、工程服务等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制造需求和社会化制造资源的无缝对接。鼓励大型企业建设云服务平台,服务周边地区和中小型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管理等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企业间协同,形成网络化企业集群。
(四)促进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支持和鼓励典型行业骨干企业在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支持第三方大数据平台建设,面向中小制造企业提供服务。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促进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实现产品、市场和经济运行的动态监控、预测预警,提高行业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
(五)支持创建智能工厂。鼓励两化融合基础较好的骨干企业,率先在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基础上,综合运用制造执行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平行生产管控等先进技术手段,实现研发、设计、工艺、制造、质控、物流、服务、管理、决策等全过程的集成优化,打造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鼓励龙头企业打造互联工厂,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促进两化融合由企业内部纵向集成向企业之间横向集成和产业价值链端到端集成延伸,实现跨区域、分布式协同制造。
(六)加强信息化领域基础性、关键性标准建设。建设面向区域、行业的研发、管理、电子商务、电子签名与认证、信用融资等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以拓展集约化管线、宽带网络和关键性应用为重点,推进信息港基础设施建设,深度利用信息化资源。鼓励信息化供应商和服务商运用软件即服务、云计算等技术,开发适合企业应用的信息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企业技术创新、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筹资融资提供支撑。
(七)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及广电网络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支持电子商务、物流、第三方支付等信息平台建设,深化信息服务在企业经营管理、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重点培育面向制造业的信息化咨询、规划、设计、培训、评估、监理、认证等专业服务机构。
三、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核心,落实去库存、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强品牌等重点任务,改善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一)去库存。支持省内产品互为市场,结合我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和6363水利保障行动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更新发布省内重大项目、重点企业材料设备需求和产品供应信息,积极搭建企业产销对接平台,引导区域内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协调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在同质同价前提下倡导使用省内产品。在钢铁、水泥、煤炭、高端先进装备等行业建立省内企业互为市场工作机制,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和建立协调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继续做好中欧班列支持工作,重点扶持省内企业出口。加大对中亚和尼泊尔等国家营销力度,鼓励省内钢材、水泥、轻工、瓷砖、机械等产品出口。积极引进知名电子商务企业为我省工业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改进生产经营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对网上销售额超过一定数额的企业,给予一定补助。支持物流快递与电子商务产业联动,支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织本地企业抱团自建电商平台或对接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
(二)去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