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关于推进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兰州新区的批复》、国家发改委《兰州新区建设指导意见》、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省政府《关于推进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意见》精神和省委“3341”项目工程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三区”)融合发展,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是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的先导区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强大引擎。加快推进“三区”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建设兰州新区、推进“3341”项目工程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实现经济实力雄厚、生态环境良好、文明程度一流、建设水准较高、城市管理有序五个城市发展目标关系重大。推进“三区”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兰州高新区、经济区新引进的工业项目集中向兰州新区布局,打造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兰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三区”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支持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融合发展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学规划、优化布局,相对独立、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推进、整体提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三区”在规划、空间、产业、政策、机制五个方面加快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发挥国家级新区和开发区政策叠加效应,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构建错位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做大兰州新区经济总量,努力把我市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解放思想,创新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用新思路、新举措推进“三区”有机融合,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抢抓机遇,用足政策。抢占国家和省支持兰州新区发展政策制高点,研究吃透、全面对接和运用发挥好政策叠加效应,推进建立科学融合发展新模式,形成多级发力新格局。

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立足“三区”比较优势,强化功能定位,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聚集,无缝对接、借力错位发展,开成各自的主导产业和区块特色。

相互协作,互利共赢。加强“三区”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增强产业协作配套,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实现互利共赢。

(三)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省委对兰州新区建设提出的“五个加快”和“努力建设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兰州新区”的要求,全面对接兰州新区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业七大产业,协调推进“三区”融合,实现兰州新区与高新区、经济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形成“三区”独立运行、优势互补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到2015年,“三区”生产总值达到103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39.6%以上,其中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500亿元、360亿元、170亿元,占全市比重分别达到19.2%、13.9%和6.5%。到2020年“三区”生产总值预期达到265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50%以上。“三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园区增加值的70%以上,主要经济指标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

三、主要任务

(一)突出规划引领加快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统筹“三区”总体规划,调整优化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重点衔接土地利用空间、快速交通系统、水资源利用、生态屏障环境等规划,建立相互融合、协调推进的建设发展格局。明确各自产业错位发展的主攻方向,适时调整兰州高新区,经济区空间布局规划,使之与兰州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衔接融合,增强“三区”之间的发展关联度。

(二)促进空间拓展加快融合发展

1.推进兰州高新区与兰州新区空间融合。重新规划高新区雁滩园区,主要发展科技研发、产业孵化、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新型服务业;重点发展高新区榆中园区,将连搭乡、定远镇纳入榆中园区建设“兰州东部科技城”,起步区范围按20平方公里布局,东起连搭乡金家营村、连搭中学,西至定远镇猪嘴岭、象峰山,南至连搭乡孙家坡村咬家河社、麻启营村麻黄沟社,北至连霍高速公路(含金崖镇窦家营村的4社、6社)。远期规划范围按100平方公里布局建设,东起连搭乡肖家嘴、石头沟村,南至连搭乡朱家沟、麻家寺村,西至定远镇猪嘴岭、蒋家营村,北至连搭乡胡家营、刘家塬村;在兰州新区物流产业园区(中川机场东侧)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川机场南侧)两个园区中分别划出8和10平方公里两块区域,由高新区负责招商引资,进行布局建设。同时,高新区退出七里河园区(彭家坪、马滩园区);鼓励雁滩园区老企业“出城入园”向兰州新区布局发展,将置换出来的土地主要用于科技研究、金融服务或大型科技孵化器用地。高新区现有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力量主要投入榆中园区(同时管理雁滩园区业务),建设“东部科技新城”;一部分力量投入兰州新区两个园区建设。

2.推进兰州经济区与兰州新区空间融合。兰州经济区退出红古、西固园区,安宁区政府接管安宁园区,经济区保留少量人员对已形成的产业进行统计和协管,主要力量转向兰州新区。在兰州新区北部的物流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分别划出8和13平方公里的两块区域,连同现代农业示范区由经济区负责招商引资,进行布局建设。

(三)强化产业互补加快融合发展

1.统筹“三区”产业布局,分工协作,错位发展。有计划地将高新区、经济区辖区内的装备制造业、军工企业和新建工业项目,大型物流园区、综合批发市场等向兰州新区转移布局建设。

2.兰州新区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现代物流业七大产业。积极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国内外航母式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建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超大型现代物流基地和石油化工基地。

3.兰州高新区以“兰州汞部科技城”项目为重点,实施国际会议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打造集产业转型、科技升级、研发培育为一体的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加快建设重离子治癌中心、航天科技、生物工程与食品、新医药、国家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研发中心和省属科研院所集群研发中心,努力把兰州高新区建成西北内陆地区科技研发孵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地。

4.兰州经济区在新区现代物流、高新技术、生态产业园中重点发展物流配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国家战略能源资源储备及转运中心和现代物流、循环经济示范、军民产业结合示范基地。努力把兰州经济区建设成为国际物流产业园区。

(四)实现政策共享加快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兰州新区开发建设政策的意见》中财税金融、土地、产业投资、对外开放、科技人才、社会发展六大类47条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赋予新区和开发区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两个开发区条例的政策效应,实现兰州高新区、经济区享有的各项政策融入兰州新区,兰州新区的相关支持政策覆盖高新区、经济区。

四、机制创新

(一)创新“三区”管理体制。将兰州高新区榆中园区规划范围内的定远镇、连搭乡整建制委托兰州高新区管理。将兰州高新区七里河园区(彭家坪、马滩园区)移交七里河区政府管理。将兰州经济区安宁、西固、红古园区移交当地政府管理。

(二)对兰州高新区、经济区与兰州新区实行税收和非税收入分成办法,明确责权和利益分成。兰州高新区、经济区入驻新区产业项目的规划建设应以国家级开发区为主导,税收收入分成向开发区倾斜,非税收入分成向兰州新区倾斜,并参照执行市政府《关于企业跨区管理有关问题的的通知》(兰政办发〔2012〕268号)中有关税收比例分成的规定。税收征管实行属地管理,由兰州新区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并实行单列。兰州高新区、经济区入驻兰州新区的产业项目形成的税收收入,前三年全部留归高新区和经济区,以后每年兰州新区与高新区、经济区按3:7比例分享。充分考虑兰州新区投入土地一级开发较大的实际,非税收入包括土地开发转让收入,由高新区、经济区与兰州新区按3:7比例分享,高新区、经济区所在新区范围内取得的非税收入,全部用于所在新区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或偿还贷款,高新区、经济区不得将非税收入调出使用,非税收入须全部缴入兰州新区一级国库,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三)建立“三区”规划、建设、管理、税收分成、经济指标双重统计办法。“三区”内社会经济发展各项统计指标包括“飞地经济”各项统计指标纳入兰州新区统计。明确落地兰州新区的高新区、经济区“飞地经济”属于高新区、经济区增容扩区范围内转移、引进的项目,基各项统计指标分别纳入两个开发区统计。

五、保障措施

(一)明确工作责任。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梳理细化任务,迅速组织实施。“三区”要加强规划调整、增容扩区、项目引进、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沟通联系,促进完善规划和项目建设工作。市发改、财政、工信、科技、国土、环保、规划、商务、经合、统计、地税、国税等部门要做好支持服务新区工作。

(二)狠抓项目建设。落实好省政府下放给兰州新区的项目管理职能。加大融合发展的项目凝炼和申报力度,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上和国家支持范围。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储备库,推行项目建设指挥部模式,统筹项目前期和建设工作,将“三区”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纳入全年目标责任考核,推进重大项目管理创新。

(三)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式,围绕“三区”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抓好招商引资项目对接落实,建立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在招大引强方面取得新突破。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紧盯国内外有实力的大财团、大企业,瞄准行业龙头,建立重点客商库,主攻国内外500强,引进创造税源的爆发式增长项目,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效果。

(四)优化发展环境。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对“三区”有关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制度,简化流程,对重点项目提前介入、专人帮办、全程跟踪、优先办理,提高服务水平。

(五)营造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传媒手段,广泛宣传“三区”融合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举措,以及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和新经验。宣传推介“三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激励政策,使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关心关注“三区”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开发建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