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科技富民新引擎——“西农模式”助力庆城苹果产业发展纪实

“我的这些苹果都已经全部订出去了。”近日,赤城乡赤城村果农李希恒在自家的果园里乐呵呵地说。

李希恒家果园的丰收与“西农模式”密不可分。

“西农模式”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区域产业核心地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示范站,将农业科技送到农民身边,构筑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引导农民致富的快捷通道。从2012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庆城县建立首个苹果试验示范站起,4年来,庆城县的苹果从16万亩增加到32万亩,产量从8万吨增加到16万吨,产值从2.2亿元增加到了4.8亿元。

“对症下药”间伐改形

庆城县是国家苹果重点生产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是过去由于产业基础薄弱,自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苹果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2012年3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庆城县共建庆城县苹果试验示范站,拉开了科技引领当地苹果产业发展的大幕。

“老园改造达到提质增效,新园建设发起产业革命,苗木基地从源头保证质量,科技培训奠定人才基础”--这是专家们结合庆阳苹果产业发展实际开出的“药方”。

赤城乡是庆城县乔化老果园面积最大的乡镇,也是老果园提质增效工作的第一站。通过先隔行再隔株的两次间伐改造,李希恒的10亩果园里,400多棵大果树只剩下了170棵,收入却由原来的10多万元增长到了现在的40多万元,与改造前相比,亩产量实现翻番,效益也增加了数倍。

4年多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为庆城县改造老果园3.2万亩,应用苹果矮化密植技术新建果园3.5万亩,建立优质苗木基地600亩,保证了后续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建园苗木的质量和纯度。

建基地实现“苗木本土化”

按照庆城县苹果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庆城县还要再发展10万亩矮化苹果和10万亩山地苹果。

试验站建立以前,庆城苹果栽植苗木全部依靠外地调运,苗木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着苹果产业的后续发展。对此,苹果苗木繁育专家刘振中指出,苗木是苹果产业链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但却是苹果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从2012年开始,历经幼苗培育、实生苗管理、嫁接除萌、平茬解绑等技术环节,短短3年,600亩的苗木基地建成了。望着葱茏茁壮的苗木,玄马镇樊家庙村村支书樊宾强说:“庆城县优质苗木繁育基地由政府主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技术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实施,苹果苗木脱毒化、本土化、优质化,科技含量很高。”

庆城县果业局局长李林魁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庆城苹果产业发展厘清了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提升了果农发展现代苹果产业技术水平,苹果树栽植规模和苹果产量、效益实现了翻番。”

“西农模式”激发产业活力

庆城县苹果试验示范站建站以来,庆城县苹果矮化密植面积达到3.5万亩、乔化郁闭园改造达到3.2万亩,并建立600亩的矮化苗木育苗基地,实现苗木本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庆城县通过推广间伐改形、矮化密植,苗木繁育、新型栽培模式的试验示范,激发了当地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让现代苹果生产技术在庆城县扎根结果。

樊家庙村共有苹果园1200亩,其中挂果园600亩,幼园600亩。村支书樊宾强说:“现在,群众发展苹果产业的积极性很高,2015年春就完成了500亩矮化密植示范园建设,改变了村里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门路狭窄的状况。”

目前,庆城县在全县8个苹果主产乡镇建立了8个苹果技术服务站,组建了8支服务队伍,在67个苹果产业重点村选聘了67个专业农民技术员,实现了苹果主产区“村村有示范户、村村有技术员”的目标。

在“西农模式”的支撑下,庆城县描绘出了“十三五”苹果产业发展蓝图--“三十双万”工程:建立10万亩矮化密植苹果基地,新栽10万亩山地苹果,改造10万亩乔化郁闭园,果农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盛产期果园亩产值达到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