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平潭·消费者权益日聚焦“消费与安全”

  多部门联手开展现场宣传咨询活动

  

  

  市民现场了解消费维权知识本报通讯员林潇逸摄

  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消费与安全”为2012年主题,旨在提高企业消费维权的意识和水平,促使其生产安全的食品,提供安全的服务,预防和减少安全隐患,确保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人身权和财产权不受到损害;增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保障环境安全,维护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本报讯又是一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5日上午9时,由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消委会牵头的2012“消费与安全”年主题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在海坛路海坛步行街广场举行。

  “我花了400多块钱买了一块假表,修了两次都修不好,修理店还把我手表的后壳都换了,我就想修理店能把我的原件都还给我。”高大爷在12315申诉举报台前跟工作人员提出自己的维权诉求。

  “你的要求是正当的,我们回去后就跟修理店联系协调,尽量帮你把原件要回。”工作人员一边说,一边认真记录着高大爷的投诉情况。

  活动现场,县工商局、质监局、卫生局、司法局等各家单位的牌子一字排开,工作人员正在为市民分发法律法规宣传材料,认真地教市民辨别真假酒、真假烟。常见贵重药材辨别、典型案例曝光等内容展板则分布在广场两侧,吸引着市民前往观看。

  活动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现场宣传咨询活动,增强职能部门与广大消费者的互动,增强广大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广大生产经营着的自我约束意识,提高社会各界对消费与安全的认识。

  当天,冠超市、新华都综合百货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现场宣读了《诚信经营承诺书》。

  据悉,今年我区工商部门还将开展农资市场、烟草市场、违法合同等8大专项行动。

  商家“最低消费”为“霸王条款”

  案例

  近日,市民蒋女士与朋友小聚,到了一家咖啡店后闲聊一阵,便准备点餐,浏览了餐单后,他们发现店内没有他们喜欢的食品,于是一行人便起身准备离开。就在此时,店内的服务人员告诉他们,该店的最低消费是198元,他们进了店就必须交付最低消费才能离开。蒋女士认为,在他们进店时间不长、也还没点东西的情况下要交费是十分不合理的。商家以节假日包厢紧张,且在他们进店时就明确告知本店设置最低消费为由,要他们必须付款方能离开。无奈之下,蒋女士拨打了12315求助。

  评析

  工商执法人员表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咖啡店单方面设置最低消费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属于“霸王条款”。经过调解,咖啡店取消了最低消费要求,并向蒋女士一行人道歉。

  提醒

  时下不少商家设立的最低消费,是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顾客有权拒绝。最低消费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9条“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第10条“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的规定相悖。同时,也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相违背,因为商家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不得违背消费者意愿搭售商品或附带其他不合理条件,而“最低消费”肯定是一种“不合理条件”。

  电话购物谨防诈骗

  案例

  2009年,家住龙景路豪香御景花园的高先生,出其不意的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原价一万多的正牌劳力士手表正在进行折价出售,仅售499元。价格比原来优惠了十几倍,已经很多人购买了。”在对方绘声绘色的诱导下,高先生给了对方自己的家庭地址,爽然订购了这款表。几天后,快递公司打来电话,让高先生带着钱去拿表。快递公司的人也告诉高先生,表的质量很好,很多人在买,同时他们只负责将货送到,必须先付款才能察看货品,货品好坏与他们无关。

  高先生很快戴上了这款新买的“好表”,但不久后他就发现,白天表戴在手上还能走动,晚上脱下来之后就停了。无奈之下,他把表拿去修理。第一次修理之后,表只正常运作了一段时间。于是,高先生第二次带着表去了修理店,换了表的后壳,但是仍旧不能正常使用。修理师傅告诉他,这块表是假表,质量自然就难以得到保障了。潘然醒悟的高先生于昨日带着表的收款单,来到兴福兴广场消费者权益日活动现场进行投诉。

  评析

  现场的工作人员解释道,由于表的购买年限比较久,已经超出法律法规规定的1年内投诉有效的期限,同时表的原件经过修理被拆除,很难进行还原处理,因此要求原价赔偿存在困难。此外,收款单寄件人信息一栏没有寄件地址,只有“惠生活购物”字样和联系电话。通过现场搜索,收款单上0591—62709808,400—6909997这两个联系电话均为网络公布的诈骗号码。当前的解决办法只能是进行维修调解,以降低损失。

  提醒

  工商部门执法人员提醒市民:要谨慎对待电话推销购物行为。当地的工商部门只能对在当地进行消费的不法行为进行调解。电话推销一般为距离较远的异地推销行为,如果所购买的物品质量出现问题,进行维权则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无法核实对方身份和所推销物品质量的情况下,不要轻易购买此类物品。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杨华实习生雷巧云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