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集聚两岸金融要素 高端金融产业集聚思明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枢纽。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厦门市思明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前茅、厦门第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区还成为厦门当之无愧的金融中心。

  集聚两岸高端金融要素

  金融产业发展“气血两旺”

  双润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位于厦门城市坐标轴的第一广场内,每天有10余名金融高端人才穿梭其中,成为广场内一道亮丽风景。事实上,双润的特别之处不只在于独特的“风景线”,它还是厦门首家全民营、且营业额增长最快的小额贷款公司。

  双润在思明区的传奇故事,数年前就已广为流传。笔者从思明区发展和改革局了解到,虽然这家企业进驻思明区仅3年,但所产生的税收已突破2100万,连续两年被思明区评为纳税大户。

  在思明区的金融业版图中,除了双润,还不乏一些实力超群的大企业。比如,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在全国拥有38家营业部,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是国内著名的大型期货公司;厦门首家纯台资金融机构,台湾第一银行以“银行为主,租赁为辅”的经营模式,在支持小微企业及三农、推动台湾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扶持中小企业等领域发挥业务专长。

  在谈到为何选择落户思明这一问题时,双润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岩平说:“金融企业提供近距离的理财服务,我们看重高端载体、总部企业、高素质人群三大要素。思明区拥有以上优势,金融企业自然更多落户与此。”

  2011年,承载着国家扩大金融改革重大使命的厦门两岸金融中心正式建设启动,思明区从而也真正“插上了金融的翅膀”。截至目前,两岸金融中心思明片区共有商务楼宇30幢,入驻高端企业及机构1300多家,2015年纳税总额22.96亿元,拥有厦门金融中心大厦等8幢亿元楼。

  随着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的建设、ECFA的签署,思明区金融业的发展更加“气血两旺”:巩固传统金融,培育新兴金融,引导金融创新。提升金融业辐射力,成为两岸金融机构集聚、创新活跃、交易频繁、服务完善的现代高端金融产业集聚区。

  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全球金融企业纷至沓来

  穿行鹭江道,身旁群落式植物层次分明、色彩斑斓,亚热带园林风光尽显;在湖滨南路,浓荫匝道,三角梅等鲜花芳菲烂漫,市民漫步其中,可感受到浓浓的南国风情……

  “栽好梧桐凤自来”。无论是世界500强企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这样新兴的产业,选择落户思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营商环境。

  “好的办公环境对金融业者来说是能减压的,”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东尼说,“我们企业在观音山,能俯瞰海岸线,能看见白鹭在海面盘旋的画面,这样的环境怎么能不吸引我们呢?”

  如果说,一路一景、步移景异的优美环境是思明区吸引企业落户的理由,那么,无可比拟的优势则让企业“流连忘返”,成为企业扎根思明的一张“王牌”。

  政策优势赋予先行先试的勇气。近年来,市、区两级相继批准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厦门金融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思明区引进和扶持总部经济和重点产业人才暂行办法》,一系列金融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思明区相继“落地开花”,既助力了企业发展,又拓展了自身金融行业发展的广度、深度。

  先发优势带来的是金融规模庞大、市场网络畅通、运行机制灵活,结构和环境的日趋完善。林东尼说,2007年,瑞达期货从成都来到思明区,当年就实现利润1000万元,是过去的三倍多。2015年,瑞达期货税后利润高达2.6亿。接下来,瑞达期货还将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混业经营,公募资金牌照。

  专家观点

  厦门市金融办行业发展促进处处长连任博士:

  搭建两岸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三大平台

  厦门开埠以来,最早的金融业就发源于思明区,现在思明区也是厦门经济最核心最繁荣的地方,未来发展金融业,思明区可以加大政策研究和扶持力度,引导更多金融机构落户本地;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与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联动机制,主动对接,先行先试,搭建两岸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三大平台;借助思明区科技研发力量强、互联网企业密集的优势,在风险管控的前提下,有序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多重举措,投贷联动,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扶持思明区企业分类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包括主板市场、海外上市、新三板和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发挥金融机构和企业总部密集的优势,发展面向总部企业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