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振兴之路:大数据为福建乡村注入新动能

福建充分利用“数字福建”建设所积聚的强大能量,大胆改革创新,闯出了一条大数据发展之路。一幅幅“大数据”助推福建乡村振兴的鲜活画面,正在八闽大地徐徐展开——

打开系统,贫困户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各级扶贫部门的信息更新和实时共享,让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变为“滴灌”;

轻点鼠标,一组由温度、湿度、光照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电脑终端,棚里的果蔬要“吃”多少营养,全由数据说了算;

连上网络,以往烂在田间枝头的农村“土货”,嫁接电商,进了城,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好帮手……

大数据,福建有这样的传统。

在闽工作的17年半时间里,习近平同志对“三农”工作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福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和精神财富。如在2001年他就强调,要根据市场需要,紧紧依靠科技,调整种养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大数据,福建更有雄厚的底气。

18年前,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省省长任上就着眼于未来,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数字福建”战略。他还亲自担任“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亲力亲为,大规模推进福建信息化建设。

千年来负山舐海、土瘠民贫的福建,就此成为新世纪数字浪潮的先行者。

18年后的今天,“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大数据是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 “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精准扶贫、生态环境领域的大数据运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已成为战略共识。

福建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幅蓝图绘到底,持续推进福建“三农”发展。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提出,福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征程。

久久为功,福建“三农”交出了可喜的成绩单,也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全省已创建17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5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154个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村,实现了全省贫困县农村电商示范工作全覆盖;

2017年全省农村电商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330人增收752.8万元,人均增收约3230元;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福建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562.3亿元。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89个淘宝村、24个淘宝镇,阿里、京东、苏宁等龙头企业在福建的农村电商月交易量超过100万单……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新华网记者深入八闽大地,与老百姓聊生产、谈网络、话市场,感受大数据给福建乡村振兴带来的新机遇。

大数据,让乡村扶贫更精准了

2018年春节前的一天,闽东山村里的薄霜刚刚在朝阳中融化。

宁德市屏南县古峰镇长汾社区的贫困户陆苏平,坐在家门口长吁了一口气,去年签下的5万元扶贫贷款,入股当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刚刚结算了1万元的利息和分红,打到了自己的账户上,有了这笔收入,今年可以过上一个好年了。

“办得很快,到服务中心填个表、签个字,书记做担保人,不出一小时就办好啦!”说起去年在古峰镇党委的帮助下办理扶贫贷款的情形,陆苏平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快”。而这,得益于屏南县在宁德市率先建立的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

在屏南县精准扶贫服务中心内,一张标满贫困户定位小旗的县域地图,出现在办事大厅的电子显示屏上。通过互联网,贫困户家庭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资金流向等悉数入网,县、乡、村三级扶贫部门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和实时共享,地方扶贫工作从“漫灌”转向了“滴灌”。

“农村信用社接入系统后,可以通过各类信息对贫困户进行审核,发放扶贫贷款的效率提高了。”屏南县扶贫办主任胡小青介绍,一般情况下,银行完成从审核到放款的全套流程,需要5-7个工作日,而借助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贫困户1-2个工作日就能拿到贷款。

精准扶贫不仅要“高效”,也要“实效”。

1989年盛夏,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披荆斩棘徒步进山,赴寿宁县下党乡指导扶贫开发工作。如今,这个曾是“鸟都飞不出去的地方”则进行着另一个生动实践。

2015年,下党乡下党村利用物联网技术,发挥地方特色,推广定制茶园。消费者通过APP客户端可随时查看茶树生长情况和茶叶制作加工状态。

这种可视化定制消费扶贫模式,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扶贫、消费需求对接起来,第一年就推动农民收入翻番。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村集体收入22.3万元。

一根网线从源头上精准定位了扶贫的对象和手段,并通过信息公开的方式,护送着惠农资金走好“最后一公里”。

在福州市罗源县起步镇庭洋坂村,贫困户雷兴义的女儿雷水翠,用手机查询父亲领取惠民资金的情况。点击“福州市惠民资金网”并输入父亲的名字,雷兴义名下的“城乡低保补助”“生态林补偿金”“农业支持保护补贴”3项惠民资金便跳了出来,每一笔资金的发放时间、应发放金额等信息一目了然。

原来能发多少钱都得等人通知了才知道,如今每一笔款项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老百姓的心里敞亮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顺畅了,扶贫工作也愈加规范。

大数据,让农业更现代更安全了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能振兴。为农业插上互联网“翅膀”,也就实现了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在南平市光泽县崇仁乡,一颗名为“傅小西”的西红柿已经结出了“互联网+”智慧农业的“果实”。

鼠标轻轻一点,一组由实时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组成的气候参数就传到了电脑终端——今天,棚里的西红柿要“吃”多少营养液,全由这组数据说了算。

29岁的黄月琴是这个智能蔬菜基地的生产种植部主管。每天,她除了到种植区检查棚内西红柿的植株、果实是否健康外,更重要的工作是回到电脑操控室里,接收和处理系统传来的气候参数。在这些参数的“呵护”下,棚内的西红柿奇妙地实现了四季不断产,且年产量比普通地栽高出了8-10倍。

通过互联网技术,改写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历史,这是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生动案例。

眼下,一些农业开发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互联网不仅连接起田间与餐桌,更在向科学种养、生产流通等其他环节延伸,有效推进“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宁德市蕉城区石后乡山野辽阔,泉清坡缓,当地农民马茂泽在农村创意发展规划师的指导下,探索人工科学散养野香猪。他给场地和每只野猪安上信息追踪微芯片,使身在百千里之外城市的“爱乡吃货团”成员随时可以通过手机观察到自己“包养”的野香猪在山谷里玩耍、奔跑、打闹、吃睡、“恋爱”等情景。

如今,“触网”的农民足不出户,也能清楚自己种养出来的农产品,最终端上了谁家的餐桌。

福安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赛岐镇象环村、苏阳村和湾坞镇庐山村等100多个村庄共种植巨峰葡萄7万多亩,其中设施农业种植葡萄5.5万亩,年产值超过7亿元。这其中,有30%是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且网络销售单价高出当地消费均价的30%左右,年销售总额超过3亿元,惠及7.5万户农民。福安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商百佳县,被列为福建首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市农业局局长叶细玉介绍说:“这主要得益于快速发展的电商和快捷的冷链物流,以及‘一品一码’的全面推广。”

目前福安市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个人逾2000家,依托大电商网络,积极推广应用“一品一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目前,全市共有259家农业企业进入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751家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备案,实现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产品可召回,有力保障了福安农副产品的品质,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省份,福建从2001年就开始治理餐桌污染,于2011年启动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建设,2017年9月进一步推进食品安全“一品一码”全过程追溯体系建设,目前全省76个涉农县全部接入追溯平台,3700多家生产主体纳入数据库管理,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即时上传、远程可溯。全省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逐步铺开,成为绿色食品生产的“守护神”。

更大的一张网,也在精心编织中。2017年,福建优先选择茶叶、蔬果、食用菌、畜禽等特色产业,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推动全省农业生产智能化;2018年,福建还将实施“农业云131”信息工程,即构建一个福建农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完善农业生产、经营和质量安全三个服务系统,建立一个服务全省“三农”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