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九龙坡区“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九龙坡府办发〔2016〕213号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九龙坡区“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九龙坡区“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第10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9月1日

九龙坡区“十三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了更好地实施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区八大功能板块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纵深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抢占“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先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切实打造“百年工业城,高新九龙坡”,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规划立足我区现有产业基础,回顾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历程,分析新形势下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明确产业结构调整、能力提升以及产业布局优化等发展重点,提出政策保障措施,指明全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路径。

一、规划背景

(一)总结回顾“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转型升级阵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深入实施八大功能板块、东西城联动发展战略,工业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为“十三五”时期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工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以2010年为基点,201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1206.7亿元,年均增速8.35%。“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740亿元,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47.2亿元,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贡献率25%左右。

2.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十二五”期间,我区基本形成主导产业更趋均衡、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新格局。2015年,汽车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759.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8%;新兴产业项目占合同引资总额的30%以上,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实现220.4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2%。

3.创新驱动成效显著。以2010年为基点,“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64%;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1.89%;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3家,占全市9.5%;规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突破385亿元,石墨烯、新型轻合金等前沿新材料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新产品增长贡献率超过10%。

4.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十二五”期间,全区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供应链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CAD\CAM、CAPP、PDM、ERP等工业辅助设计、生产控制及管理软件普遍应用,“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增至8家,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贡献率超过25%。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广泛应用,关键工序装备数控化率超过30%,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至28.44万元/人,规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1.9%。

5.园区主引擎主战场地位凸显。以2010年为基点,2015年高新区、九龙园区、西彭园区三大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907.6亿元,占全区规上总产值75.2%,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投资122.7亿元,占全区工业投资93.4%,提高了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园区集中度达到97%,基本实现了园区工业等于全区工业经济。

总体上,我区仍处于工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在“标兵越来越远,追兵越来越近”的双重压力下,实现工业强区还任重道远。

与先进地区相比,我们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集群发展、创新能力、空间布局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二)“十三五”工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国家战略为工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欧美发达国家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纷纷实施“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工业4.0”等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利用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面对发达国家以及新兴经济体双重挤压的重大挑战,我国适时提出“创新驱动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战略,为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由大变强指明了主攻方向和实现路径。

2.重庆工业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然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重庆工业依然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潜力和空间十分广阔。

3.九龙坡区工业发展面临挑战。工业对全区GDP增长贡献率保持在40%左右,是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九龙坡区是传统工业老区,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支撑不足,肩负产业动力转换、提档升级的双重使命,同时又承载资源要素不足、环境约束的双重压力,并面临传统优势逐渐消弱、新的比较优势仍待形成的双重挑战。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引,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八大功能板块建设,科学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益,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瞄准市场新需求,紧盯产业和科技发展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构建符合我区实际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基本原则

——市场引领,创新驱动。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手段,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提高出口能力,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改变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高起点和适度超前布局前沿产业。

——优势互补,转型升级。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合理规划,加快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切实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发展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按照“调结构、转方式,可持续发展”的总要求,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

——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坚持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首要位置,统筹规划,形成发展合力。坚持协调发展、共生共荣、整体推进的思路,推动产城融合,形成传统支柱产业、新兴先导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突出重点,集群发展。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强化产业聚集和产业链配套,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推动产业与空间布局的优化整合,发挥产业集群的综合效应。严格负面清单制度,实施差别化的产业政策,用好环境评价,引导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要素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传统主导产业、新兴先导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调互动发展的“4+2+1”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重要增长极、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和重要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实现“12345”五大目标,即10家百亿级企业、20个特色园中园、300户战新企业、400名高级企业领军人才、5000名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产业规模显著增强。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00亿元;“十三五”末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2100亿元,年均增速12%;工业增加值620亿元,年均增速10%;引进和培育产值200亿元以上企业1家,100亿元以上企业9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

——产业结构更趋均衡。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更深入,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入统企业300户以上,产值突破85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至40%以上。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规模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力争达到2%,新产品产值率保持在20%以上,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70家,领军型人才400名以上,中高级技能型人才5000人以上,工业技术进步水平名列全市前列。

——两化融合成果显著。工业企业宽带(光纤)普及率达到100%,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到达55%,生产全过程信息化水平达到50%以上。

总表1

指标名称

2015年

2020年目标

年均增速

指标属性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206

2100

15%

预期性

工业投资(亿元)

131

[200]

10%

预期性

战新产业总产值(亿元)

220.4

850

31%

预期性

战新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18.2

40

17%

预期性

规模企业收入利润率(%)

3.8

5.5

7.7%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率(%)

[25]

[28]

预期性

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1.89%

2%

预期性

规模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

[35]

[55]

[10%]

预期性

产业园区集中度(%)

97

[98]

[0.2%]

预期性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40.75

18.5

4%

约束性

备注:【】中数据为预估数

三、突出产业发展重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立足优势产业,以新兴产业为突破方向,协调推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4+2+1”现代产业体系,即4大支柱产业:汽摩产业、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消费品产业;2个先导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1个支撑产业:生产性服务业。

(一)汽摩产业

规划布局汽车产业园、高端摩托车产业园等园中园,重点打造“两集群、两基地”。依托庆铃、隆鑫等龙头企业,以庆铃重型车及重型车发动机、隆鑫宝马高端摩托车等项目为抓手,重点发展商用车产业集群、高端摩托车产业集群。依托重庆乘用车高地优势,加快推进庆铃进军乘用车领域,重点打造关键零部件配套基地。加快新能源及智能汽车项目引进力度,重点发展新能源及智能汽车整车产品以及电池、电控、智能驾驶等关键零部件,打造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基地。到2020年,汽摩产业总产值突破60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汽车产量突破30万辆;摩托车制造业产值突破200亿元,摩托车产量保持100万辆;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80%以上;培育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摩企业。

1.商用车及摩托车整车。推进庆铃集团商用车生产基地建设,发挥自主品牌中轻型高端商用车领域技术优势向下衍展产品线,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垃圾清运、休闲旅居等改装车、特种车和专用车;加快推进重型车及发动机项目建设,抢占高端商用车市场;鼓励进军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动北奔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建设,丰富产品结构,打造重型载货车研发制造基地。鼓励建设雅马哈、隆鑫、鑫源等龙头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加大主流排量摩托车研发力度,形成多品种、宽系列的摩托车产品结构,产品发展重点转向高端化、休闲化、大排量化,抢占全球市场份额。

2.新能源及智能汽车。发挥庆铃集团、隆鑫集团等企业整车及集成技术优势,聚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智能汽车,加快推出一批重点车型产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以电动环卫车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新能源专用车的研发和制造。以整车企业为龙头,培育和引进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加快引进盲点监测、车道保持、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智能汽车电子项目,形成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产业链,将我区打造成重庆市重要的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3.汽摩零部件。围绕整车企业,建成面向全球供货的汽摩零部件生产基地,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增强汽摩零部件配套能力。鼓励志成、银角等摩托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加快提升高端摩托车配套能力。依托重庆本土汽车生产企业,引进一批国际级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机构,引导一批摩配企业进入汽配行业,提高中高端车型的配套能力,加快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支持庆铃集团全球零部件配送中心建设项目,围绕发动机、车厢、变速器、前后车桥、底盘等关键零部件,整合上下游零部件制造企业,打造面向全球供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专栏1 汽摩产业发展重点

形成的

产业集群

发展方向

重点项目

汽摩产业集群

商用车及摩托车整车

庆铃集团商用车生产基地、北奔重型载货车生产基地、宝马牌高端摩托车及发动机制造工厂项目、高端850双缸发动机、意大利SWM公司合作项目、雅马哈中国研发总部项目等

新能源及智能汽车

新能源载重车项目、沃佩电动车项目等。

汽摩零部件

全球零部件配送中心项目、新一代消声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大功率中速燃气发动机成果应用及产业化项目、特澳汽车零配件九龙园C区生产基地项目、高端摩托车缸头项目等

(二)材料产业

围绕“一铝一碳”两大产业链,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建筑装饰等领域应用的铝合金材料,着力推动高端铝合金型材军转民应用,加快培育饮料包装、智能终端等消费品领域应用的铝合金型材;以石墨烯应用为主,重点引进触摸显示屏、发光板和太阳能电池板等项目,打造碳材料产业链。到2020年,实现材料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700亿元。

1.铝合金及精深加工。以西彭铝产业园为载体,依托西南铝业、中铝萨帕等龙头企业,着力构建铝熔铸—铸造/锻造—精深加工—终端产品产业链,加快推进军转民应用,加大交通用铝轻量化研发力度,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轨道交通、建筑装饰、消费品等行业用铝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的新型轻合金材料为发展方向,推动中国铝产品研发中心项目建设,发展高性能合金材料。

2.石墨烯及新型碳材料。推动设立石墨烯研究院,加快组建石墨烯产业发展基金,推进石墨烯原料生产项目投产达效,进一步提升制备水平、优化工艺流程、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面向下游市场,重点发展高质量的石墨烯薄膜材料。以石墨烯手机为切入点,培育和引进下游企业,重点发展显示触控屏、电池电极材料、可穿戴设备等,建成国家级石墨烯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设立碳技术开发研究院,依托同方科技碳产业项目,打造以新型碳材料(如碳纤维、碳纳米管、金刚石等)为主的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碳产业链。

专栏2 材料产业发展重点

形成的

产业集群

发展方向

重点项目

材料产业集群

铝合金及精深加工

20万吨汽车轻量化铝板项目、22万吨铝熔铸项目、年产300辆轨道交通车箱生产线、高端建筑及工业型材加工项目、轨道交通设备及康明斯发动机新产品制造基地项目、1000万件汽车轮毂项目、500ML易拉罐项目等

石墨烯及新型碳材料

石墨烯薄膜材料生产项目、石墨烯智能终端产业化项目、龙芯光电石墨烯触控屏及显示模组生产项目、同方科技碳产业园项目、二代光纤生产基地项目等

(三)装备制造产业

发挥我区在工程机械、通机、农机等领域优势,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绿色、高效、节能方向发展。以智能制造为突破方向,大力引进和培育机器人、数控机床、增材制造等智能装备生产项目。到2020年,实现装备制造业总产值4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形成2—3家产值百亿的成套装备企业及一批“专精特新”的零部件企业,成为全市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1.通机农机及工程机械。依托隆鑫通机、赛力盟等企业,加大满足日常生活及行业需求的汽柴油发动机、发电机等动力设备的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制造水平,提高产品的可靠性,降低排放和能耗,逐步淘汰老旧产品,巩固出口市场。支持鑫源农机等企业积极发展适用于丘陵地区的微耕机、中耕机、收割机、采摘机等中小型农机,引进和培育大中型农机生产项目,推动农机制造高端化、智能化。鼓励徐工、柳工等国内工程机械龙头企业面向本地化需求,增加在渝产品品种,加快发展城市垃圾处理与综合利用装备等环卫产品,提高生产本地化水平及市场辐射范围。

2.节能环保及安全装备。依托九龙节能环保产业园,面向资源循环利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等三大领域,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度的企业,重点发展燃气发电机组、余压余热利用装备、节能机电装备、节能监测设备等高效节能装备以及烟气脱硫脱硝、污水处理、环境检测等环保装备。依托重庆煤炭科学研究院等企业,重点发展瓦斯监控、井下救护、人员逃逸、防爆防尘等智能化煤矿安全装备。鼓励企业提升定向研发、定制生产、个性服务能力,围绕产品提供设备集成及工程总包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

3.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依托高创机器人研究院,开展机器人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应用示范以及人才培训,打造重庆市机器人产业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鼓励和培育本地企业进入机器人产业,引进传感器、电机等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形成机器人配套产业链。依托ABB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大型高压、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和直流输电用换流变压器等产品,打造西部地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和大型变压器出口基地。依托宏钢数控等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度数控车床、特殊加工机床等中高档数控装备,完善与整机发展相适应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以军工和航空航天零部件产品为突破口,加快引进3D打印及增材制造装备项目,吸引相关企业集聚。

专栏3 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重点

形成的

产业集群

发展方向

重点项目

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通机农机及工程机械装备

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二期)项目、鑫源通机农机生产项目、华世丹农用机械系列产品项目、赛力盟电机生产基地(二期)项目、智仁稀土永磁电机项目等

节能环保及安全装备

梅安森总部产业化基地项目、海润节能全国总部研发中心项目、柳工重庆再制造基地二期项目等

机器人及高端智能装备

西部地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产业基地项目、高精密智能数控机床生产基地项目、重庆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项目等

(四)消费品产业

立足我区产业基础,以绿色、健康、智能、高端为主攻方向,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重点打造食品加工、智能家电、高端饰品等三大特色产业。到2020年,实现消费品工业产值2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50亿元。

1.食品加工。依托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园及现铜罐驿代现代食品产业园,支持重啤、东鹏特饮、红蜻蜓、周君记、新沁园、豆奇等知名企业巩固啤酒饮料、食用油脂、特色调味品、休闲食品等产品的市场优势地位,鼓励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丰富产品序列,提升品牌质量,大力发展健康、营养、安全的高附加值深加工食品。以老字号、名牌产品为基础,培育一批具有地理标识的品牌产品。积极推动企业技术升级,扩大自动化装备应用范围和规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强品牌建设、食品安全监督和质量管理,建立健全食品工业诚信体系,提高品牌质量保障能力。

2.智能家电。依托格力电器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互联智能的高端家电产品。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小家电产品,研发生产厨房类、美容保健类、清洁通风类等新颖、智能、时尚的小家电产品。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业”,把握物联网发展机遇,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发网络化、智能化的物联网家电,抢占新兴市场。

3.高端饰品。依托九龙国际珠宝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基地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基地、四组团、七中心”。进一步强化招商选资力度,引进更多具有高端生产环节、有利于产业链延伸、产业带动力强的企业,形成从黄金珠宝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创意设计、产品研发、批发零售到鉴定展览等一体化的产业链。积极推动黄金珠宝产业与旅游、文化、商贸、金融等产业融合,打造珠宝产业文化创意中心,促进珠宝产品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打响“九龙珠宝”品牌。

专栏4 消费品产业发展重点

形成的

产业集群

发展方向

重点项目

消费品产业集群

食品加工

年产30万吨东鹏特饮生产基地、重庆沁园实业中国总部生产基地、农副产品粗加工项目、稻谷精深加工及仓储物流项目、一次性火锅底料智能化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豆奇生产基地项目等

智能家电

格力产业基地搬迁项目、盛古机械智能电器制造基地

高端饰品

九龙国际珠宝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基地项目

(五)生物医药产业

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和重庆市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机遇,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工程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及化学制药、中成药及保健品,建成西部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1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80亿元,初步建成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研发基地。

1.生物及化学制药。引进和培育生物技术重点项目,开展治疗性抗体、治疗和防疫性疫苗、人干扰素、细胞因子、干细胞药物等生物技术新药研发,并在本地产业化。鼓励第三军医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在园区设立生物医药研发基地,建成重庆重要的生物制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依托植恩、赛诺等制药企业,重点发展以抗肿瘤、治疗心血管、传染性疾病等小品种、技术含较量高、附加值高的创新药物原料药及制剂。利用重庆仿制药物原料药发展基础,引进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仿制药物制剂,积极发展创新药物原料药和制剂。

2.中成药及保健品。依托中药研究院、重科院、西南大学、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创新优势和骨干中药企业,积极挖掘中成药研发成果,充分发挥重庆中药材资源富足优势,打造蕴含重庆区域资源特色的中成药基地。充分挖掘山银花、丹参、丹皮、青蒿等本地药材资源潜力,研发以青蒿、葛根等中药提取物为基础的保健食品和饮品。大力引进国内外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和管理营销理念,形成国内外知名的保健产业品牌,打造保健食品产业集群。

3.特色医疗器械。依托海坤、德马光电等企业,重点发展特色体外诊断试剂、CT扫描检查机、超声诊断仪、专用设备PET/CT等特色数字化医疗设备;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元生物、博士泰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大力发展高技术齿科材料,培育发展人造皮肤等产品,形成合理产业结构和链条,打造国家创新平台和产业基地。

专栏5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重点

形成的

产业集群

发展方向

重点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生物医药

重庆医科大学生物科技产业园项目、赛诺综合制剂车间GMP技术改造、植恩药业制剂产业化基地及研发总部基地项目、悦康凯德制药注射剂和无菌药品产业化项目等

中成药及保健品

重庆资源特色中药和保健品产业基地等

特色医疗器械

数字医疗产业聚集区等

(六)电子信息产业

以工业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突破方向,差异发展,重点打造智能终端、汽摩电子等产业集群,建成重庆市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到2020年,实现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40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总产值320亿元。

1.汽摩电子。重点发展汽车摩托车半导体传感器、驱动器件、通信器件、电源管理等汽摩电子控制系统及零配件产品。吸引国内外知名汽车电子企业,重点支持GPS及北斗汽车导航、车载多媒体、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规模化应用,提高汽摩电子产品本地化配套能力。充分利用汽摩产业优势,鼓励整车厂跟汽摩电子厂商建立长期性的战略合作关系,引进和培育智能驾驶电子控制项目,打造成重要的汽摩电子产业聚集区。

2.智能终端。依托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机壳、面板、散热模组、晶体振荡器等笔电关键零部件和外围设备,全面融入重庆市笔电制造垂直产业体系。积极开展通信智能控制软件、受话器、微型扬声器等微电声器件、手机精密模具以及石墨烯手机的研发工作。大力发展TD-SCDMA移动通信手机及系统设备,打造TD手机及TD终端设备生产基地。以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产品为重点,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打造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3.物联网、云计算及工业软件。依托石桥铺IT数码中心、二郎高技术服务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及信息服务龙头企业,打造西南地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软件产业基地。依托“云创·蝶谷”重庆云计算应用走廊、南华中天软件及外包产业基地等现有产业基础,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园区企业等云服务平台功能,培育一批基于云计算的先进制造领域新兴业态。依托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物联网网络通信设备、超高频RFID与高端传感器以及物联网集成和运营服务,为建设智慧工厂、智慧园区、智能汽车、现代物流、节能减排提供有力技术和服务支撑。

专栏6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

形成的

产业集群

发展方向

重点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汽摩电子

金刚清泓汽车电子防盗系统及车联网生产线项目

瑜欣平瑞产能提升技术改造项目

智能终端

移动通信设备电池生产项目

笔记本电脑散热模组及其它零部件生产项目

群祥散热模组项目

液晶显示屏(LCD)及终端产品生产项目

物联网、云计算、工业软件

智慧消防项目

“医疗云”、“教育云”等平台项目

非金属矿场安全监控设备及软件项目

(七)生产性服务业

以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导向,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高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加快重庆西部国际涉农物流园区建设,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构建与重庆市重点物流园区及国家级物流枢纽功能相适应的高效、绿色、低成本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推进国家质检中心基地、重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等的建设,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检测服务基地;围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清研理工创业谷等一大批双创载体,构建配套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高新区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园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协同发展;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深度融合,创新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促进产业由生产制造型向生产服务型加快转变。到2020年,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要素资源配置力、高端服务辐射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打造工业主战场

严格按照重庆市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功能定位,结合八大功能板块发展目标,坚持特色发展、集群发展和生态发展的原则,进一步细分区域功能定位,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我区产业现状,都市功能核心区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都市功能拓展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和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各园区特色、错位发展。

优化高新区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高新区的“增长引擎”和“高新引领”作用,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到2020年,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全面优化“一基地、两中心”,加快高新区东西区联动发展,逐步形成“石桥铺服务展示、二郎技术研发、西区智能生产”的产业布局。东区着力打造石桥铺和二郎两大高技术服务中心,有序推进“退二进三”,重点发展科技服务、研发设计、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西区着力打造国家级综合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成金凤高新产业示范片区,加快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现代商贸物流。

优化九龙园区产业布局,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坚持调整优化和改造提升并重,加快传统优势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形成千亿级产业园区,经济规模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5%以上。A区加快“退二进三”,打造都市经济,逐渐成为科技研发先行区,主要发展工业设计、咨询中介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软件、物联网等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B区推进结构调整,开发高端产品,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新产业集群,逐步提高战新产业比重;C区发展与西城建设紧密结合,努力建设成为以现代制造业为龙头的集汽车、摩托车及配件产业群、节能环保产业群、装备制造业、物流产业和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新城和现代加工制造业战略基地。

优化西彭园区产业布局,建成中国铝加工之都。到2020年,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10亿元,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产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铝产业向高技术、应用型、国际化方向发展,着力发展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产品。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材料研发制造、高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通讯及智能穿戴设备、食品加工等现代制造业。

专栏8 三大园区产业发展指引

园区

细分区域

功能定位

重点产业

发展方向

高新区

东区

石桥铺组团

①高技术服务业基地

②电子数码交易集聚区

①生产性服务业

①现代物流;②高技术服务:研发设计、咨询中介、知识产权;③电子商务

二郎

组团

①科技研发先行区

①生产性服务业

②电子信息产业(战新方向)

①高技术服务:工业设计、创新孵化、能源评估、咨询中介、知识产权;②电子商务;③工业软件;④云计算;⑤机器人;⑥物联网

西区

金凤

①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②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③城市配送物流枢纽

①电子信息产业

②生物医药产业

③生产性服务业

④消费品产业

①笔电配套;②智能家电;③石墨烯及其应用;④物联网;⑤生物及化学制药;⑥特色医疗器械;⑦高技术服务:检验检测、创新孵化

含谷

①装备制造产业

①汽摩零部件;②通用机械;③智能专用设备

白市驿

①生产性服务业

②消费品产业

①现代物流

②高端饰品

九龙

园区

A区

①科技研发先行区

①生产性服务业

②电子信息产业(战新方向)

①现代物流;②高技术服务:工业设计、创新孵化、咨询中介、知识产权;③金融服务;④物联网

B区

①装备制造业基地

①汽摩产业

②装备制造产业

①商用车;②摩托车;③汽摩零部件;④新能源汽车;⑤智能电网;⑥智能安全设备;⑦汽摩电子

C区

①先进制造业基地

①汽摩产业

②装备制造产业

①商用车及摩托车整车;②汽摩零部件;③新能源汽车;④工程机械装备;⑤节能环保

西彭

园区

①铝产业基地

②装备制造业高地

③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①材料产业

②装备制造产业

③电子信息产业

①铝及再生铝材料;②新型轻合金材料;③基础制造装备;④智能终端及穿戴设备;⑤现代物流

(二)大力发展园中园,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依托高新区、九龙园区和西彭园区等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深化产业规划布局,拉长拓宽产业链条,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推动中小配套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着力构建“1+2+X”园中园体系,促进工业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重点围绕汽摩、装备、材料、生物医药、电子电器、消费品等产业,形成千亿级大装备产业、五百亿级消费品产业和五百亿级材料产业等三大集群。

专栏9 园中园建设计划

园区名称

园中园计划

高新区

东区

物联网产业园、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等

西区

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同方碳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含谷智能制造园、皇庭珠宝产业园、高技术服务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

九龙园区

A、B区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3D打印及增材制造产业园等

C区

隆鑫摩托车产业园、汽车零配件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等

西彭园区

交通用铝产业园、熔铸产业园、线缆产业园、汽车零配件产业园、食品产业园、智能终端产业园等

(三)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严格五大功能区域和八大功能板块产业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审核管理,明确禁投产业,严格限制过剩产能项目布局,严格环评、土地和安全生产审批,防止新增落后产能。严格土地供应管理,严禁向淘汰类工业项目供地,从严控制限制类工业项目供地。探索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探索建立新上项目用能指标核定制度,加强投资项目能评审查和竣工投产后的能耗评价。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一批“二高一低”小企业。开展工业园区土地绩效评价,探索低效利用土地项目的“二次开发”,清理僵尸企业、烂尾项目,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成本。大力发展物流仓储配送,构建三级配送网络体系,全面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创新等要素配置,着力降低企业人工成本、资源要素成本、管理成本和技术创新成本。优化融资方式,切实降低财务成本。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全面落实“营改增”、资源税从价计征、调整消费税、出口退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优化税制结构,降低税费负担。

补短板。补齐传统产业水平不高的短板,鼓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设计、工艺、装备、能效等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补齐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的短板,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汽车以及高技术服务等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全力争取中央建设专项基金、重庆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引导基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发展基金助推作用,壮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模。补齐中小微企业发展不足的短板,积极创优发展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为小微企业发展降门槛、除障碍、解难题,发挥其在稳定增长、扩大就业、促进创新、繁荣市场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

专栏10 “工业蝶变“工程

一是减量置换,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有序淘汰落后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二是优化存量,落实提振工业经济“1+1+10”政策,积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与先进适用技术,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投入,提高装备数控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创新驱动,建成“西部创新中心窗口”

推动各类创新协同发展。大力实施开放式创新,推动科技资源、创新要素、政策服务集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三链”协同,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围绕我区新能源汽车、轻质合金、石墨烯、生物医药等产业重大共性需求,充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形成一批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在战新产业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培育战略性新产品;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成全国一流的科技服务大市场,推行基于绩效评估的后补助方式,探索重大创新产品首台(套)首购首试市场推广等商业模式和市场模式创新。

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着力建设公共研发、公共检测、公共设计、科技孵化、综合服务等创新服务平台。谋划建设未来科技城、智慧科技城,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研发平台;提档升级重庆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和IT微企孵化园,打造一批科技园区、孵化楼宇、众创空间。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优化创新环境。创新企业服务方式,积极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的良好环境。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大力实施品牌、标准、专利战略,支持企业共同制定行业技术标准;继续深化科技特派员试点,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探索发放企业“创新券”;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完善“投、保、贷、补、扶”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开展科技保险试点,完善创新型企业成长周期的金融服务链。

专栏11 重大创新驱动培育计划

一是实施研发创新中心培育计划,在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合金材料、智能机器、液晶面板、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和市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二是实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培育计划。发展壮大重庆石墨烯研究院、碳技术开发研究院、重庆高创机器人研究院等,培育建设新能源汽车、3D打印、物联网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三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重庆科技服务大市场为核心,建设“云上科技政务大厅”、“云上科技淘宝超市”,打造“线上服务平台+线下服务窗口+配套服务”体系,发挥科技政务服务、知识产权交易、成果展示交易、中介咨询服务、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等作用。

(五)贯彻“中国制造2025”战略,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深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的应用,实现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数字工厂”、“智慧企业”,促进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九龙工业云”平台建设,建成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数据管理和企业诊断等为一体的信息化服务云平台;搭建企业间互联互通平台,引导企业构建产业联盟,提升企业间协作水平。

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加快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注重制造业与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结合,推动制造业分工细化和服务外包,加快生产制造向分布式制造转变;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支持工业企业将物流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推进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提供研发、检验检测、生产等服务,向系统集成商和服务供应商转型。

推进园区智慧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在政务服务、园区管理、安全保卫、交通管控等方面逐步数字化和智慧化,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园区。

专栏12 工业智能化工程

一是面向汽摩、装备制造等企业开展工业软件的普及应用以及生产装备的数控化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二是在材料等高耗能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装备,优化工艺过程,实施绿色智能制造。三是在汽摩整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大型企业开展数字化工厂示范建设,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数字企业。四是支持第三方企业打造专业化制造服务平台,推进制造云服务。

(六)构筑开放平台,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打造开放平台载体。主动对接全市“三个三合一”对外开放平台体系,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口岸、保税等领域开放平台建设,夯实对外开放基础。提升高新区开放水平,完善九龙园区、西彭铝产业园开放功能,加快开放平台建设;积极争取高新区西区6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范围,打造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以进口食品为重点突破口,力争建立辐射西部的进口商品分拨中心、保税类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发挥西彭园区作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有色金属材料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包括有色金属、机械装备等在内的大型铝材及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建成有色金属期货交割库,打造贸易平台。

加快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依托产业优势和产业集群基础,强化重点项目策划、筛选、论证,力争引进一个、带来一群、开发一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欧洲产业园、韩国产业园、台资产业园等;鼓励龙头企业与国际企业开展合作,引入技术、管理等优势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办厂,推动产能输出,实施境外并购,建立全球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境外工厂等。

加强区域合作。坚持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与周边合作,增强区域集聚辐射能力。走进日新韩,加强在智能制造、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台湾企业在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构建区域共建共享的协作发展机制,充分发掘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经济区合作潜力,深化与相关市县的合作交流,承接优质产业转移;突出“互联互通”主题,着力吸引先进要素,打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上升通道。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工业发展要素支撑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能源项目,加快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源保障;建立完善的交通物流体系,建成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打破物流瓶颈;加快园区光纤通信设施建设,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4G网络及WIFI热点全覆盖;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以城拓业,以业兴城”,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加大土地储备力度。按照“东城再造提质、西城开发提速”的原则,加大工业用地储备力度,优先保障工业项目用地需求,盘活存量土地,加快推进“退城进园”,提供土地利用率。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切实落实国家、重庆市赋予的各项优惠政策,进一步简化办理程序,集中财力充分展现政策的指向性,建立普惠、专项、基金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支撑和撬动产业发展。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大工业思维统筹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强化组织领导,做好“一调控三统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服务绿色化,在行政审批、项目建设、化解难题上形成与周边区县的比较优势,用服务打造城市品牌,强化企业的归属感。

(二)加强运行调度,滚动实施重点项目

掌握新常态下工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做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统筹调度规上和规下、传统和战新、产值和增加值、企业和项目运行,做好市场动态分析,当好参谋为全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可靠信息。抓好能源优化配置和调度,强化需求侧管理,最大限度满足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滚动实施“五个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全力推动存量企业实施技改扩,加快推进签约项目落地,做好项目储备。坚持问题导向,完善项目建设责任机制,积极协调处理企业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行政审批、要素保障、安全生产、厂地纠纷等问题,加大对主导产业和战新产业项目建设的全方位服务和扶持力度,强化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三)创新发展模式,完善产业支撑体系

针对不同项目完善“五大”招商模式,梳理和出台独有的试点政策和产业政策,利用特色政策招商;加快设立股权引导基金、完善投资平台,利用产业资本招商;分析各主导产业链和龙头企业配套需求,利用产业链招商;根据城市建设需求和消费需求,利用市场招商;充分利用我区基础配套能力强、产业工人资源丰富、长江河道和优质地下水等特色优势资源招商。发展方式创新,逐步从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更加注重工业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健全产业培育机制,借助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窗口、自主创新示范区、两创示范城市的契机,用足用活配套政策及资源,加快标准厂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楼宇工业和工业特色园中园,构建产业孵化——培育——发展——壮大的成长体系。构建面向产业的人才支撑平台,做好“清华研修班”、“蓝领培训”培养一批领军型人物和定向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加快建设研发支撑平台,推进高创机器人研究院、理工大学科创中心、金凤高技术服务产业园、科技服务大市场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装备、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专利交易等高技术服务。构建物流保障体系,打通物流节点,加快黄磏港区建设,提升白市驿、铜罐驿火车站的大宗商品转运能力,推进专用线建设,引入第三方专业物流仓储企业,形成高效、便捷的立体物流交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