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食品工业的意见

渝府发[2003]1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食品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和流通领域,对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重要产业。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对优化食物生产结构,引导居民食物消费,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食物多样化、优质化、绿色化、营养化、方便化的需要以及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就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实现我市“十五”计划提出的将食品工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十五”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十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抓住西部大开发、库区建设、加入WTO三大机遇,发挥资源富集、市场巨大、劳力充裕三大优势,与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结构调整和对外开放步伐,构建贸科工农一体化新型食品企业,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初步建立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食品生产和销售体系。

"十五”期间,我市食品工业的发展遵循以下工作原则以改善人民生活、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创造城乡就业机会为目标,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化食品,提高传统产品档次,扩大市场份额,增加经济效益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加快食品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应用高新加工技术,保护和提升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术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育一批贸科工农一体化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经营者建立稳定的合理的利益与风险共担机制以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结合原料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以发展食品工业为契机,促进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小城镇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1.发展目标

我市食品工业“十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总产值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初步建立起有市场竞争力的现代食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基本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的产业链。

经济指标:全市国有及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 (不变价)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5%,力争占全市工业的8%;工业增加值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10%。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0.18:1提高到0.45:1。

技术创新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市级农产品储藏与加工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产品研发工程中心1-2个,新产品产值率从2000年的9%提高到15%;201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产品研发中心1个。

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亿元或利税0.5亿元以上企业争取达到10户;年销售收入1亿元或利税0.1亿元以上企业争取达到20户,形成我市食品工业加快发展的支撑体系。

基地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工程,基本建成40万吨优质柑橘、40万吨优质榨菜(青菜头)、40万头瘦肉型猪、40万头草食牲畜、40万亩黄籽油菜、较大规模绿色食品、优质粮食等原料生产加工基地,获绿色食品标记产品由2000年的8个增加到80个。到2010年,全面建成以优质柑橘、榨菜、瘦肉型猪及草食牲畜、黄籽油菜、优质粮食、水产品为主的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基地,产品绿色化率达40%。

2.布局调整

按照我市三大经济区发展战略,根据食品工业自身发展需要,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在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逐步形成有区域特色的食品产业群。

都市发达经济圈以高新食品产业为先导,以方便食品、保健食品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及饮料制造业。在城市近郊,适度发展都市型农业及食品加工业。适应农产品超市连锁配送发展趋势,搞好以无公害高档精细菜为主的鲜活农产品加工。

渝西经济走廊以绿色食品为先导,逐步建成国内有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大宗优势农产品加工增值为重点,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着力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粮油、瘦肉型猪、奶牛、家禽(含珍禽)、特色果蔬、茶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依托荣昌、合川、潼南等地生猪及禽类资源,发展肉类综合加工,逐步建成国内重要的肉类食品加工基地。发挥畜禽、粮油、果蔬主产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方便食品、旅游休闲食品、保健食品。

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为先导,逐步建成国内有影响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生产基地。以特色农产品加工转化为重点,发展功能食品、方便食品、旅游休闲食品。着力建设优质柑橘原料基地,发展以名优柑橘汁为主的果汁加工及柑橘综合深加工,逐步建成国内柑橘饮料产业中心。以涪陵、万州为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榨菜及酱腌菜产业带。加快发展葛根、魔芋、薯类、玉米综合深加工。以有利于库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建设优质、高产、高效淡水水产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与加工。大力发展以牛羊兔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及肉类综合加工业。加快发展绿色茶叶及板栗、核桃、银杏等特种干坚果。充分发挥山区“天然药库”和适种烟叶的优势,大力发展药、烟产业,开发特色功能食品饮料。在条件较好的区县(自治县、市)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的粮(含杂粮)油基地,发展粮油加工业。积极发展食用菌类、厥菜、莼菜等山野绿色食品加工业。

3.结构调整

重点进行五个方面的调整优化:

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食品工业企业,鼓励个体、民营经济和外商投资,力争“十五”期末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

优化组织结构:积极创造条件,以优势企业的扩张和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培育一批贸科工农一体化大型食品集团。发挥中小企业群体效益和灵活机制,向专业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

优化行业结构:逐步降低能耗高、效益低的食品行业比重,加快优势行业和新兴食品行业发展。扩大乳品、畜禽、果蔬及粮油加工业等行业的规模和比重。

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保健、方便食品。与生态环境建设及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加强服务和引导,尽快将我市名牌产品、优势产品、特色产品开发为绿色食品。充分发挥动植物资源优势,发展营养食品、健康食品及功能因子明确、功效显著的保健食品。加快开发营养强化大众主食,大力发展方便米面制品、畜禽肉熟食制品及半成品、方便调味料等方便主、副食品。积极发展速冻食品、微波系列套餐等冷冻方便主食及方便副食、旅游休闲食品。

优化原料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适销对路的食品加工专用品种,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原料生产基地。调整种植业结构,逐步形成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合理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专用玉米、马铃薯、杂粮、“双低”油菜等特色品种,积极发展适宜加工的优质水果、瓜菜以及各种名、特、优、新、稀经济作物;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生猪品种改良,发展瘦肉型品种,大力发展以家禽、肉牛、奶牛、菜羊为主的养殖业及畜、禽、蛋、奶加工业。建立优质、高产、高效淡水水产养殖基地,发展名优特水产品加工。

二、“十五”食品工业发展重点

"十五”期间,根据我市资源条件、区域布局和发展趋势,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改造提升传统食品行业,开发培育新兴食品行业。

在行业上,重点发展乳品、肉类、果蔬、薯类加工四大行业,巩固壮大酒类、软饮料制造及烟草加工三大行业,改造提升粮油加工、酿造调味品、焙烤及糖制品三大行业,开发培育保健食品、生物食品、工程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配料四大行业,形成“4334"发展格局。

在产品上,重点发展奶制品(鲜奶及发酵奶)、肉类制品(冷鲜畜禽肉制品、腌腊制品)、特色果蔬及深加工制品(榨菜、魔芋、菌类)、饮料(橙汁、果蔬汁饮料、茶及茶饮料)、优质粮油及深加工制品(淀粉及深加工产品、杂粮及豆制品、优质米、精炼植物油)、酒类(啤酒、优质白酒、果酒)、特色调味品(火锅底料及调味料、天然香精香料)、卷烟等八大类产品。

围绕上述发展重点,大力推进并实施奶及系列豆制品加工、畜禽综合加工、柑橘加工、榨菜加工、葛根深加工、魔芋深加工、马铃薯深加工、黄籽油菜加工、菌类加工、杂粮深加工等十大食品工业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形成我市食品工业的优势,促进食品工业升级换代。

(一)重点发展乳品、肉类、果蔬、薯类加工四大行业

1.乳品加工

切实抓好奶源基地的建设,建立优质牧草及奶牛、奶羊基地,扩大奶源,推广机械挤奶,提高原料奶质量,推广“分散饲养、集中挤奶”和“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的“奶牛合作社”模式。重点发展杀菌奶、双叉奶、酸奶、花色奶、含乳饮料等液体奶。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开发婴幼儿、学童、中老年人专用奶、营养强化奶、保健奶等奶制品。

2.肉类加工

依托农业产业化百万头草食牲畜和百万头优质瘦肉型猪两大工程项目,提高原料肉品质,继续推行定点屠宰、全面检疫、统一纳税、分散经营,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开展质量体系认证,特别是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技术(HACCP)质量保障体系,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以冷鲜畜禽肉制品、腌腊制品、熟肉制品为重点,增加花色品种,大力发展特色化、营养化、方便化系列肉制品。搞好畜禽内脏、肥膘及毛、骨、血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生物制品生产等,着力发展重庆现代肉类食品加工业。

3.果蔬加工

依托农业产业化百万吨优质柑橘工程项目和施格兰柑橘产业化项目,大力发展柑橘原汁及系列产品,提高柑橘综合利用水平。以乌江、鱼泉等品牌为重点,整合重庆榨菜产业,发展以榨菜为主的酱腌菜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果蔬汁、果蔬罐头、果蔬粉、果蔬脆片、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搞好果蔬贮运保鲜,提高果蔬采后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鼓励支持泡菜、冬尖、饭遭殃、酱瓜等地方特色酱腌菜、盐渍菜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以赤灵芝产业化为重点,积极开发菌类保健食品等深加工产品。依托农业产业化百万亩笋竹工程,大力发展竹笋系列食品。积极开发蕨菜、薇菜等野生蔬菜资源。

4.薯类加工

建立薯类优质原料基地,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薯类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油炸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搞好综合深加工。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和能进入一日三餐的马铃薯淀粉、专用淀粉和变性淀粉开发薯条、薯片、薯面等各类方便马铃薯食品。积极发展粉丝、薯片、淀粉及功能性红薯食品。

(二)巩固壮大酒类、软饮料制造及烟草加工三大行业

1.酒类制造

以山城、重庆等品牌为重点,积极开发各类啤酒新产品,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做大做强啤酒产业。支持诗仙太白、笛女、露华浓、古佛洞、涪江等浓香型白酒品牌和几江、石松等小曲清香型白酒品牌在发展中壮大,在竞争中联合,形成浓香型白酒集团和小曲香型白酒集团,改进包装,加强管理,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重塑重庆白酒业;同时,依托柑橘、黄桃等大宗水果资源,发展优质果酒。

2.软饮料

稳步发展碳酸饮料,充分利用丰富的果蔬资源,发展柑橘汁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功能饮料、瓶装饮用水等建立优质、绿色茶叶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名优茶、袋泡茶、茶饮料及茶叶深加工产品。

3.烟草加工

积极争取扩大“两烟”规模,进一步提高“两烟”品质,加快资产重组步伐,形成1户卷烟工业企业和2户烟叶复烤企业。重点增加一、二类名优烟比重,积极开发混合型卷烟,降低卷烟焦油含量,提高产品竞争力。以天子、龙凤呈祥、重庆等品牌为重点,争创1-2个全国卷烟知名品牌。建设万州打叶复烤厂,根据发展需要,建设彭水金益公司第二期打叶复烤项目,以逐步形成国家级优质烤烟基地。

(三)改造提升粮油加工、酿造调味品;焙烤及糖制品三大行业

1.粮油加工

建立具有品种开发、基地建设、综合深加工、营销,配送系统一体化的现代米业集团。以人和牌、香桂牌等品牌为重点,推广大米配米、调质技术,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开发黑米、紫米、红米等名贵特异米制品。合理利用米糠资源,积极开发米蛋白、米糠营养油、米糠多糖、膳食纤维以及γ—谷维醇等功能食品。建立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甜玉米、优质蛋白玉米、糯玉米等特种玉米生产基地。以玉米食品为主,开发生产玉米罐头食品、谷物早餐食品、休闲玉米食品等。积极发展变性淀粉、淀粉糖、L-乳酸、玉米色拉油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苦荞麦、高粱、杂豆等杂粮深加工产品。围绕葛根和魔芋产业化,大力开发植物新食品资源,发展葛根黄酮、魔芋多糖等功能性食品及配料。

依托农业产业化百万亩黄籽油菜工程项目,开发生产高品质精炼菜籽油,发展多品种营养油、调和油、色拉油、专用油(火锅专用油等)。开发花椒油、茶籽油、核桃油等系列新产品。加强综合利用,利用油脂精炼副产物生产卵磷脂、甘油、脂肪酸、各种油料蛋白等高附加值产品。

2.酿造调味品

充分发挥“渝派川菜”调味品的风味特色和文化底蕴,重点发展火锅底料、川菜调料、保健汤料、豆豉、豆腐乳、豆瓣酱、麸醋、酱油、醪糟等名优特产品,开发复合调味料、新型调味料、天然调味料、保健调味料。

3.焙烤及糖制品

以面向百姓一日三餐的主食领域为重点,开发风味多样、营养方便型主食发展冷冻面团,推广面团生产与烘焙分离的新型生产模式积极开发保健糕点、旅游糕点、礼品糕点;大力开发天然水果糖、浓缩果蔬汁糖果、保健糖果及爽口、护齿、除臭等功能性糖果。

(四)开发培育保健食品、生物食品、工程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配料四大行业

1.保健食品

重点发展功能因子明确、功效显著的第三代保健食品,积极开发学童保健奶,加快发展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高蛋白、调节免疫、延缓衰老的老年保健食品及特殊人群保健食品。

2.生物食品

重点发展酶制剂、酵母,积极开发氨基酸、甘油、L-乳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微生物多糖等新产品。

3.工程食品

重点发展营养强化大众主食、婴幼儿及学生营养配餐、营养强化和互补组合食品、功能组合食品、仿生食品、军需食品。

4.食品添加剂及配料

依托丰富的植物资源,加强天然食品香精香料、食用天然色素、天然防腐保鲜剂、抗氧化剂、功能性食品配料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新型甜味剂、增稠、乳化等食品品质改良剂和营养强化剂。

三、加快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加快发展食品工业必须以《全国食品工业“十五”发展规划》和《2001-2010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为指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协调配合,真抓实干。同时,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建立健全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一)食品工业的发展涉及一、二、三产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大力加强对食品工业的管理、监督、指导和协调;切实搞好软硬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对外开放环境和公平竞争环境着力解决原料基地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秩序等发展中瓶颈制约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积极推动建立食品行业生产、技术、市场销售及产业政策信息网络,支持和鼓励大型企业集团建立健全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新产品开发和储备,把技术引进和字、自主创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科工贸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开发工程,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发挥创造潜力和创新能力的机制,培养一大批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发挥食品工业协会的服务、协调、自律、监督等方面的职能,促进食品行业及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扩大对外开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实施企业的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食品企业集团。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研究和利用WTO的协议和规则,做好食品工业的应对工作,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力开展ISO系列认证、HACCP认证工作,强化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食品从原料到加工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大对名牌企业、著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宣传、保护和扶持力度。实施名牌战略,创立名牌和引进名牌相结合,培育一批出口名牌产品和国内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通过引进、嫁接、资产重组等手段,加强与国际国内优势企业的联合,积极向技术含量高、市场覆盖率高、效益高和消耗低、污染低的外向型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每年筛选确定一批食品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和人才。积极支持有条件的

企业上市,促进其加快发展。

(四)开展创建食品工业强县活动,制订关于开展创建食品工业强县活动的实施办法。扶持培育或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滚动实施的方式,大力推进十大食品工业重点项目,力争使其成为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食品工业升级换代,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示范工程。

(五)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工作职责。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从发展规划、项目策划、资金扶持、行业管理及为企业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等方面,按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切实推进食品工业加快发展。

市计委要统筹协调推进食品工业发展,牵头制订“十五”吸2010年发展规划,策划并牵头推进重大项目,争取“十五”期间有2-3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支持。市级重点食品项目纳入重点建设项目进行资金平衡。

市经委要做好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各项工作,培育和创建食品工业强县,制订实施办法。做好重点企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宣传扶持工作。争取“十五”期间有4-6个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支持。

市科委要大力推进食品工业技术创新工作,建立技术市场和网络服务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从2003年起,5年内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200万元以上支持新产品研发,并通过市科技发展计划、高技术产业化计划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市财政局要安排好在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和产业化项目的各类财政性资金,为国家有关部门在我市安排的各种食品专项配套。市级重点食品项目经筛选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

市商委要加强对本系统食品企业发展指导,配合市经委培育和创建食品工业强县,做好重点企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宣传扶持工作。从2003年开始,5年内从商业结构调整资金中每年安排不低于10%的资金扶持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

市农办要加强原料基地建设指导协调,促进农业一食品产业链形成。从2003年起,5年内从农业发展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食品工业发展。

市农业局要协助市农办做好原料基地建设,制订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和实施意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扶持。

市轻工行管办要做好行业管理工作,制订行业发展规划,为企业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市外经贸委、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有关部门要做好食品工业发展相关服务工作。

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要从本地区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制订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策划推进食品工业项目,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促进食品工业发展。

经国家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认定的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涉及有关财税、贷款以及土地等方面政策扶持时,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实行优惠政策。

二00三年一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