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渝中 量体裁衣服务就业创业

重庆U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

“奇丑的猴子咖啡”

百万米书法长城大型公益活动

丛星教育项目

重庆渝中创业孵化基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渝中区突出“民生为本”,通过创新机制、搭建平台、落实政策等举措,量体裁衣提升就业创业服务。全区就业创业形势持续向好,实现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A三大机制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通过网站、QQ群,辖区单位的用工需求可以第一时间进行发布;社区居民也可随时刷新,寻找“对路”的工作岗位——

在渝中区朝天门街道罗汉寺社区,通过特设的企业联系社区帮扶就业机制,用工单位和求职人员之间架起了一座无缝对接的桥梁。再加上细化职业指导与培训、推行个性化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等组合拳,就业在罗汉寺社区不再是难事,该社区也因此成为渝中区首个被命名的“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

罗汉寺社区的充分就业,得益于渝中区不断加强社区就业工作,扎实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的探索实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切实办好民生实事,我区立足以人为本,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技能,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网络平台作用,确保了社区居民实现充分就业。”渝中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罗汉寺社区试点推行的企业联系社区帮扶就业机制,正是渝中区为保证社区充分就业的创新举措之一。

要解决就业问题,企业是关键。2013年,渝中区在罗汉寺社区着手试点企业联系社区帮扶就业机制。

通过该项机制,整合辖区企业资源,成立了社区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理事会,理事会成员由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辖区主要企业等构成。

其间,渝中区强化社区理事会的社区帮扶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与社区理事会成员单位的沟通交流,由辖区企业提供适合高校毕业生或就业困难人员的工作岗位,采取双向选择的方法帮扶援助对象就业。

如今,企业联系社区帮扶就业机制已成为企业招聘和失业人员求职间不可缺少的桥梁,进一步推动了就业援助工作。目前,这一机制已在渝中区全区推广。

预约服务制,是渝中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的另一项创新机制。

为更加切实地向辖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让就业创业工作走向精细化,早在2010年,渝中区就在朝天门街道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所率先试点预约服务制,并对外公布了电话预约、窗口预约、社区就近预约等多种预约方式。这也意味着,居民只要事先预约,便可在午休和节假日时间办理就业创业相关业务。这一机制,目前同样在渝中区全区各部门得到大力推广。

因就业创业服务创新而推广的,还有“一站式办公一门式服务”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为强化服务职能,2015年,渝中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在大溪沟街道试点“一站式办公一门式服务”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将业务窗口调整为综合窗口,服务也从单项服务转变为全科服务,建立起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一门式服务模式。群众不用再多个窗口往返跑,只需一个窗口就能办理所有事项,这极大地改变了过往窗口冷热不均、扎堆排长龙的现象,切实为群众提供了“便利、贴心、高效、公平”的就业创业服务。

“三大机制的保障,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区的就业创业服务水平,实现了促就业、保民生。”渝中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相关负责人称。

B搭建平台助推就业创业成果转化

2017年10月,重庆市首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综合服务类赛事在渝中区举行。全市共有100个极具创新和发展潜力、让人耳目一新的社会服务项目进入复赛,其中,来自渝中区的项目就达10个。

作为渝中代表,“奇丑的猴子”咖啡最终突出重围,斩获二等奖。除了成绩亮眼,这一项目也因其张扬的个性,成为赛事的一大亮点。

作为重庆本地咖啡品牌,“奇丑的猴子”一出道便走红。当奇丑的猴子遇上咖啡,他们打破了传统,将咖啡店打造成将文创艺术商业相结合的全新模式,咖啡不再是咖啡,而是具有当代艺术气质的原创咖啡品牌。

如今在重庆,“奇丑的猴子”咖啡已开设了4家门店,目前已拥有会员粉丝约6万人。其经营着包括线下实体咖啡厅,原创生活潮牌”UGLYMONKEY“,中央厨房面包店“猴子大师面包”也通过线下实体店快速进入市场落地。

大赛评委称,“奇丑的猴子”咖啡已完全具备成熟的品牌输出能力。

“‘活’了4年,只是代表我们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参加比赛,则能让我们在学习、展示中,进行再次的自我梳理,为未来发展,坚定信心。”该项目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通过“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奇丑的猴子”咖啡也确实“长了脸”,并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按照计划,就在年内,“奇丑的猴子”咖啡还将在其它城市落地3家门店,这也意味着,又一本土品牌即将走出重庆。

利用创业创新大赛,助推成果转化,是渝中区推动就业创业的一个重要抓手。就在首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中,渝中区参赛团队在行业赛中就获得了不俗成绩。其中,综合服务类获二等奖一名、三等奖一名、优胜奖一名,科技类获三等奖一名、优胜奖一名,文创类获优胜奖一名。

除了组织参赛,渝中区创新培训方式,将创业培训延伸至创业孵化基地,推动资源转换为创新创业成果的案例,更是不胜枚举。

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渝中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内,吴席昌的丛星教育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已经小有名气。

这家致力于为中小学生教授系统、科学的高效学习方法的教育机构,以超前的理念,在3年时间里,积攒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2012年,吴席昌从重庆第二师范学校毕业,而后进入培训学校工作。教学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比突击式培训,更具成长性和持久性。

“能不能开办一家教育机构,专门从事学习方法的探索和教学?”有了这个念头,吴席昌参加了在渝中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举办的创业培训,并最终落户基地。

“除了教学场地的硬件优势,以及各种扶持政策,最重要的是基地可以成为我们创业的‘智囊团’。”吴席昌介绍。比如基地为其配备了导师进行创业指导,还组织教育专家对其教学方式进行诊断,此外,还有创业青年俱乐部等平台,供大家不定期交流学习……良好的“生存环境”,让吴席昌的梦想,逐渐照进了现实。

C打造基地培育就业创业成长沃土

吴席昌的梦想落地,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重庆渝中创业孵化基地的帮扶与支持。而作为重庆首家面向创业者和微型企业开展创业孵化服务的专业化机构,重庆渝中创业孵化基地的成长,则离不开渝中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

2009年,为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服务面,渝中区与重庆腾业创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牵手,依托彼时重庆职业学院在渝中区开设的一个培训机构,挂牌成立了渝中区创业就业基地。次年,基地更名为重庆渝中创业孵化基地。

政府引导、企业投入、市场化运作——换来的结果是基地服务做了起来,市场要素集中起来,“政府用最少的投入,做出了最好的效果”基地负责人刘翔说。

与现代服务业、电子商务、文创等渝中区的特色产业相结合,基地精准服务、精确扶持,累计孵化小微企业772家,创业带动就业5000余人。

因为创业带动就业的显著成效,渝中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早在2012年就获评“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当时的西部唯一。

26岁的周杨文逸是基地里的大学生创业代表。他创办的润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要针对高校书法培训。“基地除了给予政策扶持,还积极推荐我参加比赛、交流学习,我的理想,是有一天可以去国外教外国人学习中国书法。”周杨文逸表示。

和渝中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样,位于渝中区中山四路的U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同样是一片创业的热土。这里先后签约入驻重庆陨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手屿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普林斯曼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等新兴产业企业32家,目前已实现入驻率100%,带动就业500余人,成为集科技研发、个性创意、文创艺术等业态于一体的“互联网+”文创空间。

以重庆陨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入驻文创互联网楼宇产业园后,渝中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渝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职能部门多次到公司实地调研,了解创业状况及遇到的困难。在园区的协助下,陨石科技被认定为“渝中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享受高校毕业见习补贴,减轻了企业用工成本。同时在市、区政府的扶持下,享受到了重点楼宇产业园房租补贴、国税地税部门等税收减免优惠。

D政策扶持提高就业创业保障力度

除了打造好创业孵化基地的载体,渝中区在就业创业的政策扶持上,同样不遗余力。

创业担保贷款是双创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民生实事任务之一。据介绍,为更好扶持创新创业,增进民生福祉,渝中区自内而外进行调整,加大区级资金投入,增强优惠力度,积极释放政策红利。先后在2017年5月和7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政策调整,取消个人贷款5年内商业贷款记录的限制,将个人贷款上限提升至30万元并给予全额贴息;将企业贷款调整为人均30万元、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并对基础利率进行全额贴息。2017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98万元,带动就业480余人。

此外,该区还积极争取资金,进一步明确资金使用重点,畅通支出渠道,完善使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了就业补助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在促进就业、推动发展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作用。

据统计,2017年全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3724万元,惠及群众5624人;发放职业培训补贴446万元,惠及群众5171人;发放低保就业补贴253万元,惠及群众630人;发放稳岗补贴1.08亿元,惠及企业1317家,稳定就业岗位30.50万个;发放职业技能提升补贴73.97万元,促进了403名职工提升技能。

吴黎王萃王彩艳

图片由渝中区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