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距离长寿区葛兰镇政府不远之处,一水儿的食品加工企业一字排开,随意走进其中一家,厂房里正开足了马力生产粽子,以备即将到来的端午佳节。
在长寿,这些企业或许不如重钢、川维有名,但同样是长寿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们为主体的长寿工业园区,凭借着中小企业聚集的优势,成为该区工业的“平衡器”、富民增收的“推进器”、城乡统筹的“发动机”以及创新驱动的“探路器”。
1长寿工业的“平衡器”
10年前,随着重钢迁入成为定局,在为长寿带来无数就业机会和庞大工业体量的同时,也让该区工业偏“重”的形势明朗起来。主政者开始思考:长寿工业,仅仅是需要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彼时,重庆直辖10年有余,高速发展势头迅猛,交通建设日新月异,区域合作万象更新。而沿着渝宜高速走向而形成的长垫梁板块,自古以来便有着紧密合作,是否也借着沿海产业转移、主城“退二进三”的这股东风再“火”上一把呢?
思忖再三,长寿决定在长垫路沿线的五镇一街布局工业园区,并将之形象地命名为街镇工业走廊,涵盖新市、葛兰、石堰、云台、海棠、双龙等街镇,以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工业为主,打造家居产业集群、健康科技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中又以木业及食品加工为主。
有此产业选择,一是因为二者的进入门槛均不高,二是因为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大量解决五镇一街的就业,三是因为二者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几乎“永不过时”。
“这既是长寿大工业的有机组成,也是重庆工业体系的有益补充。”长寿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孙廷胜表示。
7年过去了,在重钢和化工等因为供求关系而走势不如预期时,这些不太知名的中小企业为长寿撑起了工业的另一片天。2016年,园区的319家企业实现工业产值625亿元,并形成了规模达500万套木制套装门、30万套橱柜、30万套办公家具的家居产业集群,以休闲食品集群、以食药品包装为主导的健康科技产业集群和以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继荣膺中国家居(木业)产业基地、中国十大木业产业加工园、重庆市健康科技产业基地称号。
园区本身也迎来了新生。2016年5月,重庆市晏家工业园区和重庆长寿街镇工业走廊整合组建为重庆长寿工业园区,成为经市政府批准的市级特色工业园区,并被定位为长寿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平台。
2富民增收的“推进器”
事实上,工业园区从设立之初就孜孜不倦地履行着上述定位任务。
五镇一街总人口约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就有30多万人,占了长寿的一半以上。换言之,提高了这里的村民收入,全区的农民收入也会水涨船高。就这样,工业园区扛起了“富民”的重任。
今年68岁的黄七家住葛兰镇黄家坝村一组。2007年,因产业结构调整,黄家坝全村土地整体流转。
对一直务农的黄七而言,失地意味着失业。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家五口仅靠地租糊口。儿子黄建平、女儿黄建琴、女婿王志强曾断断续续在当地打过零工,但由于工作不稳定,儿女们最终选择外出谋生。
黄七两口子从此成了“空巢老人”。那几年,由于路费贵、买票难等因素,就连春节,黄七一家都很难团聚。
转机发生于2010年。“那时,邻近的新市镇(后改为新市街道)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黄七回忆,“也就一年多时间,以前的荒坡、荒地变成了办公楼和工厂,坑坑洼洼的乡道变成沥青路——何石井村路口还立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家居(木业)基地。”
大批门业企业的到来,送来了许多岗位。2011年4月和7月,几家木门企业联合招工,一次性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买五险”、“免费培训”、“包食宿”等。
儿子黄建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当地一家门业公司做工。让他没想到的是,23天便领到2700元工资。两个月后,姐姐黄建琴被弟弟“劝”了回来。黄建琴参加了25天的带薪培训,成了一名初级技工,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不久后,女婿王志强也回到老家,干起了下料工,月收入超过3000元。
黄七和妻子左汝碧也没闲着,两口子去厂里干起了清洁工。“老婆每月800元,我每月1000元,稍微有点低,但我们老了,‘混混时间’也不错。”黄七说。
工业园区的迅猛发展,还吸引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口。在重庆凯年食品有限公司,铜梁人郑文芳已在这里呆了5年有余,并逐渐成长为公司的“明星员工”。“在这里挺好的,每天可以包2000多个粽子,有接近200元工资,一个月下来有四五千元,还管吃管住,省心!”她说。她的丈夫也在这家公司打工,每个月有5000多元,两口子的月工资合计约1万元,超过了不少城里人的工资。
工业园区里,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据不完全统计,仅工业园区的新市组团入驻企业便累计招聘了约800对夫妻。
孙廷胜表示,单从经济效益分析,集合工业园区全部的力量,或许还不如长寿经开区的一个大企业,但从综合社会效益分析,工业园区一定会成为长寿富民增收的一面旗帜。
就以富民增收来说,长寿工业园区入驻的企业已吸纳2.5万人,其中40后、50后人员占比达52%,区内用工占比达82%,间接带动就业3.2万余人。区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09年的1.1万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3.6万元,7年增长227.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从由6019元增加到2.6万元,7年增长333.3%。
3城乡统筹的“发动机”
到工厂上班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吃穿、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一系列需求,从而刺激了消费,也让城乡进一步融合,推动了城乡统筹。
一大早,各种运送蔬菜的货车就在场镇上穿梭,好不热闹。
“以前季节性蔬菜大规模上市时,不仅要跑学校,还要跑菜市场,采摘的蔬菜必须当日卖完,否则只能忍痛丢掉。现在企业越来越多,订单式销售也逐渐普遍。”新市街道种植大户张章欣慰地说,随着投产企业越来越多,他的蔬菜销售也越来越好。
张章在新合村流转土地70余亩,发展时令蔬菜种植。但过去苦于市场不稳定,销售时好时坏,而在2012年新市组团首批入驻企业投产以来,就没再发生过蔬菜烂在地里的情况。
餐馆的生意也是好到爆棚,尤其是到了中餐和晚餐时。在新市场镇的余鳞炒菜馆,近100平方米的门店被工人们挤得水泄不通,老板余鳞忙得不亦乐乎,豆大的汗珠从头上滑落,根本来不及擦掉。“过去哪来这么多人,这还不是托了园区建设的福。”余鳞说,新市园区兴建前,场镇的餐饮店大多关关停停,生意十分冷清。园区兴起后,入驻企业带来了许多建设项目,吸引了大量建筑工人,包括他在内,二三十家快餐店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大都生意兴隆,门庭若市。
而场镇的商贸也比过去活跃了不少。政府周边的门店,各种快递公司的热线电话都张贴了出来。代理中通快递业务的门店老板车家元介绍到,代送业务按件计酬,每个1元,代收业务按比例提成,约为总额的30%,每天大约送件20多个、收件3-5个。新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快递下乡揽客,这是街镇工业发展后兴起的新现象,随着投入生产的企业越来越多,快递的需求将呈井喷之势。
如上所述,工业园区的设立和逐渐成熟,推动了五镇一街的城乡统筹。数据最有说服力:五镇一街的城镇人口由6.7万人增加到9.1万人,7年增长35.7%;城镇化率则由23.1%增加到32.2%,7年增长9.1%。
4创新驱动的“探路器”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让长寿开始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而工业园区则成为该区创新驱动的主阵地。
“产业升级,这是经济规律和趋势。如何让园区企业提高科技含量,更加适应当前的自动化、智能化趋势,以及如何引入更多的科技企业,这是我们升级的方向。”孙廷胜表示。
谋定而后动。思路笃定后,立即付诸行动。
例如,去年区里出台《重庆市长寿区科技创新促进办法(暂行)》、《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纲领性文件,并率先在全市兄弟区县中设立了2.5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主阵地”的工业园区受益良多。
又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重庆长寿·中科未来城”项目。该项目主要由4个基地和1个中心构成,即环保与健康科技产业基地、智能制造与新能源产业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长江生态环境科创基地和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将开展产学研用创新活动,加大传统企业全产业链升级改造,着力推进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研发,推动智能生产尝试,促进企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和线上线下共荣共生,对支撑和引领长寿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助推街镇工业全面发力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政策和措施到位,园区企业“船小好掉头”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重庆恒固席勒装饰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中高档门窗的传统型企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该公司审时度势,迅速推出了带新风系统的智能门窗,很受市场欢迎。“行政层级少,投入不算大,所以我们的创新很快收到了成效。”该公司负责人说。
一些和门业、家居、食品加工等相关的产业链新企业闻风而动,入驻园区。譬如,友为技术有限公司是深圳一家科技企业在长寿投资成立的新公司,以生产智能门禁和充电桩为主,与家居行业息息相关。今年该企业投产后,产值可望达到5.5亿元。
此外,家由莱开展家具全流程信息共享系统开发,实现智能优化生产,推动家居制造进入“互联网+”时代;洋迪机电成功研发工业机器人,实现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美道食品研发鱼类副产品鱼骨钙面和桑叶面……无一不是企业追求科技创新的成果。
“今年,我们将启动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工作,成功申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市级科技型企业5家以上,培育企业研发中心2个,引进公共检索平台1个,让园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之路走得更坚实、更有力。”孙廷胜表示。
傅智治图片由长寿区工业园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