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渝中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之路

渝中半岛夜景。齐岚森 摄

今年前8个月交易50万单,同比增长700%,成交额2.4亿元,比行业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总和还多1.2亿元——在渝中区大溪沟一栋名为“远见中心”的写字楼里,隐藏着一家业绩增速惊人的企业。

这家名为“渝欧”的跨境电商企业,两年前在重庆业内还只排名第三。“我们的快速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渝中区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模式。”渝欧公司董事长蒋义括坦言。

“服务业的集群化,和工业园区的做法相似,就是让服务业企业在一栋写字楼里或者一个产业带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发展水平,从而产生‘1+1﹥2’的聚合效应。”渝中区区委书记陶长海说,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关键在于找准自身定位,既有所必为又有所不为。作为全域都市功能核心区,渝中区不仅要做大服务业总量,提升其在地区经济中的占比,更要优化结构,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总盘子”中的比重。通过集群化聚合生产要素,促进服务业快速做大做强是必然选择。

挑战

服务业大区也面临竞争分流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产业业态的空间布局调整,渝中区早已没有农业,也几乎没有工业,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高达96%以上。

不过,和不少发达城市的老城区一样,近年来,渝中“不冒烟、也找钱”的服务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少区县都把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重点培育,用各种方法争夺服务业项目和资源。其中,最主要的竞争“法宝”之一,就是土地。

“经常会有客商拿办公场地的面积来比对投资环境,我们感到很无奈。”渝中区大石化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金犁说,一些幅员面积较大的区县,动辄可以新建数个服务业产业园区,甚至给新入驻服务业企业免费提供办公场地。而这在弹丸之地的渝中区,是根本做不到的。

激烈的区县竞争,给渝中服务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诞生于渝中区的猪八戒网,在成长壮大后外迁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以服务业中的代表性业态——金融业为例,2010年,渝中区金融业在其GDP中的占比高达33%,此后出现波动下滑,2015年的占比跌至了29%。

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来看,虽然渝中服务业中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等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占比超过70%,但和发达城市的中心城区比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根据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都市功能核心区需要大幅下调工业总产值,大幅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发展思路上的创新。”陶长海说,通过把握产业经济规律和对既有服务业种类、分布状况等情况的调查,渝中区确立了引领服务业发展的新路径——重点培育现代金融业、专业服务业、高端商贸业、文化旅游业、互联网服务业和大健康及医疗服务业等六大重点产业;走集群化发展之路,着力培育和发展八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此来盘整服务业存量,扩大增量。

探索

以“六大产业+八大集聚区”扩量提质

工业和农业的集群化发展,通常的路径是先根据主题建园区,再按照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要求招商,最后吸纳生产服务型企业入驻,但服务业的产业集群如何建,各地还在探索之中。

渝中区结合自身实际,首先挑选了八大重点区域,依照原有的产业基础,集聚一个或多个服务业的产业门类。如渝欧公司所在的大溪沟片区是电商和创意产业集聚区,解放碑商圈是金融、高端商贸产业集聚区。

其次,做实八大集聚区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集合管委会、街道和产业部门的经济管理职能和工作力量,形成相对集中、更加有效的工作合力。

第三,对辖区内的老旧或闲置商务楼宇进行修缮或改建,引进专业的运营管理公司进行招商和管理,并对优质服务业项目予以财政补助。

第四,建成了云计算企业服务平台,仅新购买的苹果电脑就价值600余万元,企业可以在这个专业技术平台上免费试用软件,银行可以凭借该平台提供的数据决定是否给企业贷款。

更重要的是,该区还结合各服务业集聚板块实际,在针对性招商引资上狠下功夫。

例如,在地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板块的大坪,围绕IP产业园的创建,管委会干部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产业园招徕了国内数家出版社和影视集团。该产业园和东京电影节组办方签订战略协定,重庆的创业者可以直接购买该电影节上展播电影的版权,开发下游文化产品。凭借上述优势,该产业园有条件打造出国内一流的版权交流平台,并以此来汇聚一批国内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

在地处国际商务集聚区的化龙桥,全球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德勤入驻位于瑞安商务区的IPO上市服务产业园。加上此前入驻的多家律师事务所、投资银行、保荐机构,只需要再引入几家券商,这里就将形成完备的上市服务产业链……

2020年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再增10个百分点

“集群化几乎是所有产业经济门类的发展趋势,它能有效地形成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放大效应。”渝中区电商和创意产业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罗毅认为,集群化能使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各种经济业态像滚雪球一样,快速实现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在迁入渝中区之前,渝欧公司外援服务商遍布全城,开个碰头会都需要提前几天预约。但迁入渝中电商和创意产业园后,由于周边早已聚拢一批全市知名的互联网服务企业,在同一栋写字楼里,它们找到了自己的技术服务商和物流服务商,在近在咫尺的另一栋楼里,又找到了营销服务商。“打堆做生意,不仅沟通成本低,更重要的是相互有比对,我们选择服务商的范围更广,行业的资讯更丰富,大家的效率也更高。”蒋义括说。

小什字某商务商贸综合楼物管负责人许新明,则从写字楼里企业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感受到了集群化给渝中区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效果。

由于地处黄金地段,许新明管理的这栋楼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意爆棚。但随着主城其他几大商圈的兴起,从2013年起,这里不少公司开始外迁。区政府聘请专业公司对楼宇进行整体租赁、装修,并以商贸企业总部为主题对外招商后,一批知名服装品牌的重庆代理公司入驻,目前该商务楼的平均租金水平已超过了从前。

渝中区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区服务业市场主体数为7.6万家,同比增长15%,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98.7%。

陶长海说,到2020年,渝中区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占比将达到60%以上,比现有水平再提升10个百分点,从而让渝中区服务业的整体能级再上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