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膜”带动近10亿元环保产业链聚集。图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膜技术与应用工程中心技术人员正在生产制作超滤膜。
通讯员李辉摄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重庆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促进重庆环保产业更好发展呢?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走访了重庆市环保产业协会和部分环保企业,了解重庆环保产业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在2016年,我市环保产业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600万元,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重庆市环保产业协会会长张勇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但他同时认为,重庆环保产业还存在产业集中度较为落后、科研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
张勇说,要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推动重庆环保产业进一步发展,到2020年全市环保产业达到1300亿元的规模,重庆环保产业就必须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着力培育七大环保产业集群。
加大创新投入
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环保企业发展的命脉。张勇认为,重庆环保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在全市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排位靠后,一些大型环保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比例低,中小创新型环保企业基础不够雄厚,研发创新资金不足,导致全市环保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这就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制定并落实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创新人才,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动力。
重庆九橡化大橡胶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从事废旧轮胎、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再生的环保企业。其董事长崇渝颖表示,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与北京化工大学先进弹性体材料研究中心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废旧轮胎再生利用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技术、产品及装备三大领域持续进行研发投入,力争引领废旧轮胎及废弃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再生利用产业前沿科技。
重庆财信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启国认为,人才是企业创新的关键。该公司将围绕环保产业,引进和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加快建立企业高端人才储备库,完善人才相关政策,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企业发展动力。
夯实发展基础
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张勇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加大研发创新投入的同时,重庆环保产业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及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加强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大力推进我市环保产业外向型发展。
相关部门将鼓励并扶持环保综合服务领域、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环保技术装备领域等三大优势领域的重庆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全国市场竞争。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以及收、并购,鼓励对外环境服务输出;鼓励环境服务企业到境外为我国投资项目和技术援助项目提供配套的环境技术及治理服务。
在此基础上,重庆将继续推动如重庆水务资产等市级环保产业平台型企业加快混合制改革,在适宜股权多元化的市属国有环保企业集团层面,按照既可引入中央企业、外地国企,也可引入民营资本、外资的原则进行混改。对二级以下企业积极引入非国有资本进行企业混合制改革,推动重庆市环保产业国企借助民营资本和机制,真正做强、做优、做大。
培育七大产业集群
建成重要环保产业基地
据介绍,重庆将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超过50亿元的骨干企业,一批技术装备(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完整的七大环保产业集群,环保服务业全面发展,建成国家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
一是污水和污泥处理设备产业集群。构建生活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工业废水治理产业链。发展高效低耗智能化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带动鼓风机、搅拌机、曝气机、水泵、滗水器、污水处理自控设备等装备生产。
二是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品)产业集群。构建烟气治理、尾气治理、废气恶臭治理产业链。发展燃煤电厂和大中型工业装置脱硫、脱硝、脱汞、除尘高效深度治理成套装置,扩大脱硝催化剂产能。
三是固体废弃物收运处理设备产业集群。构建生活垃圾收运设备、生活垃圾处理成套装备、危险废物处置设备产业链。加快研发垃圾智能分选及综合利用装备,推动垃圾收运、中转和压缩成套设备规模化生产,带动相关零部件加工装配。
四是环境仪器仪表及环境修复产业集群。环境仪器仪表产业重点发展大气环境、水环境及有机物、重金属污染物等高灵敏度连续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快速准确便携或车载式应急环境监测设备,大型实验室环境分析仪器仪表;加快光谱、质谱、色谱、离子迁移谱、电化学分析技术设备等环境监测传感网络系统、污染治理系统,以及运营维护服务与远程诊断管理系统等技术设备研发制造和工程应用。
五是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废旧轮胎及废橡胶综合利用产业要依托大型轮胎生产企业和专业化公司,发展高附加值再生橡胶和轮胎翻修产业,同步发展轨道交通轮胎翻修、废橡胶热裂解制油和废橡胶再利用产业。废旧塑料综合利用产业要规模化发展,延伸汽车、家电、电子电气等配套改性塑料产业。推进废旧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提纯还原稀有贵重金属;研发和引进废冰箱整体拆解与多组分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废印制电路板粉碎分离回收等设备。
六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研发和引进煤矸石生产超细纤维等高值化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及成套装备、大宗固体废弃物破碎和筛分装备、工业固体废弃物衍生燃料技术及制造设备。加快建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设施,支持餐厨垃圾厌氧发酵制备沼气发电,精制天然气、生物柴油、化工制品和高效有机肥等,推进餐厨垃圾密闭化、专业化收运、分离、除渣制浆、低能耗高效灭菌和废油高效回收利用装备制造。
七是再制造产业集群。规范废旧工程机械、机床、模具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市场,开展汽车零部件和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机床、模具等再制造试点。研发和引进旧件无损检测与寿命评估、无损拆解、高效环保清洗及预处理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制造。
企业行动
清禧环保:将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重庆清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苟佳说,作为一家以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为主要业务的小微民企,此次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与本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让员工对于行业前景以及企业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心。
清禧环保于2013年成立于重庆,2014年在重庆率先开展工业水污染治理第三方试点,为包括大渡口工业园区在内的多个园区以及工业企业做工业废水治理工作,业务覆盖河北、四川等多个省市。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去年,该公司还凭借先进的理念与技术,签下了第一单海外业务——巴林穆哈拉格岛省苏尔曼工业城工业废水项目,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巴林王国示范性环保项目。
该公司技术部经理杨志丹说,与一般的污水处理不同,工业废水处理难度更大,对于技术、管理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公司一直致力于整合、改良成熟技术以及新技术的研发。“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根据这一精神,我们技术部门将继续加强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与相关单位合作、授权等多种方式,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杨志丹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公司将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升级自有研发中心,并于2020年申报国家级实验室。此外,公司还将集成推广高效率、低成本的工业污染治理技术,力争每年成功申报10个以上国家专利或技术成果,推动工业废水治理技术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这也是我们公司今后的发展目标。”苟佳说,若公司在巴林的项目进展顺利,便可打开中东地区市场。公司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中东地区水处理市场占有率达到30%-40%,并布局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区市场,逐步扩大全球水处理市场占有率。此外,公司还将利用自身管理、技术优势,与央企、金融机构携手合作,在国内开展工业水污染治理产业整合,集中力量发挥技术优势,保证新技术的应用。
日泉农牧:将打造循环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这让我们感到责任重大。”重庆日泉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钢说,十九大报告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他感受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位于荣昌区的重庆日泉农牧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父母代”猪场,存栏母猪6000头,年出栏优质仔猪15万头,是市级农业化龙头企业,被评为“中国美丽猪场”、全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种养结合示范基地”。目前,公司正打造5000亩种养循环示范园区,推广“猪—沼—竹”种养循环模式,实现生猪养殖规模化、效益化、标准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我们要在环保上下足功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环保和产业发展双赢。”刘钢认为,要实现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关键。他说,公司将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荣昌畜牧产业绿色发展思路,利用高床养猪工艺,变猪粪水为宝,实现种植基地“零化肥”,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重点打造高技术、高标准、高起点和全产业、全循环、全生态的高值农业,减少面源污染与废物排放,并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刘钢介绍,下一步,公司将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重点建设农旅项目,引入吊笼式酒店,在荣昌打造集动物养殖、名优种植、餐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循环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园。此外,还将发挥更广泛的辐射带动作用,立足荣昌,走出重庆,带动贵州独山、湄潭、赤水、贞丰等地依托生猪产业发展农旅项目,整体形成年出栏500万头肉猪的产业规模。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陈维灯、栗园园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