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全国31个省市区GDP增速“排行榜”中,重庆以11%的经济增速排名第一。值得各地高度注意的是,重庆的经济强势固然与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进行转移等客观因素关系密切,但更多的是近几年重庆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尤其在高层次招商引资和高标准产业布局方面走出了一条富有创新意义的“重庆之路”,这非常值得其他地方研究、学习和借鉴。为此,招商引资内参选取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副院长、研究员丁宏的文章,他深入分析了重庆招商引资的5条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给其他地区学习重庆招商引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重庆经济发展与招商引资的主要经验
1、把开放引领作为促进重庆经济快速发展的顶层战略
重庆市曾经出台《重庆市促进开放条例》,成为国内首个从法律层面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的省(直辖市)。此后重庆市提出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战略,以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寸滩港水运、渝新欧团结村铁路水陆空三个国家级的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为核心,形成了重庆“三个三合一”的开放特征,实现了重庆市由内陆城市走向国际贸易型城市的重大转变,不断提升重庆开放型经济整体水平,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创新国际区域合作模式,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高度重视引进和利用外资,把引进外资视为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撒手锏”,坚持“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九字方针”,打造外资投资便利化的大环境,进一步改善利用外资结构,促进利用外资与海外投资“双轨联动”。、加强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在高端技术、高新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方面的合作;探索与中东欧国家开展货币互换、跨境贸易本地结算等金融合作,共建中国匈牙利两江创新创业中心,积极研究对接“丝绸之路基金”。深化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经贸合作,鼓励重庆汽车、化工、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优势企业进入俄罗斯市场,并引进俄罗斯的通用航空、材料等领域先进技术和企业。
3、把握全球产业重组机遇,谋划产业布局新跨越
一是在原有六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对接国家产业调整振兴系列规划,进行调高调优,提升产业层次,策划形成包括53条产业链、53个新兴产业目录、220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208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100户龙头企业、130户成长型小巨人企业、100个重点品牌在内的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二是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兴产业,对照德国工业4.0计划,根据符合国际、国内高新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市场短缺,世界市场需求增长较快;在重庆发展有资源;可以与现有高科技结合形成产业集群等四个原则,最终确定了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MDI化工、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等十大战略型新兴产业,并按照产业集群化的模式推进,主抓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同类产品同类企业的集群、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的集群,成为重庆新一轮发展的增长极。
4、打造西部结算高地,运用“金融+”助推产业发展
“两江新区”的获批,使重庆在金融创新上获得了更多的政策性竞争优势,重点发展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私募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八类金融机构(八大平台),打造“把市场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国际结算作为高地,由银、证、保和销售市场托底的金融中心”。2014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2.3%,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5.3%提高到8.6%,金融中心的辐射能力明显增强。财政资金连续5年滚动投入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每年在招募一批新的专项基金的同时,对现有发展良好的基金,财政资金将追加投资,对部分不能充分发挥投资导向作用的基金,实行淘汰出局,通过激励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大力推进PPP投融资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各种社会资本的市场化合作,在转变政府职能、减轻政府债务的同时,保持必要的投资力度,促进稳增长。
5、坚持模式与机制创新,高位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一把手工程”,每年都确定若干重大招商项目,明确招商方向,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历亲为。对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重大项目,重庆敢于采取特殊政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有多好的项目,就有多优惠的政策”,从而在吸引龙头项目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坚持以规划引导产业园区布局,把引进龙头企业作为园区招商的主攻目标,构建了“垂直整合一体化”的产业链招商模式。重庆市针对身处内陆、运输成本严重制约等现状,抢抓全球笔记本电脑大发展的机遇,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沿海的加工贸易发展道路,变零部件、销售、结算“三头在外”为零部件、结算“两头在内”,销售“一头在外”的招商新模式。
二、重庆招商引资模式对其他地区的启示及建议
1、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助推地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是不少地区积极应对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有效地构筑地方未来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应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及时转变利用外资绩效考核方式,制定更加科学的外资质量和贡献度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外资的质量结构,进一步完善开放型创新环境,加大“引资”、“引智”和“引技”的结合力度,鼓励外商把更高技术水平、更高附加值含量的生产设计环节和研发机构布局,推动外资与当地产业加强关联互动。不断增创开放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2、继续完善和强化总部经济政策,加强“引进来”和“走出去”联动,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的新渠道
继续完善和强化鼓励跨国公司、大企业大集团、上市公司在本地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物流、销售、结算等功能性机构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努力打造具有本地特点和区域竞争优势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借鉴当地龙头企业的经验,促进本地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加强联动,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加快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提升本地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增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鼓励外商和民营资本在本地设立股权投资企业和管理机构,探索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跨国并购等方式,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以PPP投融资模式参与基础民生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的新渠道。
3、加快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进一步优化开放型经济的新空间
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全面对接自贸区建设,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双边经贸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深化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力营造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更高战略空间。争取现有自贸区的创新制度、创新经验在本地的推广复制;整合本地现有各类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和产业园区,发挥功能叠加优势,加快提升投资和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开放型经济平台“升级版”。
4、继续加强各类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中的引领作用,编制产业招商地图,促进引资方式精细化
大力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抓好重点园区的载体建设,着力集聚和培育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显著提升其在本地经济中的贡献份额和在开放型经济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当地“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需求,深入调研本地区产业优势和产业缺失情况,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加强产业链招商,更加注重引进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中高端的产业以及产业链的补缺企业,促进引资方式精细化,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步伐。
5、深化招商引资体制改革,提升政府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推进招商引资体制改革,选择部分园区试点“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着力在招商引资的体制、机制、政策、考核上实现突破,制定市场化的绩效激励政策,积极调动招商引资积极性。建立涉及重大项目的决策机制,研究建立产业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确保土地指标、资金扶持等向重大项目聚焦。积极对接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推广“清单化审核、备案化管理、容缺式预审”,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探索建立以投资者和投资企业信息报告和公示制度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提高政府效率和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稳定透明可预期的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的综合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