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重庆武陵山区扶贫攻坚 提高素质治穷根

  重庆武陵山区为何贫困?

  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基础条件薄弱、交通不便之外,导致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贫困人口整体素质低下。

  如果不通过教育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无论怎样扶贫帮困也只是“输血”而已,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是“扶”不出来的。既然“贫教”是贫困的根源,那么兴教就是致富的希望。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渝东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教育是基础、是未来,是扶贫脱困的治本之策。

  贫困的根源是“贫教”

  截至2011年底,重庆武陵山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平均年限仅为7.3年,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和8%,掌握实用技能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

  直辖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重庆武陵山区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5%,市级重点中学由2005年的5所增加到10所。同时,职业教育取得了良好进展,黔江区设立了2所高职院校,每年培养技能型人才1.2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1.6万人。

  但是与全市相比,重庆武陵山区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依然十分低下。以石柱县为例,全县农村人口44.25万,其中半文盲约占0.5%,小学文化程度约占68%,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仅为31.2%。

  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低下,使重庆武陵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彭水县交委主任向寿龙介绍,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彭水县专业人才外流严重,引进的人才留不住,人才缺口极大。2011年,为了开工建设一条乡镇道路,县交委在全县招贤纳士。遗憾的是,全县39个乡镇(街道),居然找不到一个相关的专业性技术人才,“这直接导致这条公路至今未开工。”

  这样的例子在重庆武陵山区比比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较低,一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形成了听天由命、消极无为的人生观;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生活观;“等、靠、要”思想严重。

  同时,由于各级政府过去长期实施“送粮、送衣、送钱”的“输血”扶贫方式,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产生了靠上级政府救济度日的依赖心理,失去了改变贫困的信心,消磨了战胜贫困的意志。

  2010年,彭水县普子镇为了鼓励农民养山羊致富,镇里和各村共同为每只羊出资330元、农户自己出资100元的价格为农户购进了山羊种羊。不曾想到的是,部分农户转手就以200元的价格将种羊卖了出去。这样,农户净赚100元,而村镇不仅净亏330元,靠引导农户养山羊致富的想法也成了泡影。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重庆武陵山区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和农业技能培训不足等三个方面。

  在重庆武陵山区,不少村小学校舍破旧不堪,有的是坍塌半壁、四面漏风的旧祠堂,有的村小学压根就没有校舍,借用村民家的堂屋上课。彭水县大垭乡木蜡村就没有村小学,该村7岁小女孩张雨,每天上学要步行两个半小时,沿途尽是崎岖危险的山路。

  在拥有“一区六县”、总人口437.8万的重庆武陵山区,2010年10月挂牌成立的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是该地区第一所高等职业院校。该地区职业技术教育目前仍然存在投入不足、发展滞后、人才匮乏、实习基地短缺及改革管理创新能力不足等困难。

  同时,该地区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和8%,掌握实用技能的农村人口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6%。

  要改变贫困的面貌,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广大农民自己。因此,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变陈旧落后的观念,是农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

  基础教育是治穷根的“换血工程”

  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搞好基础教育,将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改变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消除贫困、促进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记者在重庆武陵山区采访时发现,许多贫困地区缺乏教室、桌、椅、教科书等一些必要的教学设备、工具。有些教学楼由于年久失修,岌岌可危。

  在彭水县新田乡石龙村小,一口废弃铁锅就是上课钟,黑板是一块拆下的门板,校舍更是破败不堪。这样的情形,在重庆武陵山区的高山小学里随处可见。

  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已成为搞好重庆武陵山区基础教育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市教委主任周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改造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基本的教学条件、住宿条件的改善,此后再考虑为农村薄弱学校配置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这部分资金投入,将采取分级负责制,即中央统筹投入、市教委重点扶持及地方政府保障性投入。周旭介绍,从今年开始,对于学生人数不足100人的村小,市教委都将以100人的标准进行补助,使村小的教学活动得到更好的保障。

  长期以来,公办教师不愿意到高寒、偏远地区执教,民办教师的待遇太差、执教能力有限,一直是困扰重庆武陵山区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一个有效的办法是让城市和农村的教师实现双向良性互动,让教师流动起来。

  记者从市教委了解到,为了解决高寒、偏远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市教委在今年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所有区县公招教师都要先到农村小学执教三年。此外,周旭透露,“今年市教委将为我市贫困地区定向招聘3000名教师,这些教师主要就是分配到渝东南和渝东北的农村小学。”

  让教师流动起来,不仅要让城里的老师到农村去,还要让农村的老师到城里来学习和交流。记者在秀山采访时发现,秀山一中与重庆八中结成了帮扶对象。不仅重庆八中的优秀教师经常到秀山一中讲课,秀山一中的老师也经常到重庆八中交流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秀山一中的教学质量,在今年的高考中,秀山一中重点本科上线359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另一个办法是在实现主城公办教师和农村民办教师同工同酬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要尽力解决农村生活、教学条件艰苦等现实问题,为农村教师解决后顾之忧。

  记者日前从市教委得到一个好消息,今年我市将在部分农村中心校和规模较大的村小建设教师“周转房”,建设费用全部由市教委承担,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教师,只要在该学校任教,都可以免费居住“周转房”,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贫困地区教师住房难的问题。此外,为了鼓励农村教师长期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各级政府部门应采取一些特殊优惠政策,比如发放生活补助、划拨菜地、关心农村教师的婚姻、提供进修提高的机会、解决其子女入学问题等等,让他们安心执教。

  职业教育是治穷根的“造血工程”

  职业教育是让贫困人口掌握一技之长,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就读于重庆武陵山区职校的学生,95%以上来自农村,56%以上来自贫困家庭。通过对一个贫困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为一个贫困家庭注入“造血细胞”,将带动这个家庭脱贫致富

  22岁的冉庆刚在西永微电园一家电子企业上班,现在他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每个月还能给父母寄钱,帮家里供自己的弟弟读书。

  冉庆刚的家在黔江区的一个小山村,多年来,一家人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忙,年收入还不到3000元。5年前,初中毕业的冉庆刚正好赶上黔江职教中心来村里招生,“学门技术,打工多条路”。于是,家里到处借钱,凑齐学费后,冉庆刚进入职教中心学习了3年。如今,工作刚两年的冉庆刚月收入已有4000元,“现在一个月的收入超过以前一年,家里也没那么紧巴了。”冉庆刚正计划多攒点钱,贷款买套房子,把父母从山里接出来。

  在重庆武陵山区,许多年轻人正在走上与冉庆刚类似的脱贫之路,他们通过职业教育的培训,有了一技之长,解决了就业问题,加快了家庭脱贫致富的步伐。

  不过,与我市其他地区相比,重庆武陵山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依然存在诸多难题。比如,中职教育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高职教育刚刚起步,职业教育产业基地配套不足以及高水平职业教育教师缺乏等。

  重庆武陵山区下一步该怎样发展职业教育,为脱贫致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呢?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培养既能服务于社会、又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是一条可行之路。

  地处黔江城区的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就是瞄准了渝东南地区拥有秀美的风光、适合发展旅游这一特点而创立的。该学院院长杨如安介绍,学校开设的旅游管理、导游、景区开发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专业,就是针对武陵山区旅游而专门设立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各旅行社或景点工作。“这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学习年限短,一毕业就可就业,很有吸引力。”

  此外,黔江民族职教中心也探索出一条“招生—培训—就业—跟踪服务”一体化的路子,由企业提前开出“人才预订单”,使贫困家庭的学生尚未毕业就可获得就业机会,毕业后可优先进入联办企业“对口就业”。近3年来,黔江民族职教中心学生在奥林巴斯、三星电脑、AAC瑞声科技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就业率达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人均月收入最高在4000元以上。

  接受职业教育,解决就业难题,增加经济收入,让不少贫困家庭尝到了甜头。但是,面对学费和生活费,一些贫困家庭一筹莫展,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扶持。

  目前,为了鼓励贫困家庭的学生就读职校,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在我市两翼的贫困地区,就读职校的贫困生每年能享受到2000多元的特别补助,学校每学期还有700元的生活补助。今年起,市扶贫办与黔江民族职教中心合作,每年招收20名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职教中心学习,所有费用由市扶贫办承担,这些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旅游、餐饮等行业就业。“这不仅能解决这部分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还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带领周围的人共同致富。”黔江民族职教中心校长张耀天告诉记者,这一招生计划将持续4年,为80个贫困家庭注入脱贫“造血细胞”,值得大力推广。

  市教委主任周旭认为,渝东南地区的职业教育除了要注重与当地社会经济相协调外,还应在适当的时候发展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读完中职、高职,然后是应用技术本科,继续深造还能成为该专业的研究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最终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

  技能培训是治穷根的“补血工程”

  实施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撑的多种技能培训,是提升贫困人口劳动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经营、管理能力,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益的最快途径

  黔江区金溪镇平溪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里的村民从未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一直沿袭古老的耕作方式,全村种植的苞谷、水稻、土豆的亩产量都不到正常水平的一半,村民们长期生活在温饱线上。

  在重庆武陵山区的高寒、偏远地区,像平溪村村民这样没有参加过农业技能培训、手无一技之长的贫困人口还有很多,他们迫切需要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来摆脱贫困。

  怎样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以及农户的生产、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对贫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让他们快速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呢?

  黔江区三塘盖地处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温饱都不能解决。从1992年开始,镇村两级干部开始帮扶村民种烤烟。但由于农民种植技术低下,烤烟产量极低,不少村民都失去了信心。为此,镇村干部组织了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白加黑”的长期培训。在白天,他们与烟农在地里共同劳作,现场讲解烤烟种植的技术要领;到了晚上,他们就把烟农集中起来,大家相互交流种烤烟的心得,对遇到的问题,由技术人员一一解决。随着烟农种植水平的提升,烤烟产量和质量也不断提升,如今的三塘盖早已实现全村脱贫。

  三塘盖的经验表明,贫困人口农业技能培训要以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撑,以此提高贫困人口对实用技能的掌握,然后通过实用技能的提升带动经济收入的增长。

  近年来,在酉阳等地,出现了两种很有特色的技能培训模式。第一种,“田间学校”模式。选择具有一定培训条件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技人员、科技人员联合创办田间学校,作为农村贫困人口学员的培训实习基地,学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基地学习、实践,在技术人员的带动下,学员学到真本领。第二种,“企业委托”模式。选择有条件的涉农企业作为农村贫困人口学员的“委托培训基地”,培训后直接进驻企业,让农村贫困人口学员学用结合,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这两种技能培训模式,结合了市场需求,多形式、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了贫困人口自主创业的引导和培训,具有很大的推广前景。

  当然,除了政府组织的农业技能培训外,还应该利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农村土地集中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在黔江区,区农委与恒沛农业公司合作,带领8个乡镇的农户种猕猴桃,农户将土地出租给公司后,从公司领取土地租金,自己成为恒沛公司的产业工人,加快了农民就地培训、就近转移就业的步伐,快速走上脱贫致富路。

  在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德·舒尔茨通过对美国半个世纪经济增长的研究得出结论:物质资源投资增加4.5倍,收益增加3.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收益增加17.5倍。这足以说明人力资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提素质、治穷根!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聪明、勤劳的重庆武陵山区儿女,在经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实用技能的培训后,一定会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