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重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现17244处

重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现17244处

涪陵816工程遗址外观

重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发现17244处

涪陵816工程遗址内景

  8月27日,记者从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获悉,为期5年的重庆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顺利结束,全市新发现文物17244处,4处文物点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全市登记文物25908处

  占全国总量的3.379%

  本次文物普查全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5908处,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数量的200.9%。新发现文物17244处、复查文物8664处,新发现登记占登记总量的66.6%。

  据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数据,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我市占全国总量的3.379%,排全国第13位。

  从类别看,全市共登记古遗址1542处、古墓葬15686处、古建筑4181处、石窟寺及石刻2056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98处、其他文物45处。

  从时代看,全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中,清代的最多,有18965处。另有214处时代待定。

  我市4处文物点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据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结束后,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评选,重庆市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涪陵816工程遗址、南沱红星渡槽成功入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沱红星渡槽位于涪陵区南沱镇,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水利枢纽工程,现今仍然发挥着灌溉功能。该工作人员称,南沱红星渡槽不仅见证了上世纪60年代水利建设和人民群众战天斗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豪情,也见证了我们城市发展的进程。

  近万人参加普查工作

  社会志愿者参与其中

  该负责人还表示,此次普查不但进一步廓清了我市不可移动文物家底,丰富了文化遗产类别,使工业遗产、乡土建筑、20世纪遗产、文化景观等一批新型文化遗产走入大众视野,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文物队伍的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能力。

  据统计,重庆市共有9750人参加了本次文物普查工作。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专业人员、镇街文化专干之外,社会志愿者也参与其中,形成普查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