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发布解读

5月24日-25日,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一份首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务实性的文件,将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并向社会全文公布。

一、起草过程和主要特点

(一)起草过程

《意见》的起草工作是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的。郭金龙书记多次亲自带队,深入基层一线调研指导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多规合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市政府成立了市发展改革委牵头、18个部门、4个区组成的起草组,王安顺市长、李士祥常务副市长多次召开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听取意见,各位副市长也多次组织专项调研。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城市管理专题调研,市政协就加强城市管理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开展专题议政,杜德印主任和吉林主席分别专门听取了《意见》主要内容的汇报。同时,以市政府名义开展了社会公众建言献策活动,共收集到市民、企业有效调查问卷6411份,通过12345热线和人民意见征集专栏征集到8300多条意见建议,为起草好《意见》打下了重要基础。《意见》初稿完成后,听取、研究吸纳了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代表、部分基层“两代表一委员”以及各区、各部门、专家等的意见建议,最终提交市委全会审议通过。

(二)主要特点

文件起草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更高的站位。遵循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为统领的要求,深刻领会“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的重要精神,自觉站在国家首都以及国家和人民需要的高度,研究提出新时期提高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总体要求和任务措施。

二是更大的视野。遵循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的战略,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更大视野谋划首都城市发展,推动全市域范围城乡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

三是更深的改革。遵循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原则,将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城市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躲不绕,强化改革思维,创新体制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着力扩大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

四是更一流的标准。遵循以首善标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从总体要求到重大任务,从改革的方案、力度到目标、实效,注重率先示范、立标杆,将一流标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

五是更实在的获得感。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解决人民关心的问题、身边的问题、感受深切的问题,充分展示改革的含金量,不断提升市民的参与感、凝聚市民的归属感。

二、总体要求和基本框架

(一)总体要求

《意见》在总体要求中,鲜明提出做好新时期首都城市工作,要坚持“三个突出”,推动“三个转变”。

三个突出,一是突出聚焦,在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等重大任务上取得新进展,全面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二是突出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强化依法科学高效的规划管控体系、构筑国际一流水平的城乡建设格局、建立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体制等重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三是突出获得感,围绕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优化美化,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

三个转变,一是推动城市工作向更加突出管理服务转变,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以服务促管理,保障城市协调、有序、高效运行。二是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向更加注重减量提质转变,划定城市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坚持精明增长,建设紧凑城市。三是推动城市治理方式向更加强调共治共管转变,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

(二)基本框架

《意见》包括前言和七个部分内容。可以分为三大板块。前言和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二部分到第六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以解决管控实施机制为规划方面的重点,以提高标准为建设方面的重点,以理顺体制机制为管理方面的重点,以治理“城市病”为迫切任务,以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为重大实践,具体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点任务。第七部分是第三板块,是保障措施。

三、主要内容

从提升思路、深化改革、聚焦重点、兑现承诺四个方面,《意见》部署了36项重点任务,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一)坚持符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在提升思路方面,《意见》立足首都城市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着重贯彻了城市发展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新要求。

一是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从北京全域统筹谋划城市工作。在规划方面,高水平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推动总规和控规两个层面的“多规合一”,实现街区控规全覆盖,实现从城市规划向城乡规划转变。在建设方面,建立小城镇镇域整体平衡的统筹发展机制,积极开展一批整体规划建设试点,加快建设环绕京城的特色小城镇;实施第二个污水处理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推进城乡结合部、重要水源地村庄等地区污水收集和治理。在管理方面,统筹城乡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危险废弃物等处理处置,先行规划、先行建设各类设施;推进城市管理服务体系向农村地区延伸。

二是坚持减量提质发展。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调整疏解与优化提升并重,着力推动城市减量提质发展。一方面,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强化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创新减量规划实施机制,编制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减量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新增建设用地供应与减量腾退用地挂钩机制;聚焦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这个关键,提出总结西红门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经验,完善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措施,积极争取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支持和激励疏解的政策措施,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另一方面,统筹利用腾退空间,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生活服务设施,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增加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提升城市品质。

三是坚持突出首都历史文化特色。着眼于塑造首都城市特色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建立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全挂钩的工作体制,将城市设计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构建全面保护格局,完善全面保护机制。实践开放街区理念,丰富历史文化元素,充分挖掘城市闲置空间,增加公共空间数量,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四是坚持先进城市建设方式。围绕构筑国际一流水平的城乡建设格局,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装配式建筑建等城市建设先进方式,着力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五是坚持城市多元治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理念,部署开展九大市民意识专题活动。围绕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和重大事项,开展社会公众共商共议活动;鼓励市民志愿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多元共治、良性互动的治理格局。

六是坚持智能精细管理城市。提升网格化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全市城市管理服务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运行,到2017年底建成覆盖城乡、功能齐全、三级联动的工作体系。持续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光网城市,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在全国率先开展5G建设示范,推进城市智慧管理服务,实施一批智慧惠民工程。

(二)推进重要改革任务。

在深化改革方面,《意见》通篇贯穿着改革的思想,其中在行政管理方面有五项较大的改革。

一是规划和国土部门合一。通过加快推动城市规划管理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合一,2016年实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图合一,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协调,并逐步实现多规划在街区层面要求衔接、内容统一、管理协调。

二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在街区控规“多规合一”的基础上,逐步合并、下放、取消一批审批事项。推动规划意见书与用地预审意见等合并审批。稳妥推进建设项目规划手续办理权限进一步下放,除涉及全市性、系统性、跨区域的项目及其他重大工程外,逐步实现项目规划手续由区级办理。除涉及安全和环保事项外,投资项目强制性评估评审一律取消。

三是构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调整组建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委员会,增强城市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整合城市管理职责,组建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本市城市管理主管部门。理顺城市管理职责关系,明确区政府在城市管理中负主体责任,强化街道城市管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四是完善综合执法体系。调整优化城管综合执法范围,分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完善专业执法与综合执法衔接配合的体制机制。推进执法重心下移,市级强化统筹监督,区级业务指导,基层城管执法队管理体制调整为以街道管理为主。

五是建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效衔接机制。针对小区公共服务配套甩项漏项的问题,率先在省级层面建立联合验收机制,推进竣工验收环节“放管服”改革。制定联合验收管理办法,实现居住小区规划建设和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管理。

(三)聚焦重点领域。

在聚焦重点方面,按照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目标、新举措。

一是严格调控人口规模。建立落户渠道和政策统筹机制,完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统筹整合多部门人口数据,运用大数据等手段建立全市统一的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

二是坚决治理大气污染。以更大的力度治理大气污染,《意见》提出到2017年城六区和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到2020年实现全市平原地区农村无煤化。

三是加快治理交通拥堵。实现中心城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建成三环和四环间主干环路系统以及四环路内主干路网,到2020年中心城主干路规划实现率达到70%。《意见》把停车疏导和治理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完善市级统筹、区街共治、社区自治的停车治理体系,增加停车设施供给,缓解重点区域停车难。

四是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大力建设森林城市,构建“一屏、三环、五河、九楔”的生态格局,形成连接城乡、覆盖全域的绿色生态网络。通过实施宜林荒山绿化、平原造林、生态修复等工程,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健全建设运营管护制度,实现绿色生态空间管护政策全覆盖。

五是加强垃圾综合治理。统一垃圾分类器具和运输工具标志标识,促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对接。落实小区物业公司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发挥社区居委会在垃圾分类中的积极作用。到2020年,全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达到60%以上。

六是加强城乡结合部综合整治。以减量发展提升环境质量和居住条件,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社区服务管理体系向农村社区延伸。

七是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副中心。水环境方面,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生态建设方面,实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公园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城市路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实现下沉式绿地率达到50%,新建区域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85%。

(四)践行为民承诺。

在兑现承诺方面,着力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工作:

一是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供应体系。在“购”方面,继续做大二手房市场,优化新增住房供应结构,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周边及上盖开发原则上要优先满足政策性住房需求。在“租”方面,大力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围绕重点功能区及周边合理布局一批租赁住房,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其持有房源向社会出租。

二是基本完成城镇棚户区改造。针对棚改中资金难以平衡的突出问题,创新统筹开发模式,完善跨项目、跨区域资金平衡政策。统一征收补偿政策和标准,高标准集中建设棚户区安置房。创新直管公房管理政策,加快腾退直管公房性质的不可移动文物。

三是提高社区服务品质。确保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建设,满足基本便民服务需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全覆盖,完成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任务。制定新建住宅小区商业配套设施使用管理办法,确保蔬菜零售、超市、早餐、洗染等基本商业便民服务功能需求。

四是增加市民绿色休闲空间。推进“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建设,到2020年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大力实施增彩延绿工程,提高公园、绿地、林地、湿地建设标准,加快治理“杨柳飞絮”,形成“三季有彩、四季常绿”的城市景观环境。

五是着力恢复自然友好的水环境。严格用水总量控制,2020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3亿立方米以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强度,逐步实现城区自备井置换,到2020年平水年地下水开采规模控制在17亿立方米以内。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恢复城市河湖水系,加大再生水使用力度,到2020年再生水利用量提高到12亿立方米。加快重要水系生态修复,到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目标达到国家要求。实施第二个污水处理三年行动方案,到2017年中心城、新城的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到2020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

六是协同治理城市痼疾顽症。加大居住小区私搭乱建、开墙打洞、无照经营、非法小广告等城市管理痼疾顽症的治理力度,到2018年全市专项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七是加强背街小巷整治。明确街道属地责任,完善“门前三包”制度,健全常态化管理机制,到2020年全面完成背街小巷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