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城区“十三五”时期中关村东城园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东城区“十三五”时期

中关村东城园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东政发〔2016〕66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东城区“十三五”时期中关村东城园建设发展规划》已经2016年11月17日第121次区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

2016年12月17日

东城区“十三五”时期

中关村东城园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回顾

依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调整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规模与布局的批复》(国函〔2012〕168号),2014年3月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城园(以下简称:东城园)以原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为基础扩园成立。“十二五”期间,东城园全面完成《中关村东城园2014-2015年发展规划》和《东城区推进中关村东城园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3—2015年)》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市总部经济聚集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经济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

2015年实现增加值684亿元,比扩园前同比增长8.7%,占全区比重增加到36.8%;实现全口径税收268亿元,比扩园前同比增长6.06%;实现区级税收41亿元,比扩园前同比增长4.05%;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670亿元,比扩园前同比增长11.26%。园区拥有上市公司35家。

(二)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特色突显

版权交易中心、红马传媒票务、春秋永乐票务、中演票务、国际剧院联盟等5个公共技术和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文化艺术、新闻出版、艺术品交易、旅游休闲、广告会展、数字版权、移动互联网等优势产业板块全市领先。成长起歌华文化、保利拍卖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三)文化金融迅速发展

集聚北京文化科技融资担保、华章东信等一批文化金融企业,搭建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渠道,按照产权化—资产化—金融化的路径,综合利用信贷、信托、基金、担保、保险等金融工具,创新发展文化金融专业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促进了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

(四)基地建设特色鲜明,胡同创意工厂享誉京城

中关村航星移动信息服务产业园、雍和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中关村金隅环贸科技商务区、东二环总部产业带、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5个基地初现端倪,影视传媒、数字出版、艺术品交易、文化演艺等4个特色企业集群初见规模。利用老厂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成嘉诚印象、东雍创业谷等19处胡同创意工厂,集聚企业2597家。

(五)实现版权保护向版权交易迈进

做强登记认证服务,提高版权认证水平,增设艺术品鉴证备案业务逐步扩大交易服务范围,已涵盖版权交易、物权交易、权益交易等领域。拓展投融资服务、专业培训服务、城市文化服务等新的服务领域。2015年版权交易额突破50亿元,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版权产业要素市场。

(六)总部经济巩固提升

东城园入驻总部型企业161家,占东城区总部企业总数43%,涵盖能源、信息、金融、商务、文化等领域,技工贸总收入占总收入90%。

(七)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制定《中关村东城园创业孵化平台认定管理办法》,加强对创新服务机构的业务指导,认定7个园区创业孵化平台。制定园区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方案,加强对13个各类文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指导服务,孵化器已聚集了2650家企业,成为吸引文化科技企业入驻东城区的重要基地。孵化器从提供简单物业租赁服务向深度增值服务、创业辅导、投资服务方向发展,已培育上市公司19家。

(八)企业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协调部门、街道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帮助园区企业争取上级支持资金1.1亿元。实施分类服务,对“十百千”(亿元)等重点企业提供量身定制服务,一企一策;对瞪羚企业定向融资服务。积极组织文化科技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开展对接活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渠道、系统培训、供需对接、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策划、法律、企业管理、会计税务等服务。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提升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

(九)园区品牌形象初步树立

积极组织文化科技企业参加科博会等展示交流活动,持续举办“创意点亮北京”、创意家俱乐部等园区品牌活动,展示园区企业实力,加强多方交流,提升园区品牌形象。

(十)园区经济指标监测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初步建立

结合园区实际建立园区经济指标监测体系和指标考核体系,提高了园区经济监测分析水平,为园区提升绩效打下坚实基础。

(十一)“十二五”期间东城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方面

“高精尖”产业占园区比重比较低,园区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整体特色不突出,未聚集起能在产业中占据绝对优势的产业要素。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占园区产业比重不高,收入仅占12.6%,税收仅占11.4%。作为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在吸引金融机构地区性总部和区域性营业机构入驻方面与北京市要求和东城区发展需要存在差距,中石油等大型总部企业并未在区纳税,在发展总部经济和产业金融方面与金融街存在明显差距。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定位过于宽泛,与本市其他园区比较没有特色优势,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发展。体育产业占全区GDP比重只有1%,没有达到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的应有体量。

新兴产业长时间处于创业早期,增长速度不快。以光线传媒、中文在线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传媒产业面临市场的全面竞争,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等移动通信企业向数字内容领域延伸仍在探索过程中。园区内借助互联网环境发展的企业不多且同业激烈竞争。创业创新孵化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胡同创意工厂和一批企业化运营的创业孵化器,经营收入还主要来源于租金和物业服务。商务服务业中科技含量高的产业领域和知识经济领域比重不高,以科技作支撑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体育产业发展仍需做大量基础工作。

2.规划方面

空间利用与控规衔接不紧密。2013年11月制定的《中关村东城园2014-2015年发展规划》提出在青龙地区及航星科技园形成文化和科技融合核心示范区,在北二环沿线形成文化科技产业服务配套延伸带和在东二环沿线形成总部企业经济带,在和平里地区建立现代商务服务区、在国子监地区形成以国学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产业提升区、在中医科学院及周边形成中医药科技与文化产业区、在龙潭湖地区建设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区的“一心、两带、四区”布局较为笼统,不聚焦。2014年5月调整为重点打造中关村航星移动信息服务产业园、雍和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中关村金隅环贸科技商务区、东二环总部产业带、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的“一园多基地”格局,以点为主,对整个园区的整体布局考虑不足,对园区内不同地区差异性关注不够。

3.空间利用方面

园区发展扩张余地不足。一是园区面积小,只有6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紧缺。二是限制条件多,北二环以里西侧三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不能建设,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受控制性规划调整和天坛周边地区开发建设的限制更加严格,土地整理和成片开发面临诸多困难;核心区楼宇资源短缺,现有楼宇几乎爆满且租金较高,区域发展只能定位于产业置换、结构调整和特色培育,借助空间资源外延式发展受到较大限制。东城园现有4909宗土地,可直接利用的只有1宗,调整后可利用的也只有15宗。

4.体制机制方面

园区没有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在市区联动、区内部门街道联动机制方面不健全,不具备资源调控能力,缺少市场化运营平台,缺乏专有政策支持,无法撬动社会资本促进园区产业发展。

概括起来,园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核心产业要素不集聚,核心竞争优势不明显,园区特色不突出。虽强调突出文化特色,但没有形成西城区金融街、海淀区中关村、朝阳区CBD的园区品牌。产业整体布局发散,区域发展同质化。没有形成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机制,缺乏市场化运营平台,园区发展方向和项目落地把握能力不足。小微企业多、经济贡献率低。园区1万多家企业,规模以上法人单位仅占1100余家。中小企业数量比重在88%以上,实力不强,税收贡献不高,园区经济抗风险能力不足。以上问题亟需在“十三五”期间解决,以推动园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东城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东城园实现以创新创业为主题推动园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结合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定位,以及东城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新要求,园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面临的机遇

1.创新驱动发展的机遇

新一轮新技术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以信息、网络、新能源、智能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取得重大进展,并对相关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从发展趋势看,原来以要素成本优势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寻得出路。

2.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的产业定位和方向都已明确,中关村科技园区承担着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任务。建设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既是首都和中关村的责任,更是首都和中关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园区必须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突出创新驱动功能,切实担当起“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地、文化创新先行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城”的责任,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为东城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

3.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机遇

党中央对首都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核心区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对疏解非首都功能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的提出,必将加速东城园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步伐,更加凸显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带动作用,为东城园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和优化空间布局,发展人口聚集少、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和研发设计、交易等产业高端环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带来巨大机遇。

4.国家举办冬奥会和发展体育健康产业的机遇

国家将于2022年举办冬奥会和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东城园未来发展体育健康服务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东城园已经集聚了一批体育健康服务业资源,有关机构和企业在发展体育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为东城园发展体育健康服务业打下一定基础。

(二)面临的挑战

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在给东城园“十三五”期间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产业集聚与结构调整面临着新的制约与挑战。

1.疏解非首都功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调整提升现有产业结构,实现稳增长带来挑战。园区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在控制产业和建设规模同时,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PPP模式”、“工业4.0”、“OTO”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风投、创投、天使基金等社会创新要素的加入,直接影响到企业固有的经营模式,企业与政府间粘度下降,对园区原有的工作方式,寻找促进政金企紧密联系提出新的要求。

三、东城园2016—2020年发展规划

依据《北京市东城区“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东城园“十三五”期间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十三五”期间,东城园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立足首都核心区定位,按照疏解非首都功能和“瘦身健体”的工作要求,突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着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聚焦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金融创新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高中关村东城园对东城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探索“东城园注册+东城区加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发展模式的中关村东城园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东城园品牌。

(二)发展定位

“十三五”期间,东城园发展定位是:以文化为核心,科技为手段,金融为支撑,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文化金融创新发展为抓手,重点发展文化创意、金融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产业,继续打造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版权贸易基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北京市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中关村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

(三)产业方向

“十三五”期间,东城园产业发展方向是:按照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整合化、低碳化的要求,着力高端产业,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落实北京市和东城区各项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发展科技水平高、经济贡献大、从业人员少、能耗水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和企业。借力“互联网+”,推动科技创新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加速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

1.坚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商务、旅游、体育、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提升文化创新服务水平,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打造演艺、旅游、版权、体育、健康、创意、艺术品交易等文化创意企业集群。

2.巩固发展金融服务业。完善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科技金融、文化金融合作平台建设,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建设具有金融属性的要素市场,打造货币金融、资本市场、保险、金融信息等金融服务企业集群。

3.加快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借势“互联网+”,支持园区企业开发应用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处理等高新技术开拓市场,打造移动数据通信、数字内容、数字传媒、软件服务、专业设计、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和信息服务企业集群。

4.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促进电子商务在园区发展。引导提升商务楼宇品质。发挥中关村政策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疏解非首都功能后的空间资源。打造律师及相关法律、会计审计及税务、广告策划等商务服务企业集群。

5.积极发展体育健康服务业。以国家举办冬奥会和发展体育产业为契机,以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积极推动体育与文化、科技、健康、金融和互联网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打造体育赛事运营与结算、体育传媒、体育中介、体育科技创意、运动康复、互联网+体育等体育健康服务业企业集群。

6.建设创新生态系统。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搭建覆盖园区、差异化发展、合作共赢的东城园创新孵化体系。营造创新氛围,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发展目标

1.园区实力显著提升。到2020年,园区GDP年均增长7%;全口径税收年均增长6.5%;区级税收年均增长6.5%。

2.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达到6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年总收入增长9%,突破2500亿元;上市公司达到80家。

3.创新生态系统初步建成。到2020年,建设一批创新孵化器,利用市场化手段,依托创新孵化机构吸引集聚社会资本,初步形成东城园创新孵化体系,创新孵化器达到15家。

中关村东城园2016-2020年规划指标体系

发展指标

2020年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及年均增速(亿元)

2500,9%

地均产出率亿元/平方公里

415

劳均产出率万元/人

288

产业集中度(%)

10.3

园区GDP年均增速(%)

7

园区全口径税收年均增速(%)

6.5

园区区级税收年均增速(%)

6.5

上市企业数(家)

80

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型孵化器数(个)

15

企业获得的各种融资额(亿元)

6

走出去开展境外经营活动企业数

5

十百千(亿元)高新技术企业数

20

版权交易额(亿元)

100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3.9

(五)主要任务

1.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1)坚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版权、创意设计、艺术品交易等企业集群。

发展文化演艺。发挥园区内文化人才、演出企业团体、演出场所集中的优势,引导园区企业打造文学创作、剧本创作、演出、发行、院线的全产业链,提升艺术水准、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园区企业借助数字网络技术打造全国文艺演出策源地,发展网络演出、电子票务、网络院线。吸引大型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国际著名剧团、全国各省市优秀舞台节目。支持优秀剧目“走出去”,支持各类艺术表演院团赴国(境)外演出,扩大文化演艺作品的影响力。

发展文化旅游。发挥园区文化资源和旅行社集中优势,支持园区企业推出新的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品牌。引导园区企业借助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科技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业。引导园区企业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

发展版权经济。引导园区企业提高版权登记认证、交易和专业服务水平。继续完善集版权展示、交易、投融资为一体的版权交易平台。支持数字版权产业发展。建设覆盖文学版权、影视版权、新媒体版权等领域的版权要素市场。

发展创意设计。促进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集聚视觉创意、时尚设计为主的文化创意设计资源。引导园区企业发展工艺美术设计、版面设计、视觉艺术设计、衍生品设计等业态。促进家居设计、服装设计、传播设计、展示设计等领域发展。引导园区企业提升动漫网游设计水平。支持引导园区企业建设高水平的设计平台。吸引国际一流的设计组织、跨国公司和境外著名设计机构来东城园设立设计中心或分支机构。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融合效益好的设计品牌。

发展艺术品交易。巩固传统艺术品交易优势地位。引导完善集艺术品评估、鉴定、拍卖、展示、保险、投资理财服务于一体的艺术品交易全产业链。加快培育艺术品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大型艺术品拍卖和专业艺术品拍卖企业发展,引导艺术品交易电商化,以“互联网+”扩大艺术品交易市场空间。

(2)巩固发展金融服务业,打造传统金融、新兴金融、资本要素市场等企业集群。

巩固传统金融支撑地位,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在园区聚集的优势,支持金融机构发展。继续支持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落户园区,积极引进金融控股公司地区性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吸引外资、股份制银行以及其他储蓄类金融机构。积极引进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利用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进京发展的机遇,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在园区聚集。

发展新兴金融。借势“互联网+”和国家相关政策促进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的发展。支持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发展。支持信托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创新发展。发展汽车金融、消费金融,以及风险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产业基金和众筹等专业金融业态发展。支持财务公司、投资管理公司发展。发展金融信息服务。发展非金融机构支付和电子商务网络支付服务。拓宽园区企业融资渠道,提升区域金融产业实力和财政税收贡献能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建设具有金融属性的要素市场。

(3)加快发展科技和信息服务业。围绕信息集成服务、内容增值服务、智慧城市三大领域发展信息服务业,打造移动数据通信、数字内容、数字传媒、软件服务、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企业集群。

发展移动数据通信。巩固 移动信息服务业优势,借势“互联网+”支持园区企业开发应用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大数据处理等最新技术,发展移动电信、移动数据通信、手机阅读、位置服务等移动数据服务。支持园区企业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5G)。推进“三网融合”,支持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企业发展。

发展数字内容服务。强化文化对信息产业的内容支撑和创意设计提升,促进数字内容新业态发展。支持企业发展数字游戏、数字动漫、数字文学、数字影音、数字学习、数字版权保护等数字内容服务。推动传统文化单位借力互联网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引导印刷复制加工向综合创意设计转变。推动新闻出版数字化转型和经营模式创新。促进动漫游戏等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区域品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企业发展。

发展数字传媒。发展网络媒体、互联网广告、移动阅读等新业态。支持网络精品制作和传播。发展专业化网络视频、网络剧、微电影等数字传媒服务。

发展软件服务。提高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水平,支持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安全、需求分析、企业管理、多媒体、网络通信、数字出版、金融、通信、能源、智能交通、城市运营管理、智慧医疗、教育等行业软件开发服务。

发展专业技术服务。发挥专业机构、技术人才集聚优势,支持工程勘察设计、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管理服务、软件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发展。

发展科技信息咨询。支持科技咨询、科技中介、科技项目代理、技术创业服务发展。集聚科技咨询机构,促进咨询业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促进节能服务、战略咨询、成果转化等创新型服务发展。

发展知识产权服务。吸引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培育新型知识产权服务业态。实施知识产权推进计划,培育知识产权创新主体,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发挥中关村审查员实践基地的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金融领域的衔接。

支持园区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帮助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支持企业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支持企业申请国际发明专利并开拓国际市场。

(4)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打造律师及相关法律、会计审计及税务、广告策划等企业集群,促进电子商务发展。

支持商务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主题商务楼宇升级改造,利用疏解非首都功能后的空间资源发展“高精尖”产业,完善商务服务业产业链。

发展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及税务服务。支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支持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重组做强。

发展广告策划、创意设计服务。服务国内外大中型广告公司、专业广告策划公司,促进市场研究、营销企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效果评估、创意设计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发展,引导广告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园区企业打造集研发、平台、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体系。吸引互联网供应商、服务提供商、信息服务商等上下游企业。鼓励园区企业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技术支持、在线营销、供应链优化、经营管理及人员培训等服务。为中小企业开拓境外市场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融资、供应链管理等渠道服务。

探索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中关村标准”运行机制。探索“中关村标准”在政府采购、产业政策和检验检测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支持企业或产业联盟主导制定技术标准,开展示范推广应用。研究运用质量标准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研究在文化创意领域引进使用质量标准,促进产业发展。

支持园区企业打造商标品牌。引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商标保护、运营和国际化布局。支持商标代理、商标保护机构运营发展。帮助园区企业享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际商标、普通商标政策支持。

(5)以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促进体育与文化、科技、健康、金融和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

发展体育赛事运营与结算,利用国家体育总局协会实体化改革的有利时机,推动国家级赛事运营和结算机构的聚集发展。

发展体育传媒,依托体育报业总社等资源,以移动互联的迅猛发展为契机,发展体育新媒体等产业。

发展体育中介,依托赛事资源和体育明星资源,推动体育明星经纪、体育赛事经纪、体育广告、体育咨询等领域发展。

发展体育科技创意与互联网+体育,鼓励和支持体育企业和体育研发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开展体育转播、体育彩票、足球科技、冰雪科技、运动康复、体育类APP等领域产品和技术研发,在体育科技企业中推动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工作。

发展体育文化融合业态,将体育纳入大文化范畴,支持体育产业企业申请享受文化创意产业的有关政策,发展体育收藏、体育衍生品、体育创意设计等产业。

发展体育金融,重点支持体育私募和创投基金、体育保险等社会资本落户园区,推动体育企业上市和体育产权交易。

发展健康服务,发挥园区内国家运动医疗康复和中医药机构集聚优势,发展运动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健康服务业。

2.优化空间布局

“十三五”期间东城园要按照疏解非首都功能和“瘦身健体”要求,加强空间规划,统筹规划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效能,研究可整合土地资源的再利用。重点打造安外大街和北滨河路商务和科技服务发展带、北二环数字传媒和创意设计发展带、东二环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带、龙潭湖体育健康发展带。完善“一园多点”格局,继续打造中关村航星移动信息服务产业园、雍和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关村金隅环贸科技商务区、东二环总部产业带、龙潭湖体育产业园等产业基地建设,建设创新孵化集聚区,提升胡同创意工厂水平。

(1)安外大街和北滨河路商务和科技服务发展带:发挥中关村航星移动信息服务产业园、中关村金隅环贸科技商务区、中关村雍和燕都信息服务产业园的基地功能及核心企业引领作用,推进航星园、三利大厦、东方燕都胜古南巷改造等项目规划建设,引导创意设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企业集聚,打造高端生态商务区。

(2)北二环数字传媒和创意设计发展带:发挥雍和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雍和国家版权贸易基地的集聚服务功能及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推进青龙地块等项目规划建设,突出数字传媒和创意设计特色,以文化、科技、金融多维度融合创新发展为抓手,大力发展文化艺术、文化演艺、影视传媒、创意设计、艺术品交易等文化创意产业,继续支持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

(3)东二环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带:发挥东二环北京市总部经济聚集区、北京市新兴产业金融功能区、北京市商务服务业集聚区的集聚服务功能及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盘活中汇广场、东直门枢纽项目,巩固实体型企业总部既有优势,巩固金融服务业,瞄准文化金融和产业金融融合发展的前沿领域和高端要素,提升金融服务业发展品质,加快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

(4)龙潭湖体育健康发展带:发挥龙潭湖地区集聚的体育资源优势,依据北京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规划2006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发展体育科技、体育创意、体育赛事组织、体育传媒、体育产权交易,促进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龙潭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

3.建设创新生态系统

紧紧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利用市场化手段,依托创新孵化机构吸引集聚社会资本,打造“创新辅导、创新孵化、创新投资、开放平台”四位一体的创新服务链。到2020年,建设15家创新孵化器,每年新入孵企业400家,每年培养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100家,每年培育上市企业6-8家。形成“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东城园创新发展模式。

支持创新孵化集聚区建设。紧密结合疏解非首都功能、人口调控的工作要求,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支持为创新企业提供创业辅导、科技咨询、技术交流、人才引进、资本对接等有关服务的综合性孵化平台建设,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网络、产业链资源共享空间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孵化+创投”、“孵化+众筹+天使”、“产业链孵化”、“虚拟孵化+实体孵化”等创新孵化模式,打造东城园创新孵化示范品牌。

完善创新孵化体系政策,促进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提升创新孵化业态。制定东城园创新孵化集聚区管理办法,支持创新孵化集聚区以服务为宗旨,为创新企业提供集中办公场所注册、工商、税务、财务、社保等代理服务及咨询、投融资等增值服务。积极参加北京市中关村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创业孵化试点,支持具有公共服务、共享资源性质的平台发展。

建立孵化器管理与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包括运营服务能力、发展服务能力、网络服务能力、在孵企业成长情况、毕业企业质量与水平等在内的可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评估有效监控孵化器服务能力及入孵企业动态,提升孵化器的专业管理与孵化能力,推动孵化服务模式创新。

引导孵化机构健全运营管理团队和工作机制,建立成熟稳定的创业导师团队和专家团队,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为孵化企业提供所需的政策、管理、法律、财务、融资、市场推广、路演、培训、技术开发与合作交流等服务,优化创新商业运作模式。引导孵化机构从投融资服务、文化科技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与引进服务、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与交易服务、国际交流与协作服务、行政商务服务等方面,为创业者及入孵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实现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搭建微成本的创业载体、高效率的成长平台。

支持园区孵化机构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支持园区企业投身“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

4.优化发展环境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扩大中关村东城园政策覆盖面。完善园区与企业联系制度,帮助园区企业争取各级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协调部门、街道帮助园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实施分类服务,对“十百千”(亿元)等重点企业实行定制服务;对瞪羚企业提供精细服务;组织园区企业参加科博会、创意点亮北京、创意家俱乐部等品牌活动;对中小企业加大培训服务力度。

支持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开展活动。重点围绕供需对接、市场开拓、知识产权、项目策划、法律、企业管理、会计服务、税务服务等内容,组织多种形式的企业交流。

创新服务方式,支持文化科技金融服务。深化“政金企”合作,建立科技金融、文化金融服务平台。组织园区企业和各类金融机构对接,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培育发展天使投资群体,引入创业风险投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引导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支持和鼓励园区企业上市融资。

建设信用评级平台。整合区内工商、税务、统计、产促、安监等部门的企业信息,建设园区企业信用评级平台,出台园区企业信用评级标准,满足企业和金融机构交易需要。

塑造园区品牌。借鉴国内外园区发展经验,提升东城园环境品质。配合有关部门街道,做好园区胡同环境整治提升,注入产业元素,继续打造胡同创意工厂,办好“创意点亮北京”、创意家俱乐部等品牌活动,提升园区影响力。

强化信息公开。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建立线上线下统一的园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政策措施、企业合作需求、科技成果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信息,促进政企沟通、企业合作、项目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

5.提升人才工作水平

加强人才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人才工作调研,建立园区人才库,推荐评选各类优秀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体系。建立人才交流机制,为创业者、风险投资者、企业界、科技界精英及其他社会人士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支持园区企业培育急缺人才。重点培育文化、科技、金融跨界人才。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选送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参加各类国际活动。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内部培育中心、基地,开展“定制化”技能培训。依托产业基地、留学创业园、人才俱乐部等载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加强海内外引才引智工作。重点引进文化、科技、金融领域高端人才。依托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等国际人才机构,共建“中关村科技园区东城园硅谷高端文化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按照“人才引进—企业孵化—项目落地”的路径,引进带创业项目的国际人才。

落实人才政策。帮助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海归人才、雏鹰人才、外籍人才享受相关政策。支持园区优秀人才参评各项荣誉称号。推荐园区优秀人才申报“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中央人才工程和“海聚工程”、“高创计划”等北京市人才工程。

6.疏解非首都功能,落实人口调控任务

按照“瘦身健体”要求把疏解非首都功能、调控人口和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有机结合,实现人口减少、效益提升。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与限制目录》和《东城区产业指导目录》,把牢“准入关”,控制新增人口。对园区商务楼宇资源按照“存量改造升级、增量专业发展”的原则,引导楼宇业态调整优化,推进产业升级。配合有关部门、街道调整退出低端业态。最大限度利用疏解后的空间资源,加强要素市场建设,聚集科技水平高、经济贡献大、从业人员少、能耗水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和企业。

7.积极跟进古都风貌保护、旧城改造和城市精细化管理

将古都风貌保护、旧城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与发展“高精尖”产业相结合,研究城市更新改造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模式。结合胡同修缮整治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大对青龙、藏经馆胡同等区域的整治力度,在环境综合提升的基础上,发挥青龙街区文化企业、文化人才、金融机构、文创型孵化器集聚的优势,注入文化创意元素,集聚创意设计、版权交易、数字出版、文化金融企业,探索建设“青龙文化创新街区”。引导企业、部门、街道、社区、园区等主体积极参与街区建设,共享发展成果,推进老城区环境整治和古都风貌保护,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留驻乡情。配合有关部门、街道落实旧城改造、文物保护、城市精细化管理任务。组织园区产业基地、集聚区、胡同创意工厂、商务楼宇、企业参与相关整治工作,提升园区品质。

8.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市、区京津冀协同发展行动方案确定的主责任务,加强与津冀合作园区的对接协作,本着互利共羸原则,协商建立税收分享、统计分享、服务分享、信息分享工作机制。引导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部分总部企业等优质企业迁往延庆及津冀地区,支持园区企业与津冀企业协同发展。稳妥地将中关村政策向园区外延伸。落实中关村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建立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试点,进行产业发展合作,实施科技资源和创新孵化体系开放共享,推动互联网跨界融合和创新成果跨区域产业化,推进人才资源跨区域流动,引导区域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有机衔接。

9.加快园区国际化发展

落实东城区国际化发展战略,引导园区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相关单位开展国际合作。支持园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园区企业参加境外展览、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支持国际研发合作,支持园区企业围绕重点产业与世界500强企业、全球100强大学、全球100强研究机构,合作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转化、技术引进创新活动,支持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园区发展;支持国际化环境建设,集聚国际商务、投资、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园区企业申办承办国际会议;支持园区企业申请国际发明专利、注册国际商标、主导承担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支持国际人才交流。开展与国外园区的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园区国际化发展。

10. 提升东城园对东城区经济发展贡献度

加强税源建设,做好对税源企业服务,强税基,促发展。争取工商、税务、统计部门和基地、集聚区、楼宇支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控,及时掌握重点税源企业的运营状态,主动做好服务工作。密切与大型央企和总部企业的联系,争取企业将改组改制新增业务、整合业务落地东城区。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服务水平,促其快速发展,带动园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关注成长型企业发展动态、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留企护税,探索建立跨地区税收分享机制,提高东城园对全区经济发展贡献度。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机制保障

1.创新中关村东城园发展机制,设立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学界、街道等主体在内的中关村东城园发展理事会,调动政府、社会和企业力量,为中关村东城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出台推动中关村东城园加快发展的意见。

3.借鉴金融街发展经验,用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手段,结合区属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中关村东城园运营公司。

(二)金融支持保障

4.发挥中关村科技金融体系和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引领作用,引导园区企业利用文化金融和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各类金融机构为园区企业服务。打造“政金企”合作平台,帮助园区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畅通融资渠道。

5.吸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打造园区投融资平台。借力互联网+,为园区企业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引导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

(三)政策支持保障

6.充分利用中央、市、区政策支持园区企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关村对东城园的政策支持。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关村各项先行先试政策。

7.推动文化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制定并落实促进人才集聚、鼓励创新创业、综合保障服务等方面政策。推动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

8.加大产业和规划调研力度,借鉴兄弟园区经验推动园区发展。

(三)资源支持保障

9.利用园区现有资源和项目推动园区建设,充分利用园区物理空间。

10.支持龙头企业发挥业内聚集作用,打造和完善产业链,提升园区产业竞争力。

11.加强与楼宇业主和物业管理单位合作,利用疏解非首都功能资源,聚集产业发展要素,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12.加强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利用市场化手段,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

13.加强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发挥其运用市场手段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推动东城园发展。

(四)创新环境保障

14.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引领战略。帮助有关单位落实中关村知识产权政策和股权激励等试点政策。

15.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建设思路,建设园区创新生态体系。

16.建立京津冀园区协同发展机制,开展产业合作和协同创新试点,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推动企业人才流动。

(五)服务支持保障

17.以办成事为标准,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服务企业工作。加强部门协作,主动介入,做好工作对接,利用绿色通道、并联审批、园区政务服务站、网上服务等服务机制,为企业落户中关村东城园提供行政许可审批服务。完善企业事务联动服务、企业重大事项快速处理等制度,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联系企业,瞄准企业新增业务和重组业务落户东城园,落实东城区各项优惠政策,增加企业税收贡献。发挥东城园管委会平台作用,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园区企业争取国家、市、区项目支持,帮助企业扩展业务,扩大市场份额,延伸产业链。支持产业联盟等中介组织开展活动。吸引东城园企业参与“创意点亮北京”等园区品牌活动,扩大园区和园区企业影响力。

18.建设“智慧园区”,提升园区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建设园区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完善园区信息数据库和园区运行监测系统。拓宽园区线上线下信息交流共享渠道,利用园区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手段与企业进行交流互动,提升服务水平。

19.加强人才服务。为园区企业聘用高端人才提供引进服务,搭建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招聘平台。帮助园区企业争取应届大学生留京指标,为园区企业员工办理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协调帮助外籍高层次人才取得居留资格,帮助优秀人才办理本人及亲属落户手续。帮助人才解决子女入学、就医、档案、出入境等方面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