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怀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第四部分 塑造宜居的城乡空间

完善新城、重点镇、特色镇的城镇体系,形成以新城为中心、重点镇为引领、特色镇为支撑的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城镇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坚持城乡统筹,打造功能完备的现代新城、发展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实现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建设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管理高效的宜居怀柔。

一、打造功能完备的现代新城

以新城建设和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继续优化完善“两城区+两组团”的城市功能布局,全面提高新城基础设施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改善城市景观风貌,保障城镇住房供应,建设功能完备的宜居新城。

(一)优化完善新城功能布局

继续强化由中心区、东部新区、庙城组团、雁栖组团组成的“两城区+两组团”的城市功能结构,完善新城的综合城市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中心区继续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综合性服务业;东部新区着重培育以科技研发、影视文化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城市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新城区;庙城组团和雁栖组团是重要的新城功能配套区和产业发展区,庙城组团重点建设现代制造业和仓储物流基地,雁栖组团在巩固提高现代制造和都市产业的同时,重点建设具有国际水平、代表国家科技实力的重大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国际知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商务和国际科技交流平台。

以新城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十二五”期间,全面推进15个城中村改造工作,尽快盘活土地,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新城功能布局,为打造功能完备的怀柔新城提供保障。

(二)加快支撑体系建设

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加快新城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建设。重点改扩建新老城区之间的交通干道,加强城区与各组团间的交通联系,完善新城地区路网,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新城地区路网主要骨架。合理规划建设供水厂和供水管线,提高新城供水规模,重点提高红螺湖地区和雁栖湖地区的供水能力。加快老城区雨污分流、城市防洪河道疏浚工程建设,提高新城污水处理能力,到2015年新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8%。以节能减排为目标,构建以大型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采暖方式并存的城镇供热体系,到2015年集中供暖率达到65%。大力推进天然气工程建设,到2015年新城天然气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三)改善城市景观风貌

以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生态区为契机,以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和河道生态治理为重点,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在保证规划防洪标准的前提下,全面治理新城规划区内的主要河流水系,建设新城生态绿地和水环境系统,全面提升新城生态环境品质,改善城市风貌。增加公共休闲游憩空间,新建公园9座,为居民生活、休闲、游憩打造品质优良的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景观品位与城市形象。

(四)推进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

全面完成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建设。突出会议服务功能,建设高端国际会议中心,带动周边地区配套服务设施的升级改造。提高配套基础设施水平,完善道路网络建设,重点建设示范区对外联络线,新建和改造慕莲路、慧缘路、范崎路等交通疏导道路,实现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与首都中心城区、怀柔新城之间的快速连通。提高配套供排水、供电、供气、信息化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水环境综合治理,整合景区资源,整治景区环境,提升景区档次,增强接待能力。将示范区建设成为休闲会展功能核心区,辐射带动中西部浅山区旅游以及北部山区111国道沿线旅游带的发展。

(五)保障城镇住房供应

面向多层次消费需求,坚持“保障与高端”并重,以新城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调整住房市场结构,加快普通住宅市场和保障性住房事业发展,加快低密度住宅市场建设,加大城市商业地产和多样化的商服配套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拓展会议度假房地产市场,实现怀柔区房地产市场结构的优化配置。规划期内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238万平方米,其中新增住宅227万平方米。按照新城为核心、景区为引擎、东拓南连、组团发展的住房建设思路,重点加快城中村改造,积极推进以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项目建设为核心的休闲度假地产及商业地产开发,打造新城功能配套区以杨宋中影基地建设为核心的商业地产开发,以及雁栖组团及周边地区与中科院科教产业园相配套的定向住宅与商业地产建设,形成“一城、两翼、三区、四组团”的住房格局。

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建设,优先保障住房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进一步改善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条件。“十二五”期间,完成本地居民保障性住房5000套,符合条件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发展特色鲜明的小城镇

以重点镇为结点,以特色镇为支撑,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引导生产要素向重点镇集中,增强重点镇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加大对特色镇的扶持力度,强化区域联动,打造区域性的城镇群落。

(一)加强重点镇建设,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加大重点镇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重点镇的交通通达性和综合服务能力,强化重点镇的区域发展中心职能,提升重点镇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怀柔城区与重点镇、重点镇与特色镇的联系,提高南部平原区对北部山区的辐射作用,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怀北镇是连接平原区和山区的重要功能结点,应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与雁栖经济开发区合作,以科教研发为特色,承接城市中心区的产业转移与拓展功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桥梓镇应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深入挖掘景观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都市型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以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为主导的生态型产业镇,进一步加强对西部浅山区的辐射作用。

汤河口镇应依托生态环境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其综合服务、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功能,辐射带动北部山区乡镇整体发展。

(二)推动特色镇发展,强化区域功能格局

推动特色镇发展,扩大与提升城镇规模和品质,提高城镇经济实力和建设水平,建设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特色小城镇。加强特色镇与重点镇的联系,打造区域城镇网络,强化区域功能格局。

渤海镇应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京郊生态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以长城国际文化村为龙头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九渡河镇应依托浅山区优良的生态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同时依托境内古长城资源,突出人文旅游特色,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琉璃庙镇应依托山区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古村落,发展民俗旅游,打造特色农家民俗旅游品牌,同时突出生态农业特色。

宝山镇应重点发展都市型农业,以养殖业、特菜种植、特色林果业为主,大力推进沟域经济建设,加快建设升级设施农业,发展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同时进一步开发特色旅游观光产业。

长哨营乡应重点突出八旗文化特色,发展民俗旅游业,打造京北最大的山货物流集散配送中心,建设独具鲜明民族特色的“满族风情”走廊,培育建成5个市级满族风俗旅游村,同时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喇叭沟门乡应充分发掘满族风情特色旅游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旅游乡村,打造满族雅俗文化品牌,综合提升服务业水平,同时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水果、畜牧、蔬菜、林业四大产业。

三、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实现农村建设社区化、农村管理城市化、农民生活市民化。

(一)推进农村建设社区化

以先规划后建设为原则,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城中村改造,并整合新城地区城镇的部分行政村,建设大型城镇化社区,实现农民的就地农转居。围绕重点镇建设,统筹考虑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建设中小型以上城镇化社区。以产业基础良好的中心村为主体进行大村扩容,撤并周边小村,共同组建新型农村社区。对泥石流易发区、地质灾害威胁区、库区、重大工程实施区等不宜居住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围绕沟域经济建设,加快对沟域周边的村庄进行升级改造。对历史名村、文化名村等特色村落进行保护性改造。立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质量,以较高标准建设农村新民居,统筹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设施配套、社区管理和文化活动设施齐全、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社区。到“十二五”末,建成各类社区40个,社区内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密闭化收集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二)推进农村居民城市化

通过农民就业转非、征地转非等方式,持续提高非农人口比例,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户籍向非农户籍过渡。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运行管理,综合提升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农村基层医疗室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新农合与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保障农村居民医疗需求,建立健全农村社保资金多元筹资机制,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不断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加快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到“十二五”末,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比例达到70%以上。积极推进农民生活方式市民化,全面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四、构建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全面提高区域道路、能源及水的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区域信息化步伐,有效服务居民生活,支持区域发展。

(一)完善便捷高效的区域路网

构建国省市道为主动脉、县乡道为“微循环”的公路网系统,实现区域之间、区域内部镇域之间的直接联系。配合市有关部门,积极推进连接怀柔与北京城区的轨道交通线建设,加强怀柔区对外交通联系,推动怀柔进一步融入北京市半小时经济圈。

南部新城地区重点增强雁栖湖、怀柔新城与市中心区、密云新城、顺义新城之间的交通通行能力,同时增强新城与怀北镇、桥梓镇之间快速交通联系能力,完善两镇对新城的职能补充,新建改造穿城公路交通,加快产业功能区对外交通路网建设。中西部地区重点增强旅游景点之间、景点与公路网主干线之间的交通连通能力,增强镇区之间、重点乡村与镇区的交通通达能力。北部山区重点完善森林消防交通走廊建设,加强休闲娱乐景点与公路干线、镇区的交通联系,增强公路“微循环毛细血管”的通达能力,进一步完善区域路网结构,带动山区发展。

重点加快区域主干路网和浅山区旅游路网建设,完成111国道二期、怀长路改造等工程;全面构建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对外快速交通走廊、疏导路网系统;加快新城道路建设,以完善新城中心区路网和加强新老城区联系为重点,完成老城区北大街、兴怀大街、南华大街等改扩建工程,新城核心区中心路、滨河路以及东部新区主干路网等建设工程。山区重点完成喇碾路、宝崎路改造等工程。

(二)保障安全优质的能源供应

加强和完善区域电网结构,新建与改造各级电缆线路、变电站,合理规划和布局电源站点,增强互供互带能力,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逐步实现配电智能化和自动化,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需求。积极推进老城区电缆入地改造,新城范围新建电缆线路全部入地。到2015年,供电可靠性指标达到99.96%、电压合格率指标达到99.85%;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7座、35千伏变电站3座。

提高供气水平,到2015年完成新城管网、7个调压站和老旧管网的改造建设任务,确保天然气与液化气供应安全。合理规划燃气站点,保障山区镇乡瓶装液化石油气供应,在重点镇乡新建1—2个储灌站,偏远山区适度建立供应站,实现新城和重点镇以天然气供应为主,其他区域以液化气供应为主。

整合供暖场站,在城区建设高能力集中供热厂,合并小规模供热厂,加大老城区集中连片供暖整合力度,逐步取消分散燃煤锅炉,提高供暖能力,保障供热安全。充分利用农村畜牧业发展优势,推进集中供气的沼气站工程建设。到2015年,形成以集中供热为主、多种采暖方式并存的城乡供热体系。

(三)提供清洁可靠的城乡用水

建设安全、高效、经济的供水系统,完善供水管网,提高集中供水率,推进应急供水工程,合理调配水源,保障城乡生产、生活供水安全。到“十二五”末,建成新城集中供水、配水管网,完成雁栖水厂、庙城水厂、怀北水厂的扩建工程,实施水源地调水主干线建设工程,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线585.4公里。

完善治污四级网络,推进雨污分流,全面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和再生水利用率。加快改造城区雨污合流管网,新建排水管网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新建46个平原村庄、86个山区村庄、6个城中村的污水处理工程,扩建怀柔污水处理厂、怀北污水处理厂。

(四)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数字怀柔”,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3G无线网络建设和物联网建设,建立三网融合工作机制与推进模式,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和信息交流通达程度。率先在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中影基地、雁栖经济开发区以及区内旅游景点等重点区域形成可随处连接的信息网络。

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实现区内各大网络之间的高速互联,广泛用于人口信息、医疗保健、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社区服务等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基础数据库、应用集成框架平台和村务公开管理系统、信息采集和共享交流系统、管理服务对外门户网络。到“十二五”末,全区家庭用户互联网带宽超过20兆,进入企业用户达到100兆,重点区域最高达到1000兆,行政村全部实现低成本宽带覆盖。

五、实现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

以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城市环境与城市形象综合管理、城市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为重点,构建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现安全高效的城市运行。

(一)强化基础设施运行管理

完善公交基础设施,构建覆盖城乡、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公共交通客运网络,优化公交线路资源,加强城乡公交枢纽站、中转换乘站、停靠站、公交停车港湾等场站建设,逐步开辟公交专用道路,实现城市交通高效运行。建设交通指挥中心,提高区域交通指挥调度能力。坚持道路管理与养护相结合,分批维修老化道路。提高道路附属设施的管理水平,完善交通标志和安全设施系统,加大路灯设施建设与改造力度,加强人行步道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与维护。适应城市建设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怀柔新城和旅游景点的停车系统建设,规范停车场管理。

坚持建设、养护、管理并重,提高水务、供热、供暖、环卫等基础设施的完备程度和一体化管理力度。以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特点为基础,统筹协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加强重大市政工程的后续管理与配套服务,建设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提高管理效率,有效应对“城市病”。

(二)提供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

加强城市绿化与环境治理,加大小区的绿化管理和环境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加强城市形象综合管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城市色彩、夜景照明等管理,完成老城区景观提级改造,积极营造优美市容环境。巩固提高市容卫生管理水平,重点加强老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的环境整治,建立完善市容管理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引导市民共建共享清洁的市容环境。

(三)实现高效可靠的应急保障

建立健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应急指挥系统和物资储备体系,加快构建高效运行、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城市应急保障系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细化完善防火、防震、防洪、电力安全、人民防空、国防动员等各类应急预案,提高气象、火灾等各种灾害的监测预报、抗灾设防、应急救援、宣传动员、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灾害应变能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搞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加快构建避难场所体系,确保疏散通道畅通。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建设,进一步完善重点商品、应急物资和能源资源的政府储备机制,全面提高城市动态监控、智能研判和快速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