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怀柔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四)

第五部分 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

提升社会服务品质,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全面发展教、科、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就业、养老等社会综合保障能力,推进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的整体跃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人口管理,健全社区服务,推进法制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精细化社会管理,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氛围。

一、提升公共服务品质

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布局,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创新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鼓励主体多元化和投融资渠道多样化,统筹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发展,增强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功能,促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教育服务质量

进一步深化“科教强区”理念,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和教育服务质量,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

1、完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加大财政支出向义务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的倾斜力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义务教育质量保持远郊区县前列,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和高效化发展,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外来流动人口中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

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儿童学前三年受教育率达到95%。改善幼儿园办园条件,均衡幼儿园布局。加强幼师教育培养,提高幼儿教育水平。结合新城建设,进一步优化全区教育布局,加快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步伐,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和教育设施均衡化,到“十二五”末,新建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新颁办学条件标准。依托首都高校和名校优势,加强与区外名校联合办学,加强特色教育创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继续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梯度打造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大对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加强职业教育,建设学习型怀柔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成人教育基地建设,采用联合办学、外聘专家等多种模式,提高职业培训的水平和档次。重点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会议会展、影视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发展需求,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满足区域发展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范、引导发展民办教育,使之成为公办教育的有效补充。提高存量资源使用效率,积极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和完善老年大学,进一步加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打造学习型怀柔。到2015年,全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5年以上;社区教育达到市级标准。

3、发展高等教育,提升综合教育水平

加强与城区名校合作,积极引入优质资源,借助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建设契机,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促进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利用影视基地的资源优势,争取到2015年引进1所市属影视类高等院校。

(二)加快科技事业发展,提升居民科学素质

全面推进科技事业发展,保护知识产权,提高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服务城乡发展,加大科学知识普及,营造创新文化氛围。

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发展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规章制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体系,推进政策法规、信用服务、融资担保、资格认证及相关中介服务的配套体系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的有序运行,营造市场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交易市场安全有序运行,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

2、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下乡

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拉动、多元化并存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鼓励支持农村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加强与市农科院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利用农村科技服务技术平台,推动各种农业技术应用和创新成果转化。

3、加大科普设施建设,推进科普宣传

积极推动区级科技馆、各级各类科普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普设施布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加大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积极倡导科学方法,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全面提高全区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为核心,以满足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提高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居民健康水平。“十二五”末,平均期望寿命不低于80岁,每千人口床位数不低于5.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4.66人。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区。到2015年底,创建国家级卫生镇2个,市级卫生镇2个,市级卫生村60个,市级卫生村普及率达75%。

1、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依据北京市医改新方案继续深化药品供应保障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基本药品制度,制定实施推进全区卫生改革的政策和配套文件。在公益性基础上,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进一步完善区域卫生服务体系。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加强药品零差率销售使用管理,确保零差率药品的及时配送,不断扩大药品零差率覆盖面,提高零差率药品使用率,切实解决群众“吃药贵”问题。

2、提高综合医疗服务水平

加快医疗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和硬件设施建设,完成区域医疗中心—北京怀柔医院及特护中心建设,引进市级三甲医院来怀合作。建设高素质医疗工作者队伍,全面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医疗救治体系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行全区医疗卫生“一卡通”;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完善疫情、病情、监测和预警、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卫生机构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合理调整医疗卫生布局

加强怀柔区医疗体系建设,完善以区级综合性医院为枢纽、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和基层社区医疗站点为辅助的高覆盖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医疗资源,推进医疗资源布局向山区、农村地区发展,提高偏远地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提高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快完善三级医疗急救网络,重点加强北部山区急救站建设,加快将安佳医院改扩建成为二级专科医院,提高精神卫生防治水平。

4、加快康复医疗机构建设

面向首都及周边区域的老年人及康复期病人的康复医疗需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康复医疗事业,依托区域环境优势,结合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和配套建设高水平的康复医疗机构,加快构建以区康复医疗中心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的多元化康复医疗体系。

(四)加快文体设施建设,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积极发展公共文体事业,综合提升城乡居民文化水平和身体素质,切实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形成与城市职能提升、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文体事业发展模式。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把怀柔建设成为首都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文体活动条件

统筹规划建设区域文体设施,到2015年,建成区级体育中心和区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加强基层文体站点与文体设施建设,建设一批设施齐备、功能实用的文化广场,完善镇(乡)街道文化中心,继续推进全区数字影厅建设和卫星电视升级改造覆盖工程,“十二五”末,实现数字影厅和卫星电视升级改造工程覆盖率达到100%。

2、加快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文化精品

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单位为依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积极利用中影等文化产业资源,推进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加大对山区和农村文化事业建设的支持,加快完善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城乡的文化事业发展格局。#pe#

深入挖掘长城文化、红螺文化、满族风情文化等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资源,培养一批精于国际交流的艺术队伍,精心组织策划具有怀柔特色且易于推广的文化活动,打造怀柔文化品牌。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文艺创作理念和手段,结合怀柔实际,打造一批为首都世界城市配套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展高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形成怀柔承接国际交往职能的重要支撑,提高怀柔的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3、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全面提高人民体质

整合全区体育资源,充分利用怀柔的区域优势,以休闲体育、健身体育为重点,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发展新途径,促进体育与文化创意、农业、旅游、影视等跨行业合作。加大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初步形成覆盖全区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2015年,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达到90%。

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保障综合服务水平。

(一)优化就业服务,改善就业环境

1、完善就业保障,提升就业服务

完善全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制定畅通、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促进就业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与社会化。着力抓好城乡劳动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素质水平。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建设统一规范的集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援助、人才引进、劳动保障事务代理等职能于一体的人力资源综合市场,为全区劳动者及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创业扶持,简化审批流程,鼓励多样化创业。

2、统筹城乡就业,保障重点人群

统筹城乡就业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重点抓好建设征地转非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零就业家庭、“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以及青年就业;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鼓励机制,“十二五”期间,城镇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之内;到2015年,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0000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0人以上。

(二)完善社会保障,提高保障水平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全面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与社会福利制度,构建多元资金来源、多层次保障机制、社会化管理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能力,重点做好被征地农民、农村低收入人员、农村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补贴等工作,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效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到2015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95%以上。

(三)加大社会救助,保障弱势人群

1、加大社会救助

加快统筹城乡社会救助,推动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完善覆盖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社会救助体系。适度提高保障标准、扩大救助范围,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建立快速救助信息报告和审批机制,努力做到社会救助无盲点全覆盖。积极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推进社会救助能力的整体提升。

2、保障弱势人群

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受教育权利和工作机会;大力兴办专业的残疾人托养和康复机构,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大重点康复工程实施力度。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区级老年服务中心,加快对镇乡敬老院进行设施改造,到“十二五”末,全区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5张。完善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建立社会扶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的老年居民生活保障机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方式市场化,大力发展养老康复产业,加快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关心下一代成长,积极发展儿童福利事业,构建以家庭养育为基础、儿童福利机构为保障的儿童福利服务网络,重视儿童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建设多功能儿童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深入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践行尊重妇女社会风尚,不断优化妇女发展环境,有效保障妇女在政治参与、平等就业、素质提升、卫生保健、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和发挥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推动妇女事业与全区经济社会同步发展。#pe#

三、实现社会和谐有序

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加强人口管理,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确保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一)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加快城乡社区建设步伐,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社区服务信息化与网络化,实行综合管理、一站多能服务,有效提高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的服务效率和承载能力,保障社区环境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便利性;积极推进社区居委会工作方式创新,建立健全社区紧急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提高社区应对危机能力;加强社区规范化管理,建设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现代化和谐社区。到2015年,全区社区数达到58个。

(二)全面加强人口管理服务

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到2015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4‰左右,全区人口总量控制在45.6万左右(含特殊人口2.3万人)。通过加强职业培训、吸引高端人才等方式,不断优化居民文化结构,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到2015年,全区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比例提高到40%以上。

2、加强人口管理服务,确保社会稳定

加大流动人口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力度,加大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治理力度;发挥信息网络功能,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三)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扶持和培育,积极发展志愿服务类、慈善公益类、生活服务类、社区事务类、文体活动类等社会组织;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工作,引导协调社会组织更好地在城市建设及各类公益事业中发挥作用,为居民提供优质满意服务。

(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规范,增强广大市民的首都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切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构建和谐怀柔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整合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企业信用评级和个人征信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信用环境。深入开展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行业)为主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调动社会力量,增强群众参与,提高市民素质和区域文明程度。

(五)加强基层法制建设

加强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龙山街道、怀柔镇、琉璃庙镇、九渡河镇、渤海镇五个基层派出所和庙城法庭建设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各镇乡街道全面建成标准化司法所,提高办公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提高规范化水平及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及时调处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快形成广泛覆盖的“三级”普法网络,增强普法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六)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建立食品和饮用水安全长效机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到“十二五”末,全区食品抽检合格率和公共场所职业卫生监督合格率达到98%以上。深化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提升安全生产监管水平,推进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为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防范提供有效保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强预防火灾、扑灭火灾和抢险救援三大消防工作体系建设,实现消防安全体系全覆盖。加强安全文化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平安乡镇”、“平安企业”、“平安校园”等各具特色的基层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国防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