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文化创意产业是朝阳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朝阳区重点发展的四大高端产业之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是充分发挥区域国际化核心特色和高端资源优势,促进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试验区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服务功能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文化创新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根据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划和发展要求,依据《朝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工作的意见》、《北京市朝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特制定《北京市朝阳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一五”期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朝阳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朝阳区重点发展的四大高端产业之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根据首都功能定位,结合区域优势,紧抓奥运筹办、绿化隔离带建设、CBD建设等机遇,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蓬勃发展,成效显著,特色鲜明。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总量快速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日趋合理、区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突出的发展特点,已成为朝阳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新引擎,并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功能区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建设、提升区域软实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主要做法是:聚焦内容原创和投资交易两个高端环节,坚持实施国际化战略、市场化战略和人才支撑战略,抓集聚区建设带动产业集群、抓高端环节完善产业链条、抓重点行业构建新优势、抓重大项目实现新突破、抓人才引进提升核心竞争力;树立梯次发展理念,重点推进传媒文化、广告会展、设计创意、旅游休闲、古玩及艺术品交易、文艺演出等主导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媒文化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和广播、电视、电影等行业收入增速较快,成为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新的增长点。截至2010年底,区域内注册的文化创意企业总数超过32000家,平均每年新增企业40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数达到2100家,从业人员达到17万人,年实现收入突破1400亿元;增加值占全区GDP的14%,年度区级财政收入贡献达到50亿元;共有 798艺术区等22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中市级集聚区8个,居全市各区县之首。朝阳区已成为北京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区和示范区,逐步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国际文化交往的重要窗口和多元文化汇集交流中心。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创意产业仍处于培育和提升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品牌企业和高端人才偏少,产业快速蓬勃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要素、资源、人才三类问题有待破解;市场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管理、服务、市场准入三类体系有待完善;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投融资、政策三类环节有待加强;整体发展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三类能力有待提升等等。“十二五”时期,要积极解决上述发展中的问题,抢抓机遇,再创优势,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在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贯彻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朝阳区建设“新四区”等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梯次发展战略和功能提升战略,加快版权关键环节发展,加强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整合,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增强朝阳区符合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标准的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朝阳区“新四区”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为首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贡献力量。

  二、指导原则

  坚持服务首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朝阳区建设“新四区”的原则,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朝阳区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事业建设,强化文化安全监管,提升区域文明程度。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发挥政府在方向引领、规划引导、资源统筹、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靠市场机制和市场手段激发文化创新活力。

  坚持国际化、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的产业发展原则,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着力发展创意水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

  坚持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原则,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金融、商务、科技等优势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和产业内融合发展的功能,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

  坚持文化创意产业与全区六大产业功能区协同发展的原则,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融入加快区域科学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全局中,推进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从产业规模扩张向发展质量与水平提升转变、从借势发展向服务于区域整体发展为核心的优势整合转变、从经济贡献向多元功能支撑转变;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承载功能,提升朝阳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国际多元文化交流中心的功能,提升朝阳区作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试验区的功能承载力和核心竞争力,把朝阳区建设为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中国国际版权投资交易中心、中国国际文化展示交流中心。具体目标如下:

  (一)产业规模:“十二五”期间,文化创意产业年均收入增速达到15%。到“十二五”末,文化创意产业企业超过40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年收入超过2000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超过25%,吸引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超过15%,形成的区级财政收入占全区年度区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25%。

  (二)产业结构:实施产业高端化和梯次发展战略,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占据价值高端。在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上,重点发展内容原创和投资交易环节;在文化创意产业门类上,重点发展创意水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业,逐步形成以文化传媒业为龙头,以高端会展、旅游休闲、设计创意、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以古玩及艺术品交易、文艺演出、时尚消费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即“一个龙头、四个主导、三个特色”的产业结构。到“十二五”末,龙头和主导产业实现收入占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比重超过70%。

  (三)空间布局:在大力提升现有的22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功能的基础上,促进相关资源与产业链的整合和完善,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具体是:以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为核心,以三环会展商务产业带、四环文化旅游产业带和五环新兴文化产业带为纽带,以奥林匹克公园会展旅游文化产业圈、大山子艺术和设计产业圈、三里屯时尚文化消费产业圈、潘家园古玩及艺术品交易产业圈、温榆河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圈、垡头文化休闲产业圈为支撑,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一横”、“三纵”、“六圈”的产业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以CBD为制高点、以CBD-定福庄国际传媒产业走廊为主轴,若干个产业圈及基地为支撑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

  (四)品牌企业:重点吸引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权威行业中介组织入驻;培育和引进10家以上年产值过10亿元、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大型文化创意企业集团;培育和扶持一批文化创意企业上市,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同时,扶持一批“专、特、精、新”的小巨人企业,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统筹社会资源参与区域文化建设,推动全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促进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通过打造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创作形式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创新;通过打造中国国际版权投资交易中心,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文化市场培育模式创新、文化业态创新、文化科技创新、文化金融创新;通过打造中国国际文化展示交流中心,推动文化发展观念和理念创新、文化服务管理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创新。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增强各界人士参与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有利于创新项目成长的文化氛围,把朝阳区建设为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1、打造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

  充分发挥区域传媒机构聚集的优势,提升朝阳区作为世界城市试验区的信息传媒资源集散、配置和传播核心功能,实现信息多媒体传播和增值,使朝阳区成为中国信息发布中心、全球经济信息中国节点区、国际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地和中国城市品牌推广的核心功能区,成为服务全国乃至全球的信息传播枢纽。

  巩固提升主流传媒渠道聚集优势,增强新兴传播功能,将媒介平台化的优势与朝阳国际化、专业化的信息、内容与服务优势相结合,使信息资源成为朝阳区未来构建发展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性资源;紧抓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促进国有传媒机构内部资源向产业化、市场化资源转变,促进事业单位向市场主体转变,激发区域信息传媒产业的市场活力;抓住国内外传媒产业数字化、平台化、多维度整合以及盈利模式的变革机遇·,再创朝阳区传媒产业的新优势。通过信息的采编与交互功能实现全球信息的汇聚,通过内容的展示与交易功能实现信息多媒体传播和增值,通过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功能打造全球辐射力和影响力,通过传媒的投资与融资功能实现传媒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增强与国际信息传媒功能的对接能力,使朝阳区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国际信息传媒中心。

  2、打造中国国际版权投资交易中心

  着力提升朝阳区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功能和版权投资交易核心功能,关注电影衍生品交易市场等新兴要素市场的发展,加速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创意产业要素的合理流动,使朝阳区成为国际资本投资中国文化产业的通道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国际版权投资交易中心。

  在“十一五”时期建设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版权交易大厦和中国出版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健全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专利、商标、设计的管理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区域金融机构、跨国公司与企业总部集聚的优势以及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的功能优势,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以版权为核心的多元投融资体系建设。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专业化服务体系,建立规范有序、要素完备、中介发达的市场体系,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加速文化产品的国际化向文化服务的国际化深入,促进本土文化交易服务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完善,运营及盈利模式的成熟,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出口基地。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音乐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进一步提升朝阳区在国际版权交易体系中的市场地位。

  3、打造中国国际文化展示交流中心

  面向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全球视野,提升对国际多元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力,增强文化的融合力,展示首都城市魅力和文化气质;集聚传统的、现代的、时尚的文化元素,融合演艺、博览、展示、旅游、消费等多种文化形式,使朝阳区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国际文化展示交流中心。

  推进区域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同繁荣发展,提升区域文化魅力。完善和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体化,提供内容丰富、种类多样的文化活动,激发公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的热情,提升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城市文化的凝聚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强调文化交流的双向互动性,促进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利用区域文化商务服务发达的优势,鼓励文化中介组织承办国际品牌文化活动,使朝阳区成为国际品牌文化活动的重要举办地。鼓励有实力的文艺队伍、演出团体精心打造一批展现中国形象、富有民族特色、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精品剧目,赴国(境)外交流展示。

  (二)实施梯次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

12345下页 在本页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