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淀区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相关单位:

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海淀区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2017年11月28日

服务业综合改革是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为首都发展“添秤”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巩固和壮大海淀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当前,海淀区正处于落实“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聚焦中关村科学城,举全区之力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关键时期,面临区内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产业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亟需提升以及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等多重挑战,雄安新区建设、北京市“三城一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给我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对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契机,在更高起点、更深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形成服务业高端、创新、融合、绿色、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和良好格局,打造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的服务业发展高地,将有助于海淀区构建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发展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全区乃至全市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加快形成基于“四个中心”战略定位的、更加宜居宜业的创新型城市形态。

为统筹推进海淀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建设,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产业〔2016〕2557号)要求,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85号)、《中共海淀区委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海淀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方案实施周期为2017年—2020年。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及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功能定位,按照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要求,突出发挥海淀创新创业资源多、机制活、氛围好的特色优势,以引领服务业高效优质发展为目标,以培育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方向,以完善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抓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打造服务业高精尖结构、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产业发展支撑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产业新体系,加快形成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我国加快服务业发展、调整升级产业结构提供引领示范,为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导向机制,有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破解不适应服务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约束,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营造服务业发展良好环境,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公平性。

需求导向、突出特色。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顺应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增强供给引导需求的能力。聚焦制约服务业能力提升及空间拓展等方面的瓶颈和难点问题,根据海淀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突出的发展特点,结合本地创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建立适应优势产业创新、融合、集聚发展需求的支撑体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改革创新、重点突破。坚持原始创新、融合创新、高端创新、协同创新和开放创新,率先形成载体丰富、主体活跃、服务优良、市场公平、政策完善、文化先进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统筹规划、整体推动,打造创新引领的强大合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现代型、服务型、质量型转变。

开放协同、示范引领。强化服务输出能力,提升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区域和国际分工协作,打造资源充分共享、市场深度融合、互利互补共赢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以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首都“添秤”为核心,重点发展体现国家战略和国际大都市服务功能的高端服务行业,提升海淀标准在服务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抢占全球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三)试点目标

按照国家开展“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目标要求,结合海淀实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激发新活力、释放新动能、发展新经济,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引领,形成经济发展新动力,为全国服务业转型升级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十三五”期间海淀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总体目标如下:

——产业能级大幅提升,“海淀服务”迈向高精尖。服务业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品牌价值有效升级,持续提供精品化的服务;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着力吸引科技创新、研发设计、总部运营、结算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打造服务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电商化的“都市型现代生活服务业”新格局。到2020年,服务业要实现“1234”的目标:

“1”——服务业增加值突破6000亿元,努力争取全市第一,服务业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稳定,劳动生产率较2015年增长30%左右,达到35万元/人。

“2”——服务业增加值占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20%以上。

“3”——信息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及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金融业等三大优势产业增加值突破3600亿元,占全区服务业增加值60%以上。

“4”——海淀园总收入、文化创意收入占全市40%左右。海淀园总收入、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年均增速达到10%。到2020年底,海淀园总收入突破2.6万亿元,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到9000亿元以上。

——高端要素不断聚集,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不断涌现,加速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推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支撑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到2020年,园区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强度达5.8%,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5%左右,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000家。全面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发展,文化精品创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人才聚集效应凸显。到2020年,打造8家以上年收入过百亿元的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产业的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预计到2020年底,我区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总数突破3500家,股权投资机构数突破1500家,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更加突出。

——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海淀经验”引领全国。持续创新服务业体制机制、优化服务业支撑体系,在商事制度改革、探索信用监管新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开展新业态市场准入及监管改革试点、外籍人才管理改革试点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通过打造新机制和新模式,率先形成全面创新改革的新格局,成为全国服务业高端、创新、品牌、融合、绿色、集约发展的标杆和旗帜,对全国其他区域服务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带动辐射作用。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全球竞争力大幅提升。发挥创新核心区引领辐射作用,从区内整合和区外协同层面加强与中关村各园区协同,率先向价值链高端攀升、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全面融入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和产业合作平台,推进三地要素市场一体化,促进服务业合理分工和错位发展,整体提高服务业发展层次和品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推动服务领域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抢占全球产业分工合作的核心环节,以更加优质的服务主导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到2020年,新增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企业海外分支机构20家,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明显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改革创新八大机制,完善服务业发展支撑体系

1.探索放宽“新经济”市场准入机制

探索对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审批监管创新,聚焦“互联网+”新兴业态,推动互联网教育等行业准入条件适当放宽,对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积极争取在中关村互联网企业中开展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制度试点工作。紧抓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契机,积极开展落实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具体措施,研究制定海淀特色措施,开展国际赛会(展会)进口物品通关便利化试点。选择文化娱乐业聚集的特定区域,允许外商投资设立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娱乐场所,不设投资比例限制。积极争取放宽电子商务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允许中关村科学城内放开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业务(经营类电子商务)的外资股权比例限制。积极申请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录,将技术转移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研发设计服务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等高端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业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录范围。

2.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

以海淀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区为依托,加强信用分类监管,建立重点领域市场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依据市场主体的信用分类等级,确定相应监管措施,实现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动。加强守信联合激励与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监管机制。实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工商、民政、机构编制和其他登记管理部门向新增法人和其他组织发放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并在“信用海淀”公示。探索建立针对创新创业型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全面准确记录并科学评估其信用状况,作为提供信贷服务的重要依据。鼓励第三方征信机构发展,在重点领域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引入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建立信用协同监管机制,规范信用服务市场秩序,促进信用服务业发展。

3.优化创新政务服务管理机制

探索创新政府有限购买服务与社会机构市场化运作方式,推广中关村“创业会客厅”服务,深化政务服务站工作,向园区、孵化器和集中办公区推送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与社会服务有效融合。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制定海淀区网上服务大厅建设工作方案,建设区级政务服务统一门户,突出海淀政务服务特色,优先实现与创新创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网上预约、预审和办理,率先在全市建成市、区政务服务“一张网”。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统一各类项目进场交易,实现服务数据系统留存,招标公告、中标结果、管理制度等平台公开公示。全面落实《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优化审批程序简化登记手续支持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发展的意见》(京工商发〔2016〕11号),进一步完善名称自主预查制度,推广自主申报,进一步推广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拓展至外资有限公司、电子营业执照互认互通,实施外商投资企业审批备案与注册登记一体化改革,推进实施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点工作。积极申请扩大“一会三函”试点范围,支持中关村科学城重大产业项目参照执行。创新监管方式,监督企业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与服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4.创新服务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

加快推进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落实好“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中央和市级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区级“海英计划”,健全人才梯队培养和政策支持体系。围绕顶尖人才、团队引进、央地人才协同发展,聚焦人才国际化水平提升、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等,积极探索育才引才用才新模式。支持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和组织发展,引进一批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推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重点培育“互联网+”人力资源服务新业态。在中关村大街及周边区域建设国际人才社区,营造国际人才宜居宜业的“类海外”环境,完善外籍人才政策服务体系,吸引聚集一批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创建首都院士之家海淀服务中心,为在海淀工作生活的两院院士及科研团队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其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打造对尖端人才的定制化服务,创新人才异地服务中关村模式。到2020年,围绕基础前沿学科和重点新兴产业的需求,新引入若干名能突破前沿关键技术、引领新兴学科发展的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团队,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能引领重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顶尖领军人才及其团队落户海淀。在政策允许情况下,积极向市级部门申请在人才引进指标方面加大对海淀区的倾斜力度。落实公安部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条出入境政策,用好中关村外国服务大厅资源,促进国际创新创业人才流动。争取率先实施简化外国高层次人才办理在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证件程序,开展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一卡通”试点。

5.构建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新机制

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尊重创造价值应用,引导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快培育专利示范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营,推动建设专利运营办公室和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站。集聚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机构和高端人才,打造知识产权国际高端服务集聚区。探索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专利审批绿色快速审查通道,缩短专利审批周期,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打击各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多元化机制,推进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畅通知识产权纠纷处理便捷渠道;拓展知识产权海外维权援助站点,帮助企业规避知识产权海外风险。

6.探索支撑创新的新型城市形态建设机制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北京市海淀区创新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机制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土资函〔2014〕63号)要求,深化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机制成果应用,创新规划实施模式,促进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优化。创新集约高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方式,创新思路挖掘释放北部产业空间,为园区高品质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释放产业空间。探索“一镇一园”集体建设用地创新发展模式,将“一镇一园”建设与园区开发建设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助力领军企业创新生态集群配套环境和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建设。科学规划利用腾退空间,探索腾退空间功能升级改造的实施路径,支撑创新城市形态建设,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建设社区保障设施和生活设施。分类采取弹性年期出让、租赁、先租后让等多种供地方式,探索试点产业用地弹性供应机制,针对不同类型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约定产业用地使用权出让年限。

7.探索金融创新机制

聚焦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深化直接融资、投贷联动、要素资本市场、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改革等金融服务创新,支持中关村银行等机构在金融要素的精准供给上探索新路,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上形成新的范式。搭建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服务平台,整合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立高效服务体系和对外合作机制,吸引境内外知名并购基金聚集发展。把握海淀作为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区)的契机,抓紧开展产融合作工作,制定具体工作计划,细化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强化金融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营造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海淀区开展创新产品试点,持续推进“税银互动”工作,促进中关村科技型企业投融资便利化。支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本区设立互联网金融标准研究院,加强行业交流与自律,推动设立行业标准。积极争取互联网金融政策在本区先行先试,培育支持本区优质互联网金融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网络交易身份识别、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移动支付等行业有序发展。落实《财政部关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天使投资个人有关税收试点政策的通知》(财税〔2017〕38号),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争取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相关监管、审批部门的大力支持,助推区内企业申请相关金融牌照。

8.完善服务业统计与监测机制

围绕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进统计改革创新,加强“三新”等新经济领域的统计监测工作,研究建立一套符合区域特色的新经济指数,将“三新”指标纳入月度监测指标体系,为重点新兴产业的监测和预警积累要素。开展科技金融及文化创意等区域新兴、特色产业定期监测,研究构建“双创”统计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拓展监测维度和深度。加强规模以上单位和小微企业的新业态调查,持续跟踪监测新设立小微企业,掌握新型业态的潜在动力。加强商业统计工作,开展互联网消费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及总消费、服务性消费等定期监测,进一步完善评估全区实际消费水平的指标体系。

(二)重点聚焦六大工程,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

1.产业疏解提升工程

严格控制增量。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严把企业登记、项目审批准入关,严控新增不符合首都中心城区功能的产业。对招商引资、承接产业坚持高标准,提高城市准入门槛,严禁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项目落地,实现产业空间高效集约利用。严格新增教育、医疗及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等。

有序疏解存量。加快海淀区产业结构调整,执行更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坚决疏解一批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业态和有形市场,推进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集体经济业态调整升级,推动部分教育、医疗、养老服务功能疏解。坚持功能疏解与创新发展、高端人才聚集、服务驻区单位、提升城市品质、方便群众生活高度统一,按照“调整存量、优化增量、腾育并重”等思路,高效利用腾退空间,统筹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高精尖”产业发展,实现城市空间“腾笼换鸟”“补齐短板”。

提升城市服务品质。统筹各类空间规划,统筹“地、水、绿、文、美、产、居”多种要素功能,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推动核心区“精明增长”、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拆后土地实现“留白增绿”,以“山水林田湖”为骨干,构筑青山绿水常在、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绿色宜居水平。聚焦城市服务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水、电、热、气、交通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重点地区居住生活环境,满足地区居住人口日常生产生活需要。聚焦民生服务建设,打造都市型现代生活服务业,营造留人环境、宜居宜业环境。

2.“双创”助力示范工程

强化“双创”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领军企业搭建一批专业领域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突破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提升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强创新管理实践,持续产生一批具有核心区特色的创业系。优化高校院所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北航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提升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市场转化等综合集成功能。探索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主导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引导产业联盟、行业协会围绕重点产业方向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组织开展联合创新活动。

升级“双创”服务业态。围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展创业全过程孵化服务,推动具有海淀特色的创新型孵化器,加强众创空间和线上线下融合、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专业市场服务和政务综合服务糅合的众创平台建设,打造集约化、专业化、社区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强化质量安全意识、质量诚信意识,严格质量安全监管,促进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明显提升,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质量环境。协调推进清华、中航科工、百度等高校、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双创基地之间的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三位一体双创示范基地新格局。支持创新型双创服务机构在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布局一批海外孵化器,建设一批国际创新驿站,形成与世界知名创新中心互联互通、创新同步,提升全球创新链接服务能力。

3.“互联网+”创新引领工程

打造商业服务业新模式。加快商贸流通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电商发展载体,引导传统企业拓展电子商务渠道。落实《北京市进一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国家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试点工作,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线上集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跨境清结算中心、出口加工园区、跨境通关服务平台及营销网络为一体的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跨境业务。支持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商超”“互联网+餐饮”“互联网+社区商业”等模式,创新发展智能化客户(客流)管理、精准化供应链管理、全渠道营销等,引导线上线下互动消费,推动传统商业提质增效、瘦身健体。拓展文化、旅游、医疗等生活服务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培育个性化定制(C2B)、线上线下互动(O2O)、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体验服务,推动商业服务业模式创新发展。

提升金融支撑产业发展能力。有序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开展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创新,规范资金融通、在线支付和信息中介等金融业务发展,促进金融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开展互联网与金融相结合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创业企业和早期科技成果项目提供金融服务。

培育公共服务发展新模式。发挥信息技术企业集聚和文教医疗等资源集中优势,深化互联网与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融合,建设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文化、智慧就业及社会保障等一批智慧惠民工程,全面提升民生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共建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品制作传播平台、文化服务平台和文化资源数据库。引导和支持信息技术企业开发医疗健康产品和服务,加快提供医疗健康数据服务和定制化养老医疗健康服务。引导互联网教育企业深度参与智慧教育建设和发展。

发展智慧城市管理新应用。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在建造领域的创新应用,促进建筑和建造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推进海淀绿色建筑三星建设。支持在园区建设、楼宇管理、社区服务、电子政务等领域应用互联网解决方案,加速智慧城市建设。围绕智慧城市管理和智慧社区服务需求,构建网格化的信息采集、公众服务和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

4.产业跨界融合工程

推进新兴服务业快速涌现。推动前沿技术与新商业模式创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通过技术创新驱动、支撑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催生移动医疗、智能家居、共享经济、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持续涌现出一批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及平台经济集聚区,衍生出跨界创新能力,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

培育发展大文化产业。深入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教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高附加值的创意文化产业。组建区属国有文化旅游公司,推动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和资源资产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利用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创新创业模式,改造提升演艺、会展、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动漫网游、数字娱乐、在线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结合“三山五园”及西山历史文化带建设,布局一批文创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高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增加服务环节投入,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逐步由单纯的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集成”方向转型升级,将业务向产业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垂直融合。鼓励企业搭建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依托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需求,积极发展以研发设计以及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和智能制造产业。

提升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深度挖掘农业的生态、景观、休闲、文化、教育、生产等综合功能,将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业与市场、城市与乡村的有效联接,延伸农业产业链,融入核心区建设发展,反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动海淀新型城市化。充分发挥科技的创新引领作用,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示范、应用、展示,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与示范基地,进一步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5.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工程

巩固提升优势主导产业。结合海淀产业发展比较优势和发展现状,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进一步巩固提升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以科技金融为特色的金融业的竞争力,保持三大战略主导产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力。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依托中关村大街以及中关村软件园等专业园区,形成拥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集群。做优做强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技术转移、创业孵化、检验检测、标准研制等为代表的智力密集、附加值高的科技服务产业。吸引国际高端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加速知识产权交易、标准化服务等创新要素集聚,形成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集聚区。围绕知识产权运营和标准创制,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和标准经济,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聚焦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紧抓全国创新资本中心、中关村并购资本中心、中关村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完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抢占服务业价值链高端。依托高校院所、驻区央企、领军民企、高端人才四类创新主体,聚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实现基础前沿研究、核心技术重大突破,依托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发展需求,在量子技术、网络安全、脑科学、人工智能等一批关键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力争涌现出更多重大科技成果。支持建立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市场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科研和技术转化平台,探索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技术研发无缝衔接的科技成果培育、转化、产业化的新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引导企业、产业联盟等开展国际标准制定和推广,开展海外专利布局。

提升产业组织能力。聚焦价值链高端环节,积极探索创新产业组织模式,科学谋划产业前瞻布局。推进服务业组织方式创新,探索构建创新资源平台化整合共享、创新服务专业化全链条供给、创新成果市场化孵育转化的产业组织新模式。推动领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股权投资、海内外并购、搭建开放型创新平台以及主导上下游企业开展协同创新和市场拓展等方式,带动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强化产业组织能力,带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发挥产业资本作用,深度开展产融合作,搭建并购资本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投资工作,政府联合龙头企业发起设立产业并购基金,支持境内并购基金、上市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境内外并购,助推企业做大做强,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6.都市型现代生活服务业品质提升工程

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发展。积极引导商业企业创新发展,着力拓展供给渠道、丰富供给方式,依托现有消费聚集区,培育现代城市品质生活圈。加强商贸流通创新,强化品牌标准建设,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业态先进的现代化商业体系和现代高效的商贸流通网络。巩固提升流通服务业,广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改进物流服务流程,推动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居民消费“最后一公里”物流等配送网络建设,鼓励企业投资建设末端配送中心、智能快件柜。积极推进“阳光餐饮”工程,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水平,打造集特色风味、优质服务、饮食文化为一体的阳光餐饮服务品牌。

促进居民服务消费层级提升。创新消费模式与服务方式,培育和壮大信息消费、时尚消费、绿色消费、品质消费、体验消费,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积极推广满足不同年龄层次需求的服务模式与产品,拓展儿童消费、银色消费市场。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丰富多元化旅游产品,满足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培育旅游新增长点。支持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引进高端教育资源和创新运营模式,推进教育服务社会化,积极探索教育服务新方式,培育与区域相匹配的高质量、国际化的民办教育,丰富优质教育供给, 完善教育服务体系。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成立体育产业协会,发展体育产业,以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冬季体育运动发展。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优化文化产品供给内容和形式,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建设,加快建成全国一流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大健康产业生态体系。立足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业,上下延伸健康产品、健康金融等产业领域,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尤其是移动医疗、智慧养老、健康保险、大健康PE/VC、老年用品研发等业态,以满足高端化、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为目的,加快引入社会资本,形成“互联网+大健康+金融”跨界融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工作试点,进一步推动创新医养结合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落实《海淀区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办法》,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体系,使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全力打造三大格局,塑造服务业全球竞争新优势

1.优化调整区域服务业空间格局

聚焦中关村科学城优化产业布局。通过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能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国际标准、技术创新中心和创新型领军企业集群,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制定中关村科学城发展提升规划,加快形成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发展新形象。依托中关村软件园、翠湖科技园、永丰产业基地等园区,在北清路沿线和大上地地区形成产业集聚带,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北斗与空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的战略腹地和重要支撑。通过城市功能重组与空间整合,重点发展以国际创新理念为核心的科技服务、科技金融、文化创意等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将中关村科学城南区建设成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区、国际化创新企业总部集聚区。

提升中关村大街发展品质。科学指导中关村大街新增产业有序合理进入,重点发展以科技金融和科技服务为主的高端产业,鼓励研发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技术创新服务、科技中介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按照“科技风、创新路、国际范”总体定位,实施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工程,围绕道路交通、景观绿化、建筑立面、市政市容等加强重要节点整治改造,形成功能清晰、导向明确、秩序规范的街区发展格局。加强存量空间改造,整合提升楼宇载体空间,拓展产业虚拟集聚空间,强化国际化风貌展示功能,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将中关村大街建设成为海淀创新功能引领区、国际化科技企业集聚区和国际化风貌展示区。

2.共建共享京津冀协同创新格局

引领京津冀跨区域协同创新。探索海淀特色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搭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助推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共性技术合作研发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载体在津冀区域落地,促进三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先行先试政策跨区域交叉覆盖,围绕服务业优势产业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创新成果。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支持海淀区优秀企业参与新区城市建设,协同驻区高校、科研机构和优秀服务企业等创新主体,促进雄安新区的创新集聚与发展。

强化京津冀服务协同。积极推动与津冀产业合作对接,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服务业集群,引导本区服务业中不具备优势的产业环节向津冀地区有序转移。推动本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优势产业,以及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科技领域,通过品牌和模式输出,提升对津冀地区的辐射和带动。探索和创新区域利益共享模式机制,推动利益共享机制落地和实施,细化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

3.率先形成服务业国际化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坚持服务全局、积极有序的原则,稳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函〔2017〕86号),推动科技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等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落地。在坚守国家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丰富开放内涵,创新体制机制,全面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提升全球服务市场资源配置能力。紧紧围绕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企业技术创新全球协同、企业国际化人才汇聚、国际市场拓展、国际化发展环境优化等国际化行动,深度融入全球服务业分工体系,全面提升海淀区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话语权。支持高端国际交流平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发展,鼓励国际科技组织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设立分支机构,吸引跨国公司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设立大区域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服务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跨国并购,高效配置全球人才、技术、品牌等核心资源。鼓励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分销中心、物流中心、展示中心等形式,构建跨境服务产业链。全面提升企业境外并购综合金融服务水平,加快企业境外投融资和并购外汇管理政策创新试点,简化企业境外并购核准程序。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拉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支持中关村服务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竞争,鼓励领军企业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抱团出海”。

鼓励企业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关村科学城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支持驻区企业积极申办APEC商务旅行卡,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在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分支机构、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等方式,拓展海外投资机会和海外市场。充分发挥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功能作用,继续争取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领导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外交部等部委的支持,为创新科技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深化园区合作,支持建设符合企业需求的海外产业园、研发基地、产业孵化基地,为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提供服务。发挥海外创新基金等作用,鼓励支持科技创新企业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主动布局,整合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常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发展改革委、海淀园管委会(区科委)、区金融办、区商务委、区财政局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海淀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负责指导、监督全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过程中的资源调配、事项决策、组织推进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发展改革委,负责落实领导小组的重要决定,统筹和协调推进全区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研究确定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事项及配套政策,做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任务分解和工作推进。

(二)完善配套政策

积极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在服务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用足用好中关村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和北京市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政策优势。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继续完善现有政策体系的空白和薄弱环节,配合制定《北京市关于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各部门按照职责对口原则,加强与市级部门、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倾斜,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营造适合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强化资金保障

研究设立“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专项资金”,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试点区建设的投资力度。组织搭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平台,对试点项目进行统筹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服务业发展。积极争取设立海淀区服务业综合改革引导基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实现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相结合。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境外资金进入服务业领域,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股权投资等权益类资金投入方式,发挥财政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降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对财政资金的依赖。

(四)加强监督考核

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和重点企业发展,打造完善海淀区服务业发展综合数据支撑平台。建立健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督查机制,将改革试点任务列入区政府重点督查内容。坚持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加强对重点工作的推进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及时组织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项目的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形成一批有份量、有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样本”,在全区甚至全市、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