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海淀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2018年1月15日在海淀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次会议上

海淀区人民政府区长 戴彬彬

各位代表:

我代表海淀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2017年工作回顾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帮助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开展“两贯彻一落实”,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统领,统筹推进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惠民生、促协同等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疏解整治促提升成效显著。紧紧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扎实开展12个专项行动,城市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

非首都功能疏解扎实有效。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实现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零准入”。推进低效能产业调整升级,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16家,整治提升市场23家,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2775家。建立违法建设治理“五维”标准,拆除违法建设402万平方米。查处占道经营3.1万起,整治无证无照经营4885户、开墙破洞4699处、背街小巷65条。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入开展,全区常住人口持续保持递减态势。

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同步推进。集中连片推动重点地区综合改造,双泉堡地区成为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的典范,二河开、永定河引水渠沿岸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宝山、魏公村小区等棚户区改造加快实施,功德寺棚户区腾退工作基本完成。在全市率先出台“留白增绿”工作指导意见,统筹利用腾退空间,新建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绿色休闲空间。优化生活性服务业网点布局,规范便民商业网点136处,网点连锁化率达到33.9%,推出便民商业网点电子地图,方便群众随时查询和监督6000多个网点的服务情况,有力保障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疏解中谋发展的路径愈加清晰,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态势更加巩固,为首都发展“添秤”作用进一步凸显。

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800亿元,同比增长7%以上,经济总量和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均居16区首位。加强投资促进和重大项目调度,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突破1000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快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实现2310亿元,同比增长4.5%左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16.9亿元,同比增长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预计下降4%,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支撑起了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高精尖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预计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10%以上,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新经济不断涌现,新动能不断积聚,“独角兽”企业37家,约占全国25%,新设立科技型企业2.1万家,约占全市27.3%,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设计、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领域企业快速成长。

(三)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进入新阶段。年度37项重点任务实现阶段性目标,中关村科学城新的工作格局逐步确立。

重大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前瞻布局深入开展。积极承接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实验室建设,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落户,石墨烯研究院等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引进和支持知名科学家及团队在光电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加快筹建新型研发平台。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的突破,清华大学芯视界量子点光谱传感器、北京大学碳基集成电路等项目产业化加快推进;中科院理化所大型氢氦低温制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业化进展顺利;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实现92个项目落地转化。

创新空间进一步优化拓展。在科学城南区“腾笼换鸟”,中关村大街改造提升步伐加快,中关村创业大街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中关村智造大街聚集47家拥有高端核心技术的企业,“一体三园”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56家军民融合创新型企业入驻。在科学城北区科学布局,新增创新空间135万平方米,中关村壹号、集成电路设计园等重大项目带动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加强跨区域协同,大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与昌平、延庆等区对接协作更加紧密。

创新环境明显提升。我区在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评估中排名首位。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质量强区”建设稳步推进,获批筹建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驻区单位创制国际标准6项,占全市50%。中关村大街国际人才社区加快建设,人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海淀基金体系覆盖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到并购重组的全链条,中关村银行成立,上市(挂牌)企业新增80余家,累计1020家。扎实推进国际化发展,中以、中加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以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为平台,引导和服务一大批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四)城市治理迈出坚实步伐。加强宜居环境建设,提高精细治理水平,蝉联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以中央环保督察、北京市环保督察为契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工作。全面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完成“无煤化”改造2.6万余户,区域基本实现“无煤化”,淘汰老旧机动车6.7万辆,完成1690台、7341蒸吨锅炉低氮改造,细颗粒物年均浓度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全面升级“河长制”,强化河岸、流域、市区协同治理。“水清岸绿”行动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7条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完成,南沙河水质明显改善,达到年度考核要求,稻香湖再生水厂投入运行,污水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逐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形成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整体布局,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运行稳定,餐厨厨余处理厂试运行。多措并举、多元增绿,完成绿化299公顷。

交通环境逐步改善。西郊线正式通车,地铁6号线西延、12号线、19号线、昌平线南延等轨道交通建设有序推进。翠湖南路等6项主干路建设顺利实施,永泰庄东路北延等道路建成通车,新增通车里程18公里。完成10项疏堵工程,优化调整33条公交线路,新开通4条微循环线路,完成学院路、学清路等区域慢行系统治理,增加停车位6000余个,实施闵庄路等17条道路架空线入地和12万平方米道路大修工程。

“大城管”工作体系效果明显。构建起了以信息流为核心, 以“五统一”综合考评为牵引,以协同联动为抓手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大城管”工作体系。运行一年多来,区域城市管理问题整体呈下降趋势,问题解决率明显提升,我区在首都环境综合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

(五)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增投入、建机制、强供给、优服务、兜底线,以36项区级重要惠民实事为重点,统筹推进社会民生各项工作。

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2.2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以下,连续4年获评北京市充分就业区。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6810套,竣工1.5万多套,配租公租房5695套,发放补贴惠及8152户保障家庭;棚户区改造搬迁腾退7000余户;实施清河毛纺北小区新阶段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稳步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工作,完成613台老旧电梯隐患治理。拓展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试点,5200多名补助对象完成集体投保,建成29个养老服务驿站。

社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九年一贯制等办学模式创新,教育人才储备库建设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新增中小学学位7000余个、幼儿园学位4600余个。实施新优质学校、新品牌学校和潜力学校建设工程,办学品质和办学条件不断提升。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基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门诊量同比增长13.2%,各项监测指标符合改革预期。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市级考核要求。新增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国家卫生区创建工作有序开展。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扎实推进。顺利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期督导检查。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备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苏家坨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成功入选全国试点。

社会治理不断深入。加强网格化工作体系建设,开展多网融合试点。狠抓人文社区建设,形成一批基层社会治理新亮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顺利通过民政部中期评估。新增社区服务用房1.8万平方米,建成35个市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111个智慧社区。全面开展社区工作减负清理,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让社区工作人员集中精力面向群众开展社区服务和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完成北京市安全生产督察迎检。强化食品药品日常监管,成功创建北京市食品安全示范区。切实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

与此同时,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妇女儿童、档案史志、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民防、防震减灾、气象、残疾人事业、对口支援等均取得新的成绩。

(六)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活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动态更新区级部门行政职权事项清单,编制区、街镇两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清理规范两批共42项区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调整156项区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成立区城管委,推动城市管理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强化属地管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全覆盖。大力推广“创业会客厅”模式,积极组织引导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在新政务服务大厅设置双创服务区,建立20个政务服务站,建成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企业加速驿站,网上政务服务大厅试运行。持续巩固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成果,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范围延伸至外资企业。在全市率先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整合和运行。稳妥推进第二批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

经济领域改革有序开展。出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创建方案,两项试点工作加快推进。探索投融资模式创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棚户区改造、生态环境治理、科技产业等领域。国有资产布局结构逐步优化,完善区国资中心管理体制,组建区保障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开展部门三年滚动预算试编工作,加大部门预算公开力度。

农村改革卓有成效,融入核心区发展的态势进一步巩固。我区成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东升镇、温泉镇完成整建制农转非。一镇一园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关村创客小镇为集体土地建设租赁房试点工作赋予新内涵,得到住建部和北京市充分肯定。东升科技园二期等园区建设积极推进。

(七)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开展“两贯彻一落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办理区人大议案1件、各级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346件、各级政协委员提案197件,解决了一批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全面清理行政规范性文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考核,加强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在全市率先开展政务开放日活动,成为全国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区。

驰而不息改进作风。加强区政府系统执行力建设,有力保障了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市区实施意见,继续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深入开展“两个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惩治腐败。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在自觉服务国家和首都工作大局的生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代赋予海淀新使命的认识;我们面对首都减量集约发展的深刻转型,积极探索疏功能、谋创新、求发展的新路径,综合经济实力在5000亿元基础上实现新的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创新引领发展的态势;我们不断放大海淀创新生态的价值和作用,用实干和担当积极争取各方面的认同和支持,进一步迎来了首都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全面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的重大历史机遇;我们在一次次硬仗攻坚中,锻炼了队伍,增强了自信,凝聚了力量,进一步激发了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新状态。这些都为海淀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帮助和方方面面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海淀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区域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政府工作还有不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科学城南区“大城市病”问题较为突出,科学城北区公共基础设施与城市服务配套不足,区域土地粗放低效利用与空间资源稀缺并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与中关村科学城新定位尚有不小差距,行业领军企业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充分,产业细分领域存在低效环节。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空气污染、交通拥堵、垃圾污水等治理任务繁重艰巨。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配置不均衡,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仍有许多群众不满意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标准不高,一些工作人员慢作为、不作为、违纪违法行为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更好地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各位代表:在党的十九大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五年所取得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庄严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首都迈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时期,在海淀发展正面临深度转型的重要关口,在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的重大历史节点,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召开,这次全会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战略部署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新要求,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海淀发展的新方位,指出需要我们准确把握的阶段性特征,即科技创新进入了创新层次和能级的全面提升期、经济发展进入了质量效率动力的重大变革期、城市形态进入了从园区运动到构建新型城市形态的深度转型期、发展动力进入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动力优势重塑期、城市治理进入了率先向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迈进的关键突破期。全会明确了新时代海淀所肩负的责任使命,就是紧紧围绕“都”的功能来谋划“城”的发展、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好“都”的功能,聚焦中关村科学城,加快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加快构建新型城市形态,着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把海淀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智慧之城、创新引领之城、人文活力之城、生态优美之城、和谐宜居之城,成为支撑和引领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和创新型国家贡献海淀力量。全会系统阐释了新型城市形态的丰富内涵,新型城市形态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功能的有机统一,是人文活力型、创新引领型、新型智慧型、宜居宜业型城市形态。全会突出强调了构建新型城市形态必须凝聚高度思想共识、必须举区域之力统筹推进、必须坚持国际化标准定位、必须加快全面城市化进程、必须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等五方面的实践要求和未来一个时期推动区域发展的6个标志性工作坐标。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区委全会部署上来,更加注重大尺度谋划、大力度创新、大范围统筹、大团队协同、大资金运作,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奋力推动海淀跨越式高质量创新发展,确保海淀勇立时代潮头、始终走在奋进前列。

二、2018年主要任务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为统领,以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和新型城市形态为主题主线,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为新动力,全面提速中关村科学城建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我区在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增长10%以上;完成市下达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空气质量改善任务。

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力优化提升区域功能。牢牢把握海淀在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中的职责任务,坚持首善标准,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更好地服务保障首都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继续组织开展学习,切实领会中央批复精神、总体规划内容,更好地把握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落实好“双控”“三线”管控目标,深入研究减量集约发展的规划实施路径,坚守城市发展的“红线”。编制完成中关村科学城发展提升规划,形成以中关村大街“主纵轴”、北清路“主横轴”和“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为骨架,以中关村科学城南区和北区为主体区域,两轴一带相辅相成、南北两区贯通联动的“两轴一带两区”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完善和强化配套的工作组织推进机制,加快构建新型城市形态。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融合,建立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全过程的城市设计管理体系,重要区域、重要园区、重要路段、重要节点都要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切实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落实好规划分级管理体制,深化市区协作规划工作机制,提高区级层面规划管理能力水平,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结合“十三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建立健全城市体检评估机制。

持续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要在促提升上下更大功夫,取得更大实效。巩固拓展工作成果,组织第三方开展评估和“回头看”,注重总结经验做法,固化为管用的长效工作机制,治理一处、巩固一处,防止问题反弹反复。围绕年度专项行动目标,有序疏解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适合核心区发展定位的业态、有形市场和部分服务功能,扎实推进背街小巷、开墙破洞、地下空间、群租房等重点整治任务,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治理,坚决遏制新生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建立统筹利用腾退空间的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全链条,严格实施台账管理,一处一案,精心更新和织补城市功能,着力“留白增绿”、补齐短板、改善环境、提升品质。深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持续优化便民商业网点布局,着力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打造一批“海淀社区商业e中心”,确保每个社区至少有2个“菜篮子”网点,更好地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

高标准履行“四个服务”基本职责。突出抓好长安街沿线等重点地区的安全保障、空间管控和环境服务,全力做好各类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努力为驻区单位营造安全优良政务环境。加强区域发展与驻区单位发展的深层次战略对接、项目对接、工作对接和机制对接,巩固常态化的沟通联系,以服务促融合、以融合促发展,构建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融合发展格局。全力服务保障军队改革,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主动加强与本市兄弟区的对接合作、优势互补,做到行政有区划、协同无边界、发展有共享。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公共服务等资源优势,大力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建设,推动协同发展。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合力攻坚脱贫。

(二)高水平推动创新发展。准确把握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要求,把科技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把创新发展的劲头铆得更足,紧紧围绕“四个聚焦”,服务一批主力、调整一批业态、导入一批项目、启动一批工程、丰富一批要素、转化一批成果,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担当好首都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增强经济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以改革开放、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为契机,谋划好新的政策制度设计,积极争取新一轮改革突破,重塑海淀创新发展的制度优势,引入市场化机制,深化海淀园管理体制改革,出台进一步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高标准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深化以领军企业和高校院所为核心的双创生态圈,办好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等品牌活动。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建设,加快建设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做好知识产权的快速保护、严格保护和全面保护,逐渐完善覆盖知识产权全链条的生态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运用,形成知识产权工作的“海淀标准”。深入实施“质量强区”战略,鼓励引导机构和企业积极参与标准创制。积极推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建设中关村大街国际人才社区,不断完善国际化环境,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国际人才计划项目——“藤蔓计划”的实施。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强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促进政产学研高水平、高密度融合互动。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积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前沿领域的前瞻性布局,抢占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制高点。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引入一批世界领先的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对接落实“千人计划”“海聚工程”等系列重大人才工程,引进一批全球知名的科学家和创新团队。加强对科技创新“国家队”的主动服务,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引导驻区央企、民营科技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大力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率先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加快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探索企业利益分享机制和产业协作转移机制,在京津冀大格局中构建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差异化跨区域协同发展。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布局,强化与全球创新主体的协同联动。

优化拓展创新空间。加快打造中关村科学城主轴线,突出抓好中关村大街沿线改造提升,织补城市功能,增加创新交流空间,加强创新载体建设,继续实施中关村大街视觉系统提升工作,加快推进农科院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中心等项目,完成友谊社区北楼、九龙商务中心等重要节点整治改造和景观提升工程,塑造一批主题楼宇。高标准实施中关村科学城北区建设,研究推动北清路沿线改造提升,加快北安河等村庄腾退收尾,启动辛庄等村庄腾退,开工建设太舟坞二期安置房,推进大北农、神州数码等产业项目。加快中关村东升科技园二期三期、集成电路设计园、小米移动产业园、西三旗(金隅)科技园等园区建设步伐。

巩固优化高精尖经济结构。按照“一产融合、二产做强、三产更优”的思路,加强产业组织体系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提升产业组织能力若干措施,优化调整产业内部结构;系统评估和动态调整现有产业支持政策体系,更加精准匹配企业发展需求;建立市场化选择机制,推动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对接北京市新出台的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大力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部件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的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壮大以生物医药、新材料、能源环保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引领的战略先导产业,持续优化科技服务、科技金融等现代高端服务业,保持区域产业迭代发展、交叉融合的优势,在前沿产业发展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三)着力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科技融合所蕴涵的思想、理念、知识、制度等要素形成的新发展动力,是海淀最具特色和标志性意义、最有潜力可挖的比较优势,是构成海淀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立足文化科技资源禀赋,建立健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创新发展新动力,使文化自信转化为区域创新发展的优势和底气,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硬支撑。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海淀实践。紧密结合海淀在新时代建设伟大祖国首都中的职责使命,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向深入,形成生动实践。挖掘厚重的红色文化,启动香山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深耕海淀创新文化土壤,高标准筹办好改革开放和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纪念活动,深入开展“中关村创新发展之路”主题宣传,讲好海淀故事、树立海淀榜样,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营造更加浓厚的开放包容、尊重科学、崇尚创新、敢为人先、奋斗不息的氛围环境,强化服务国家和首都创新发展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坚持国际一流标准,高端定位、超前谋划,结合世界高层次经济、科技、文化交往等不同需求,统筹研究在科学城北区规划建设集论坛、沙龙、智库、会议为一体的创新发展新地标,把中关村论坛打造成为全球创新思想的汇聚地、追求卓越的风向标。巩固拓展全国文明城区建设成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深化“诚信海淀”建设,推进志愿服务规范化、常态化、特色化发展,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深入开展文化交流合作,扩大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

坚持保护和有机更新相衔接,推进重点功能区、文化带建设。提升三山五园地区环境景观和城市功能,基本完成功德寺地区、东西红门村搬迁腾退,启动东西水磨地区改造,推进挂甲屯地区改造前期工作。编制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海淀段)、大运河文化带(海淀段)保护利用规划和行动计划,全面梳理沿线文化资源,加快万寿寺、延庆寺周边棚户区改造,持续开展沿线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加快恢复重要文化景观,推动形成历史文脉与生态环境交融的新风貌。加强重点文物保护修缮,开展圆明园考古,完成香山28景等修缮和恢复,推进老京张铁路等遗址保护,实施全区文物现代数字安防工程。服务保障故宫北院区等国家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建设,扩大优秀数字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开展“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中关村金秋演出季等文化惠民活动。大力支持实体书店发展,支持建设一批24小时书店,营造书香海淀浓厚氛围,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公共空间文化品位。加快推进新博物馆、区级非遗保护中心建设。

加强科技城市、科技政府、人文社区、科技公民建设。在区域城市治理、民生改善、政府服务管理等领域大力推广科技创新成果运用,积极探索与科技创新企业合作的新模式,推动城市治理理念革新、方式转变和能力提升。推动人文社区和智慧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人文社区建设的智能化水平,增强人文社区治理效果,营造更加和谐的社区氛围,增强广大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科普的形式和内涵,探索推进中关村科学主题公园建设,形成一批创新文化的特色标识,大力培育科技公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技、运用科技、支持科技的良好氛围,彰显海淀独特的城市人文气质。

深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继续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实施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力争文化创意产业总收入突破7000亿元。组建运营区属国有文化旅游集团,深度挖掘区域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海淀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四)努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新要求,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和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持续巩固充分就业区成果,确保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5%以内。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持续增强社保经办服务能力。实施精准救助,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加强养老机构的服务标准化建设,建成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新建15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继续推进居家养老失能护理互助保险、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等试点工作。

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建设保障性住房3500套,筹集租赁住房1500套。进一步加强市场化租赁补贴和公租房租金补贴工作。切实发挥区保障性住房发展有限公司平台作用,持续提高保障性住房运营、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快宝山、双新等棚户区改造进度,完成2400户棚户区改造任务。扩大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试点,进一步加大老旧小区自我服务管理工作的推进力度,稳步开展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和老旧电梯隐患治理工作。加快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施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工程。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教育资源规划布局,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首师大二附中曙光校区、八一学校小学部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多措并举增加中小学学位3000个,启动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增幼儿园学位6800个。全面提升办学品质,继续实施新优质学校、新品牌学校和潜力学校建设工程,在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特色学校发展等方面与驻区高校院所深化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学校建设。完善民办教育机构分类管理机制,依法加强监管,着力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大力弘扬师德师风,持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加大教师交流培训力度,继续推进人才储备库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体系,促进教育内涵发展。加强智慧教育建设,促进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健康海淀建设。继续开展国家卫生区、卫生镇和北京市卫生镇创建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治理结构、人事薪酬、药品供应保障等各项改革。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深化医联体内涵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基层下沉。继续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家庭医生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完善中医药治未病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试点。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升妇幼健康优质服务水平。强化食品药品全过程监管,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检查执法力度,巩固食品安全城市示范区创建成果,让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放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抓住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契机,大力发展和普及冰雪运动。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多网深度融合,促进基层网格“小”“微”循环高效运转。加强社区服务能力,扎实推进社区规范化示范点、农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智慧社区试点建设等工作。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健全以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为重点的扶持社会组织发展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狠抓北京市安全生产督察问题整改,深入开展各类安全隐患排查清理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化平安海淀建设,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加强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五)大力营造生态宜居环境。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让海淀更加宜居、更加美丽。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以治理细颗粒物为重点,强化源头防控,全面深化机动车尾气、能源消费、工业企业排放、扬尘污染等协同减排,巩固“无煤化”改造成果。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狠抓各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河长制”管理机制,扎实推进“水清岸绿”行动计划,推进稻香湖等片区循环补水工程,加快大寨渠等生态河道治理,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完善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村庄雨污分流改造试点,坚决杜绝污水直排入河,继续巩固南沙河水质改善成果。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健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做好土壤环境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确保土壤环境安全。大尺度拓展绿色生态空间,着力提升大西山生态管护水平和质量,新建改造绿地林地150公顷,推进园外园二期三期等公园绿地和中关村大街等道路特色景观建设。

集中破解交通拥堵、垃圾处理难题。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铁12号线、19号线和京张城际铁路建设,推进上庄路(北段)等续建工程,开工建设巴沟村路、安宁庄北路等道路,加密城市路网。完成10万平方米道路大修、10处疏堵点位改造,下大力气打通一批“断头路”,畅通微循环。继续实施大上地等地区交通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静态交通建设,积极挖潜新增停车位5000余个,加强科技手段运用,提升停车设施使用效率。倡导绿色出行,强化公交服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规范“共享单车”健康发展。推进垃圾终端设施建设管理,完成年度任务,开展六里屯垃圾填埋场环境提升减排工作,做好大工村再生能源发电厂和餐厨厨余处理厂的运行管理,推进大工村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综合处置项目、宝山综合处理厂、六里屯再生资源预处理中心等设施建设。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回收利用,逐步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率。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完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创新城市治理方式,在法治、精治、共治上下功夫,把城市治理触角向社区及小街小巷小胡同延伸。持续优化“大城管”工作体系,完善“五统一”城市管理综合考评体系,以信息流为核心,强化常态化体检、扁平化调度、协同化作战、智能化支撑。加强街镇地区事务统筹能力建设,推动专业服务管理力量下沉,做实街镇综合执法平台,完善“街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强化街镇与职能部门的协调联动。将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作为环境建设工作的重点,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工作,集中治理环境脏乱点及无照游商、非法小广告等突出问题,提升区域环境秩序水平。

(六)全面推动改革攻坚。海淀是中关村的发源地,是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缩影和生动写照,改革开放贯穿于区域发展整个历程,深刻地改变了海淀发展面貌。我们要以改革开放、中关村创新发展40周年为契机,在新的起点上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整装再出发、扬帆再起航。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继续对应取消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审批中介服务,动态更新和公布行政权力清单,加强职能事项的标准化建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启动企业变更、注销登记的全程电子化试点,积极拓宽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范围。发挥新政务服务大厅的龙头作用,对各类部门专业服务大厅、街镇便民服务中心实施统一管理,深化以群众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全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变“集中审批”为“集成服务”。进一步丰富和推广“创业会客厅”模式,打造海淀服务品牌,组织更多社会力量为各类创新主体精准提供更加优质、多元、专业、便捷的公共服务。坚持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导向,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制定实施若干措施,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

着力推进关键性改革。突出抓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突破,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优化区属企业布局结构,探索推进区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继续深化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断完善区对街镇的财政体制管理,引入竞争性资金分配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效益。

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品质。以城市化为目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高标准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推进村庄社区化管理,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积极推进土地利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加快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步伐。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盘活农村生产要素,持续推进一镇一园、特色小镇建设,探索农村农民深度参与核心区建设发展的有效路径。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股份合作社内部治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农村“三资”管理。扎实推进整建制农转非工作。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做好新一年工作,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保障。政府系统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认真办理建议提案,进一步提高办理质量。严格依法履职尽责,完善行政执法和监督体系,推动执法责任落实。深化代表委员等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机制。加大政府信息和政务公开力度,提高政务开放日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及时回应舆论和社会关切,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加强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

坚持务实勤政。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市区有关实施意见,坚持不懈改进作风,以永远在路上的恒心和韧劲,把作风建设的“螺丝”拧得更紧。狠抓公务员队伍本领能力建设,树立国际一流的标准,强化改革创新的思维,增强率先引领的意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提升创新发展的能力。深化区政府系统执行力建设,狠抓督查绩效管理,整体提升政府服务管理效能。

坚持廉洁从政。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聚焦重点领域加强廉政风险防控,不断完善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机制。严控区政府行政成本。加大审计监督力度。严格正风肃纪,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各位代表: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着力打造支撑和引领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的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宜居宜业城区,在新的起点上,奋力谱写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