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去年北京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60%

6月29日,北京市召开了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8.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左右,位居全国最高水平,同时,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该负责人表示,过去的五年,对北京科技创新来说,是不平凡、不寻常的五年,北京被明确为全国的科技中心的战略定位,对北京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2016年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9.5%

据其介绍,2016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8.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左右,位居全国最高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全年新增科技型企业8万家,占当年新增企业总数的比重为36%,表明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投入明显提高。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6589件,是2011年的3.5倍。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37.7%和12.8%。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是2011年的2.08倍,五年来实现翻番。2016年实现技术交易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5%。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实现4.57万亿元,是2011年的2.4倍,五年来实现翻番。中关村企业累计创制国际标准229项,比2011年新增139项。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五年来,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科技成果有1000余项,其中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奖项近400项,占全国获奖总数的31%左右。全国“领跑”世界的技术成果中,在北京产生的技术成果占55.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成果在全国占据绝对优势。

科学技术深入民生领域,实施首都蓝天行动、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等科技惠民专项,加快垃圾处理、生态功能提升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燃气、热力、电力、给排水等“城市生命线”信息的实时监测。持续支持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CBTC)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设计建设国内首条全国产化车辆、信号系统的无人驾驶线路——燕房城市轨道交通线。率先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重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形成20项国际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筛选170项科技成果向5000家(次)医疗机构推广。

累计吸引人才1653位

同时,北京制定实施了《关于引进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的实施意见》,加快引进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领衔科学家及创新团队,诺贝尔奖级科学家来京领衔开展科学研究呈现加速态势,截至2016年底,北京累计吸引“千人计划”人才1653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三城一区”是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中关村科学城原始创新策源地作用进一步深化,北京大数据研究院、百度公司、数码大方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中科大北京研究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相继成立。航天科工云网等6个双创服务平台持续深入建设。怀柔科学城取得多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进展,《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正式获得国家批复;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可行性研究报告、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项目建议书获批;5个交叉研究平台全部开工。未来科学城“打开院墙搞科研”的机制逐步深化,累计建成40个高水平研发平台,5家央企研究机构联合组建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激励等8个试点项目在央企研究院试行,20个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按计划推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顺义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全面启动智能车联、新型显示等20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组建人工智能研究院等5家研究院,顺义中航发动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及应用联合创新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

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71%

这五年,北京的新兴产业不断向高端迈进。率先布局支持4G、5G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成功研制世界首个碳纳米管集成电路计算器、全球首个5G大规模天线设备。支持建设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北京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创新基地。机器人整机在汽车制造、物流搬运、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领域广泛应用。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新的千亿元级产业,销售利润率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首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落户北京。截至今年5月底,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12.9万辆,规模居全国第一。与科技部共建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搭建了5个国家农业科技支撑服务平台,本市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71%。

2016年北京市科委挂牌16家“科技创新创业专业开放平台”,面向创新创业团队开放共享科技资源。引导本市行政区域内800余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价值227亿元的仪器设备,2016年服务收入24亿元,既提高了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又培育了科技服务新型业态。实施首都科技创新券政策,2014年以来共安排1亿元财政科研经费支持了1528家小微企业和80家创业团队,购买高校院所的科研服务,促进产学研相结合。

2016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154.7亿元

同时,这五年,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延长了“辐射宽度”。发布并实施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工作方案和中关村行动计划,促进区域科技功能分工协同、产业与创新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共享。聚焦4个战略合作功能区和一系列产业承接合作平台,构建要素集聚、资源共享、上下游高效衔接、互利共赢的京津冀科技创新园区链,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型园区和区域创新中心,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和产业联动发展。第三代半导体研发创新平台、汽车产业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布局、汽车模具协同设计云服务平台等一批创新载体加快建立。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翻番,2016年达到154.7亿元,是2011年的2.3倍。

北京市还与其他省区市建立了区域科技合作和对口支援机制,搭建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辐射引领服务全国创新发展。五年来,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4.4%辐射到国内350余个城市。在天津、河北、内蒙古、宁夏、重庆、贵阳、黑龙江、云南、山西等省区市,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合作站和技术市场窗口,共建“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和云南科技桥头堡,创新要素开放共享程度进一步提高。支持引导高校院所和企业的成果、技术等创新要素向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古等地转移转化和推广普及。

此外,北京在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地位更加凸显。建设了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拥有58家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103家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在京外资总部企业280家,外资研发机构548家。成功举办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中意创新活动周等活动,与40余个国家的400余个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引导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2016年出口企业1552家,开展境外投资企业150家,对境外直接投资额248.3亿元,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优质产能合作、改善沿线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等关键领域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