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十个指导意见为北京高精尖产业指路

近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未来北京将立足世界科技前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

那么到底这些产业未来如何发展,开发区作为首都高精尖产业聚集区,这些产业发展得怎么样?小亦对此进行了梳理,让我们一起来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到2020年,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形成一批拥有技术主导权的产业集群;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在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及工艺、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基础软硬件、第五代移动通信(5G)芯片和元器件等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网络空间安全、操作系统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和产品品牌。

产业集群发展态势明显增强。打造一批以集成电路、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为代表的高端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间联动发展,形成协作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重要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5G核心芯片与元器件、移动高端操作系统等实现产业化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民生服务水平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培育出一批新模式、新业态。

区域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完善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国内外产业交流合作更加活跃,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产业竞争。

开发区

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2020年将实现千亿级目标。

智能装备产业

到2020年,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掌握一批国际前沿核心技术和先进工艺,部分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突破,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等领域建成5至7家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公共平台,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协作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培育一批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1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全国高端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区和系统解决方案策源地。

开发区

目前智能装备产业相关企业共100余家,初步形成以金风科创为龙头的风电产业板块;以安川首钢机器人和哈工大机器人为龙头的机器人产业板块;以SMC为龙头的关键基础零部件板块;以施耐德和ABB为龙头的电力和电网装备板块;及以经纬纺机和西得乐机械为龙头的自动化生产线板块,到2020年,预计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

医药健康产业

到2020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稳步增长,新药研发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行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6%以上;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产业创新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更加绿色,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

开发区

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在北京市占比连续四年超过50%,聚集了包括拜耳、泰德、同仁堂等700余家企业,形成了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产业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到2020年,集群预计产值800亿元-1000亿元。

集成电路产业

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基地,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关键技术不断突破;重点领域集成电路设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先进制造工艺对国产高端芯片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量产的国产核心装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一批骨干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人才引进与培养体系基本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开发区

集成电路产业集群,以中芯国际、北方华创为龙头,形成了集制造、封测、装备、零部件及材料、设计在内的完备产业链。到2020年,集群产值将达到600亿元-800亿元。

新材料产业

到2020年,突破一批前沿新材料原始创新技术和关键战略材料制备技术,建设一批国际先进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和优秀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在京转化和产业化,培育一批国际知名新材料产品,打造一批新材料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一批高端新材料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京津冀区域新材料产业联动发展新局面。

开发区

开发区北京开元科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瑞驰拓维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同益中特种纤维开发有限公司、迅宝等企业,并依托国千智能制造研究院、隆源自动成型系统公司、亦庄材料基因研究院等增材制造及新材料核心企业建设了增材制造和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

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

到2020年,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整车引领能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突破,形成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体系;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特色化、集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高成长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产出效益、绿色发展指标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建成新能源汽车管理和数据中心,检验检测和分时租赁等服务业态优势明显。

划重点

将顺义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新能源汽车成果转化优先承载地和国内外优质企业在京发展集聚区。

开发区

依托北汽新能源、大洋电机、普莱德电池等重点企业,形成了涵盖整车、电驱动工程、电池工程在内的产业链。 到2020年,集群产值规模预计可达1000亿元。

人工智能产业

到2020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部分关键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若干重大原创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标志性成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涌现一批特色创新型企业,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建立,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成为本市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划重点

支持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中国制造2025”,系统推进智能制造、智能机器人、智慧物流、智能驾驶等重点领域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体系,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

开发区

开发区为更好推动人工智能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整合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中德两国的全球顶尖研究院所及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力量,打造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的高智力密集型产业集群,目前已经组建了开发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并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基本形成与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创新型产业发展格局。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服务、信息服务、内容服务辐射和引领全国发展,产业融合应用效应凸显。创新红利、数据红利和模式红利加快催生释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

开发区

依托京东、中金数据、天地互连等领军企业,形成了涵盖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关键技术支撑的产业链。到2020年,集群收入规模预计达到5000亿元。

科技服务业

到2020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服务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科技服务高成长企业,涌现一批服务模式新的科技服务创新型企业。首都科技服务资源潜力充分释放,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支撑有力、创新引领的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格局更加优化,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开发区

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要素加速聚集,到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0亿元,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

节能环保产业

到2020年,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对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开发区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已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类企业150余家,涵盖风电、光伏、绿色电池、新型材料、节能仪器、绿色建筑、节能照明、水处理、空气治理、环境监测、再制造等十一大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