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北京经济减速换挡 “瘦身”减出新亮点

  告别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发生了趋势性变化,进入发展新常态。从今年起,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下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等阶段性趋势特征。

  积极适应新常态,更要科学认识新常态。它不仅代表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速虽放缓,但质量可提升;结构调整虽难,但升级已成大势;调控不搞强刺激,唯以营造经济活力为重。能够看到的是,在新常态之下,北京蓄势已久的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正在发生,新亮点频频闪耀。

  今年一季度,平均每天都有60多件登记业务被定义为“非首都功能”,不予受理。它们本可换算成喜人的GDP数字,但从今年起悉数成为北京禁止和限制的新增产业。

  这是当下首都经济谋求转型升级的缩影。而其核心,就在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在转型调整中为首都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尽管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但是整体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对于今年一季度北京经济形势,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北京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相关举措初现成效,这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节能降耗等主要经济指标上,都能得到验证。

  “主动的减法”

  西直河,朝阳区十八里店乡东南部的一个小村子,挤在五环路东南方向的角落里,却曾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场。全北京建筑工地上的每一块石材,全部源自这个年产值30亿元的巨型市场。

  但石材产业高污染的特点,让石材界内名震北方的西直河注定无法融入北京日益扩大的城市圈。

  今年春色烂漫之际,这个占地170余公顷的石材市场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连绵的绿化隔离带。未来,这里更将建起一个现代化的新产业园区。

  多年快速增长之后,北京经济总量攀升至2万亿元之巨,但也承载了过于庞杂的功能。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削减非首都功能成为北京经济转型调整的重要方向。

  运用经济手段,北京接连出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修订完成《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一季度,全市涉及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登记业务约5700件,全部不予办理。北京制造业、房地产业新设企业分别下降51.2%和48.7%。而与此同时,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48.4%,电子信息相关商品消费增长47.6%。

  与此相呼应的,是北京的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下降4.5%,一季度万元GDP能耗下降6.3%左右。

  在设定产业禁入的另外一面,“新常态、高精尖、京津冀”这三个词语,锁定了首都核心经济结构的调整方向。

  送出去的“一号工程”

  在北京东南两百公里外,一座小城市正为承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以来最大的产业协同项目而鼓足干劲,这就是沧州。

  从沧州城区由西向东,驰骋进石黄高速。驱车20分钟后,车窗玻璃上便映出近200万平方米的空地。这就是北京现代首次在京外地区投建的“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所在地。

  一度,北京现代第四工厂的选址落户是个难题。在寸土寸金的京郊各区县,几乎很难为占地面积相当于6座工人体育场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找到腾挪空间。

  而最终为何落子沧州?摊开地图仔细看,答案自然浮现:沧州距北京、石家庄、济南均200公里左右,离天津仅100公里,便于辐射到周边市场;乘坐高铁在北京与沧州间往来单程只需约50分钟,从沧州到建设中的北京新机场只需1小时车程,共有5条铁路干线和7条高速公路经过沧州;沧州拥有130公里的海岸线和20万吨级的黄骅港,是一个便捷的出海口。

  而今,现代四工厂项目被当地政府列为今年的“一号工程”,总投资约120亿元,未来具备30万辆整车和20万台发动机的年生产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约360亿元。

  像现代四工厂这样具备高附加值的项目,在很多地方政府眼里是必争的香饽饽,而近年来,由北京主动疏解出去的项目已成规模。

  动物园和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等区域性批发市场有序外迁;动批市场中3家市属产权单位已制定疏解方案和时间表;300家工业企业退出计划已落实到区县;22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北京-河北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园;5家制造业企业在亦庄-永清合作园区布局;大批中关村科技成果在天津、河北等地落地……轻装上阵的北京,将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配置到河北、天津,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给“高精尖”腾出空间

  市民开车驶进华贸公寓停车场的地下3层,南侧500多平方米的区域一个个停车位前都竖起了绿色的充电桩。和常用的绿色指示箭头不同,黄、蓝、绿三色的独特指示牌将把前来充电的电动汽车车主们分别引向快充、中充、慢充等不同模式的停车位。

  1月19日,本市首个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公共充电桩群在华贸商圈对外营业,包含两座地面光伏充电站和两座地下充电站在内,100台充电桩将虚位以待,满足电动车车主们的充电需求。这座位于繁华市区的稀缺型大型充电场站,在北京率先开始了收取充电服务费的尝试。

  对非首都功能的疏解,伴随着首都功能更主动积极的提升。一季度内,本市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其中,新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俨然已成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典型代表。

  各领域涌现出的高新技术也不胜枚举:海水淡化技术推进工程化应用,首个无人值守车载小型压缩天然气(CNG)减压供气站投入使用,3D打印技术取得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具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抗体药物成功转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对本市“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构建起到了巨大支撑。全市电子信息、通用设备、汽车、医药等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13.8%、11.6%、9.4%;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三大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7%、11.3%、9.3%,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

  据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当前的经济增速,与新阶段的潜在增长率相比是合理的;与发展质量要求和资源支撑条件相比是匹配的;与主动调整升级的战略部署相比是相符合的。不片面追求GDP,更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是北京自主调整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