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北京光机电基地:探索破解地域束缚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无论三地角色定位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产业一体化先锋作用的当属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专业园区。这些园区有的很年轻,有的则正值壮年;有的名头很大,有的还不被人所知;有的占地面积上百平方公里,有的才几平方公里;有的把目光锁定在战略新兴产业,有的耕耘在第三产业。我们期望,通过实地走访京津冀三地的园区,讲述它们的昨天,记录它们的今天,放眼它们的明天。而它们的今天与明天,也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鲜活写照。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下,非首都核心功能正加速向外疏解。北京的各个园区又一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正寻找着未来的走向。转型不仅是产业升级,更多的则是打破固有的思想束缚。位于通州区的北京市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光机电基地”),它的转型阵痛也是许多园区遇到的共性问题,它的探索也许能带来一些启示。

  园区转型为企业带来真实惠

  光机电基地的生态建设再次提速。数日前,光机电基地管委会与入驻园区的企业签订了《环保责任书》,各企业将成立环境保护小组,严格落实责任书中涉及的各项环保工作。

  据了解,早在2012年,光机电基地就开始了生态园区建设,加大了园区内节能减排的力度。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光机电基地共完成6家企业燃煤设施改造,压减燃煤2.7万吨标准煤;共建成7个屋顶电站,共计6.6万平方米,年累计发电量950万千瓦,节约标准煤2800吨;基地内已有5家公司完成能源审计……

  悄然间,生态园区正成为光机电基地——这个总部型企业集聚区、现代制造业集聚区、创新创业集聚区的新标签。事实上,这仅是光机电基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及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语境下的探索之一。

  从北京东南五环路康化桥向南两公里,有一家名叫北京约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约基工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它以前仅是一家制造传送带的企业。它从生产销售设备到承接工程,从承接工程到进行工程的运营维护,如今已成长为一家专业从事长距离、大运量带式输送技术解决方案的总承包服务商。由制造行业成功迈入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效益实现了质的飞跃。

  与约基工业间隔1.5公里是北京医疗器械检验所,这里是目前国内开展检验业务专业最全面的综合性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医疗器械要经这里检验合格后方可在市场上销售。其不仅加入了中关村开放实验室,还发起成立了北京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联盟,搭建医疗器械研发测试技术服务平台。目前,它正谋划建立孵化器,希望通过前期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与生产,促进一批相关领域企业的迅速发展壮大。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像约基工业、北京医疗器械检验所这样的企业在光机电基地还有很多:李宁、天宇朗通、岱摩斯、比亚迪汽车模具……它们的发展沿革勾勒出了光机电基地的转型剪影。记者注意到,随着光机电基地对转型的探索进入深水区,经开科技园、枢密院、北京国际矿业城等园中园项目也破茧而出,让这片750平方公里的区域氤氲在更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中。

  虽然还在路上,但园区对转型升级的探索已经令企业得到了真正的实惠。来自光机电基地管委会的官方统计,今年1-6月,入园企业实现总利润同比上涨17.8%。

  园中园渐成经济新看点

  光机电基地位于通州区台湖镇,西边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亦庄开发区”)一路之隔,东边是通州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核五区”中“五区”之一的北京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以下简称“高端总部基地”)。周边有京津高速、京沪高速、五环路、六环路,让这里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光机电基地于2001年7月23日挂牌成立,2006年1月纳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政策范围,可同时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双重优惠政策。

  成立至今,光机电基地一直在高标准地推进园区的建设。据光机电基地管委会主任苏礼华介绍,截至目前,光机电基地已投入47亿元进行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光机电基地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等多类金融机构、多家高档和大众化的文化娱乐场所、一站式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也从无到有。

  不断完善的产业发展环境,让光机电基地十多年来一直处于平稳发展中。经历了几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后,总部经济和创新型、科技型产业已成为光机电基地的支点。目前,光机电基地共引进实体企业474家,其中年收入超2000万元的规模企业达88家。光机电基地自从成立到去年底,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154亿元。这让光机电基地在通州区十多个开发区中拔得经济总量的头筹。

  记者注意到,强化“园中园”项目建设、搭建科技孵化器平台正成为光机电基地新一轮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园中园’项目为光机电基地带来了优质的企业发展空间和产业发展氛围。目前包括经开科技园、枢密院、北京国际矿业城等项目已建成写字楼面积100万平方米,未来还将建成150万平方米。这些二级地产开发商不仅是建设、租售写字楼,而是锁定可持续发展,打造产业链。”苏礼华分析,“园中园”项目将成为光机电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与此同时,《关于在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的实施方案》在光机电基地出台。而“园中园”项目的成型,也为加速实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据介绍,光机电基地目前正在与经开科技园、北京工业大学等机构进行对接,以期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目前MYWORK国际创客总部已落户北京国际矿业城开展孵化。

  “一些不适应首都新定位的企业正在外迁,闲置了一些厂房和办公楼,大约有10万平方米左右,也可以作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的载体。”苏礼华介绍说,光机电基地正与中关村领创空间、京西创业公社、汇龙森、瀚海孵化器、重庆猪八戒网等一些品牌孵化器运作团队进行接触,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初创型科技企业“落地生根”,将这里打造成北京东南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开放与合作背后的逻辑

  “区位的优势、多年的产业沉淀以及历史新机遇,让光机电基地未来的前景非常可期。但在新阶段如何发展还是需要冷静的思考。”苏礼华直言,光机电基地和自己比较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更大范围内来看尚存差距。同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以及经济“新常态”下,光机电基地面临着再次转型升级,他们也还有一些困惑,如何放大优势、补足短板是他们正在探索的新课题。

  光机电基地遇到的困惑是很多园区同样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存量土地越来越少,发展空间有限。根据规划,光机电基地规划面积7.5公顷,一级开发建设已处于扫尾阶段,目前可出让建设用地仅剩余85.54公顷。同时,由于光机电基地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园区内有一些企业占地面积较大,土地集约利用不足,挤占了园区发展空间。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问题。目前,光机电基地的产业定位还处于探索期,产业关联度偏低,相互配套、支援的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业构成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偏低,仅占入驻企业的7.6%。近年来,光机电基地虽然加强了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引进,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集群,第二产业仍占较大比重。特别是光机电基地内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的低端制造业退出存在难度,产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第三,园区周边配套服务还存在短板。此外,其品牌知名度不高也导致了光机电基地对优势资源的吸引和聚集效应不强。

  这些瓶颈该如何破解?“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就是希望从根本上打破各地各自为政的现状,整个京津冀区域共同发力,共同发展。”苏礼华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给了他们一些启示:他们正在着手两件事——开放与合作。

  “从行政管理上看,我们的空间虽然有限,但我们与亦庄开发区和高端总部基地连成片的产业空间是很可观的。产业是联通、相互辐射的。”苏礼华介绍,目前光机电基地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亦庄开发区、高端总部基地正在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包括加入亦庄的产业联盟等,希望借势光机电基地不具备的优势,腾出精力集中打造自身的特色。同时,亦庄开发区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溢出的产业资源对光机电基地的发展也正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例如,虽然光机电基地的配套服务目前还不完善,但亦庄开发区的配套服务已初具规模,我们与亦庄开发区仅一路之隔,从物理空间上看,我们园区企业的一些生活服务也可以实现就近保障。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不再投入园区的配套,而是精益求精。”

  对于合作是否会把资源推离光机电基地,苏礼华认为,开放与合作恰恰做到了资源的互补,把园区间的竞争转化为多赢。光机电基地的开放与合作并不仅限于在北京开展,还正天津,河北包括山东的德州、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进行紧密接洽,寻求更广泛的合作空间。

  “对于光机电基地未来该走向何方,我们现在还在摸索,正在寻找一条适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无论如何,我们会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凭借区位优势将京津冀连通起来。”苏礼华表示,目前光机电基地正在着手“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未来将探索基地+互联网、基地+金融、基地+创新要素等发展战略,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飞地经济”的区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