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京外中央企业总部新迁入,禁止新、扩建商品交易市场设施,明确禁止新增制造业……近日正式发布的《北京市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将通过对非首都功能增量进行更为严格的禁限,与北京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存量政策形成“组合拳”,共同助力首都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优化调整。
未来北京将在存量上下更大功夫。记者从北京市经信委获悉,北京已经初步提出《北京创造2025》行动计划,全力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将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增强新动力。
城区禁限行业比例升至79%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蒋力歌表示,《目录》是在总结2014年版实施经验、吸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要求以更严标准进行的修订,共涉及大类25项(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96项的26%),中类148项(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432项的34%),小类403项(占《国民经济行业分类》1094项的37%),修订幅度大,涵盖面广。
她指出,新版目录中,全市性的禁限措施更加严格,全市性禁限的新增产业涉及小类共计599项,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由32%提高到了55%,增加了23个百分点。
同时,东城区、西城区禁限的小类占全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比例已经由《目录》(2014年版)的67%上升到79%。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四区相应的比例由42%上升到79%,增加幅度为四类功能区中最大。
新版目录中指出,制造业执行禁限由242个增至416个,占比从45%增至78%,提高了33个百分点,尤其对一般性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中比较优势不突出的生产加工环节加大禁限力度。
蒋力歌介绍,目前城六区普遍存在着功能过多、人口聚集、交通拥堵等突出问题,是大城市病最为集中的区域。为了让城六区人口密度降下来,在《目录》修订过程中,北京坚持严控增量资源在城六区聚集,能不增则不增,能少增则少增,重点对制造业、教育、卫生、社会团体、餐饮等领域进一步加大禁限力度。比如朝、海、丰、石四区禁止新增任何制造业。
此外,新版目录对高耗能、高耗水、影响城市环境等行业进行了从严禁限,从增量入手,引导新增功能和产业的发展更加绿色低碳、更加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比如在全市范围禁止新建和扩建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全市范围禁止新建和扩建休闲健身活动中的高尔夫球场;东、西城区禁止新建和扩建汽车修理与维护中汽车清洗服务等。
全力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
实际上,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给北京带来的减量效果日益明显。今年前7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约2020亿元,同比增长1.2%,较上半年回落1.4个百分点,其中,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和装备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以都市和基础为代表的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增加值下降约7.5%。
未来北京制造业显然增量有限,目前北京在存量上下了功夫。今年以来,北京市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一手抓调整疏解,严格按照《禁限目录》要求控制增量,调整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业企业;一手抓构建高精尖,推进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精尖产业发展。今年前7月,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
近日,在北京市委组织部、市经信委、市委党校二分校联合举办的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专题研讨班上,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表示,制定《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北京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依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北京制造”向“北京创造”转变,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在疏解当中求发展。
隋振江强调,下一步,北京将积极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增强首都经济增长新动能。各区县要结合自身的产业要素禀赋特点,选择重点产业领域进行突破;相关部门应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集成创新服务能力;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加强核心关键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北京市经信委主任张伯旭告诉记者,北京市经信委结合前期开展的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研究,初步提出了北京市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北京创造2025》行动计划。
张伯旭介绍,《北京创造2025》的核心,概括起来就是实施“三四五八”战略,推动北京制造业向高精尖产业转型,完成从“在北京制造”到“由北京创造”的战略转变,塑造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三四五八”战略即推动“三转”调整(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强化“四维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聚焦发展五类高精尖产品(创新前沿产品、关键核心产品、集成服务产品、设计创意产品、名优民生产品),组织实施八个新产业生态建设专项(集成电路、信息安全、4G移动通信、大数据与物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新一代健康诊疗、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通过实施这一战略,将北京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增强新动力。
目前,北京工业与信息化领域已经呈现了高端引领、质效提升的特点。截至7月底,北京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增幅比北京全市工业高3.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3.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6%和6.8%。从六大产业情况看,重点发展的电子、汽车和医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4%、4.7%和4.9%,均高于全市工业增速。
与此同时,“互联网+”也在助力工业转型升级。腾讯发布的移动互联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天津三大直辖市分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互联网+”指数第1、2、5位,北京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排头兵。在中国互联网协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排行榜中,北京市43家企业上榜,10强中有6家。由北京市推荐的20家企业入选2015年全国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数量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包括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北京京仪绿能电力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试点内容主要为智能工厂、协同制造、服务平台等,支撑智能绿色的生产运营创新,充分发挥“智能制造”抓手,利用“互联网+”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