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青年昌平区创业成活率高达百分之八十

  近日,第三届京白梨采摘节在昌平区阳坊镇开幕,看着采摘园里来来往往的游客,京白梨合作社社长蔡长清笑开了花,“多亏了区里为咱量身定做的创业培训,这节才办得红红火火。”

  “好品质卖出好价钱,营销就得推品牌。”2009年,培训老师这一点拨,让蔡长清萌发了举办采摘节的想法。京白梨合作社一半的社员都参加了创业培训,当年,大伙合力举办了第一届京白梨采摘节。区政府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大力支持,京白梨的销售渠道打开了,当地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迅速攀升。“我们的京白梨已经从2009年的5元/斤,提高到现在的8元/斤,特级果15元/斤以上,有的甚至能卖到25元/斤。大家伙儿真是尝到了甜头。”

  创业至今,得益于昌平区的政策,蔡长清已累计获得贴息贷款共计65万元,专用扶持资金15万元,目前他正在向昌平区人力社保局申报创业小额贷款。一想到步入快车道的事业,他和社员们都满怀期待。

  蔡长清只是昌平区近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创业模范中的一员,在“全民创业”理念愈加深入人心的昌平,创业主体不断增加,参与层次更为立体。截至2011年,昌平区累计帮扶11.8万人成功创业,带动就业人数32万;三年创业成活率达到了35.8%,其中青年创业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创业对全区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了8.58%,乐普医疗等18家企业分别在创业板、中小板成功上市;辖区内共有120余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创业昌平”的品牌效应愈加凸显。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表彰大会上,昌平区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区)受到国务院表彰,这标志着昌平区成为北京市首家国家创业型城市(区)。此次成功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是昌平区继国家双拥模范城和国家卫生区之后,成功创建的第三个国家级城市称号。

  创业平台:丰富科教资源、激发创业源动力

  昌平,年轻人的梦想园。

  2009年,昌平区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在北京市率先推进青年群体创业,昌平青年创业成为全市响亮品牌,实现了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的第一次跨越。

  创业项目库为想创业的人提供了发展思路。通过创业大赛、创业者协会、创业青年夜校、北京青年创业示范园等,昌平每年采集创业项目100余个;经评审小组评估具有对外发布价值的,在网站上进行免费发布。截至目前,共采集创业项目794个,发布632个。

  昌平区丰富的科教资源,更是为科研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了现成的养分。43所高校、106家科研院所,入驻了32家中央企业和1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和市级科研机构13个、重点实验室12个、企业技术中心28个,聚集了近2万名高素质科技人才。截止到2011年11月,昌平现有华北电力大学等6家大学科技园共有企业82家,总注册资金1.63亿元,总经营面积19951.39平方米,总就业人数1357人。

  依托学校丰富的科教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华北电力大学成了众多创业者的选择,电力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等与电力领域相关的几十家公司纷至沓来。

  繁荣起来的大学科技园也成为了高校学生创业、就业的新选择。“科技园成立以前,学校老师会把自己的科研项目拿到外面去找合作者,现在好了,科技成果在学校里就可以实现就地转化。”华电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同时,老师还能带领学生创办公司,培养了一批创业人才,也创造了更多的创新成果,孵化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

  华电在读博士宝志坚和李志胜均师从学校新材料领域专家刘宗德,他们都曾在科技园入园企业——北京华电纳鑫科技有限公司实习过。在刘老师的指导和科技园专业而系统的辅导下,凭着几年来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教训,两位同学联合几位富有创业热情的同学,于2009年12月一起创办了北京华电泰锐科技有限公司,开始了自主创业之路。

  “公司开在学校里,无论是向老师讨教,还是开展课题研发,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工作开展起来非常顺利。”据李志胜介绍,内蒙古蒙能新丰热电厂、国电大同第二热电厂等都是公司的客户,项目总额超260万元。

  创业政策:集成7个环节、40余项政策支撑创业

  昌平,创业者的温床。

  2010年以来,昌平区提出了“全民创业”理念,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创业昌平”成为全市特色品牌,实现了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的第二次跨越。

  创业者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站稳脚跟,越走越顺,在这背后,是昌平区政府出台的40多个相关政策文件的有力支撑,以及各职能部门的有效服务。

  董玉茹是一名典型的农村主妇,一无学历,二无技术,只靠丈夫一个人上班养家,生活中时常遇到手头紧的情况。家在兴寿镇东营村的她曾多次因找不到致富的路子而苦恼。为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董玉茹试着种起了草莓。没想到,就是这小小的草莓,改变了她的生活。

  “我承包了两栋草莓大棚,每个棚年纯收入2万元。”董玉茹家的优质草莓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前来采摘的游人,让她的日子过得充实、美满。这就是昌平区提出的“田园创业”模式。目前,昌平区正在着力打造“两城九园”、校园创业与田园创业相结合的创业实战平台。重点打造未来科技城、奥北创业新城,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等9个主题创业园区。昌平区已建立发展各类创业园区和孵化器共29个,其中,留学人员创业园3家,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3个,大学科技园8家,青年、妇女等重点群体创业基地5个,孵化器10家;共入驻初创企业2100余家,带动就业3万余人。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及青年创业见习基地105家、妇女创业培训基地40家、高端科技人次“产学研训”一体化实训培训基地4家。包括北控、博奥、科创佳灵等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内,目前全区孵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00余家。

  喜讯陆续传来,科聚化工与福田汽车等一批合作项目的实施相继促成。围绕企业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昌平区吸引各类中介机构进驻融资服务大厅,截止到2012年4月底,已贷款83.10亿元;担保金额56.38亿元。近年来,昌平区内企业共承担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北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绿色奥运专项等各类课题92个。

  2008年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昌平区财政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8.74亿元,所占全区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为22%。昌平区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青年群体、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高端人才4类重点群体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2008年以来,昌平逐步健全完善了以《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实施方案》为核心的“1+4+7”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制定集成40多个政策文件,包括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行政管理、解决融资瓶颈、扶持创业产业扶持、增加创业场地优惠等政策,形成了涵盖创业培训、市场准入、融资贷款、产业扶持、创业资助、经营场所保障、手续办理等7个环节的政策扶持体系。

  “昌平区要打造吸引资金、技术、人才和项目的政策‘洼地’。”昌平区领导表示。“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昌平区着力抓好现有产业发展政策的落实和新政策的出台,目前我们正在梳理整合昌平现有产业政策体系,即将出台加快发展科技商务产业和金融业、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相关政策。”

  创业培训:创业课程量身定制

  在昌平,从理念到技能,头脑风暴助力创业者跃过龙门。

  回望2009年的那次创业培训,蔡长清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承包户像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甚至会出现恶性价格战。培训后,大家劲往一处使,知道了资金要整合利用,明白了如何营销。京白梨合作社也从成立之初的6户逐步发展到了如今的100多户社员。

123下页 在本页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