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汇聚创新资源 领跑新兴产业

2017年6月安徽庐江经济开发区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更名为安徽合肥庐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庐江高新区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围绕“打造百亿园区,实现综合实力大提升”的奋斗目标,实施“一区多园”、“高铁经济”、“产城一体”三大战略,不断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营造大环境,全区综合发展水平突出,特别是在推进科技创新,领跑新兴产业方面成效明显。

聚焦重点领跑新兴产业

在国家大力扶持发展新能源产业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庐江高新区以锂电池及相关材料生产为突破口,抢占先机,围绕新能源材料行业,大做文章,规划建设合肥(庐江)新能源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拥抱新能源新材料发展的春天。

目前园区已有锂电池材料产业链龙头企业2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形成了以合肥国轩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合肥星源锂电池隔膜项目、合肥力翔锂电池铝壳/盖板项目以及凯创五金电池组金属外壳项目为上游,合肥国轩3GWH32131圆柱电池、东莞博达年产3000万只聚合物锂电池为中游,国轩储能电站、合肥国轩一全锂电池正极材料回收再利用项目为下游的新能源材料全产业链。整条产业链总投资139亿元,全部达产后可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5亿平方米锂电池湿法隔膜及涂覆隔膜、年产4000万套锂电池铝壳/盖板、3GWH(约10亿AH)圆柱电池及1.2亿AH固态聚合物锂电池等,年产值达174亿元,税收近17.28亿元。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正展现着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可能,打造出新兴产业发展的“第一方阵”。“我们将力争通过5年的培育和发展,努力把新能源材料产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增长极,在庐江打造千亿级动力锂电池全产业链。”庐江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到。

庐江这片“热土”上,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硕果累累。2017年7月12日,合肥星源一期年产5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湿法隔膜及涂覆隔膜点火投产仪式举行;10月1日,国轩高科年产2000吨钛酸锂负极材料项目、年产3000吨三元正极材料项目正式投产;新开工建设三元正极材料和3GWH电芯项目,总投资达40亿元。随着国轩高科系列项目的投产及开工建设,一个百亿产值的新能源生产基地初露峥嵘。

正如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所说:“国轩作为国内最重要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非常珍惜庐江这片‘热土’,展望未来,我们将在庐江建设材料研发基地,使国轩的材料科学研发水平、材料科学技术、材料科学产能走在全球前列,为庐江的发展、合肥的进步、中华民族的腾飞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产城共融打造幸福高地

庐江高新区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园区交通、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设施,让园区居民得以享受与中心城区同等的社会化配套服务,积极打造环移湖公园商业商务中心,构筑生态湿地景观,建设环湖自行车道、运动休闲区、市民活动区等服务设施,改善工业园区的环境面貌,也为园区企业员工的休闲娱乐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为破解交通不便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困扰,近年来,高新区新建10多条主次干道,不断完善园区内路网河渠的拓宽改造,“九横十纵”路网体系日渐成形。

“路网完善后,公交线路也多了起来,以前只有6路车,现在又多了城西公交专线。未来将有高铁、城际铁路等直达园区,徽州大道延伸线将直达庐城镇,我们与合肥、上海、武汉、南京、马鞍山等周边城市的紧密度会更高,以后可以坐着高铁回老家。”从甘肃来到园区国投安徽城市资源循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杨晨旭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完善交通路网建设的同时,高新区还加快城西二期、三期安置房、公租房、新二中、美的城、碧桂园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将产业新区空间结构从以生产功能为主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综合功能区转变。

不仅如此,随着园区基础设施、生活生产综合服务配套的不断完善,企业发展的环境也越来越好。“未来庐江高新区的发展不可估量,随着合安高铁、引江济巢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我看好高新区未来的发展,我们企业也能坐享高新区发展的红利!”合肥星源公司总经理刘守贵信心满满地用他带着浓厚的四川口音说道。

创新驱动汇聚要素资源

高新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拓展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搭建创新创业载体。依托“优创家”科技孵化器项目,积极推动小微科技企业、大中专毕业生等各类初创者进驻标准化厂房开展双创工作,先后有兆尹科技、牛奋投资等20多家企业入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5亿元的产业引导基金,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搭建创业创新平台。组建了国轩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开发及产业化“246”创新创业团队;市“百人计划”高东波领衔的合肥星源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团队;深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先后与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高新区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园区现有12家企业成功申报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宏瑞泰达等企业获得“市工程技术中心”、“市工业设计中心”、数字化车间等;恒泰、安风、纽斯康等开发10多项新产品,申请专利80余项,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推动传统产业再造。高新区深层次推动两化融合,建立从产品研发、生产过程、生产模式等层面推进,提高生产过程、生产装备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制造模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加快新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新业态拓展。推动纽斯康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安锋、恒泰等与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进行产学研合作。

如果说,庐江的山山水水是一幅秀丽的中国画的话,那么以台创园为代表的乡村田园景色则是这幅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台创园以优质稻米、家禽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融苗木花卉、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系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是中国大陆29家台创园之一。走进台创园,处处能感受到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目前台创园已成为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多家生物科技公司、现代农业服务公司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先后成功创建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合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3A农业旅游景区。2013年4月,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基础上,争创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县。2015年底,园区管委会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础上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类),并报县委县政府研究同意。2012年6月,全国农业科技教育现场会在园区召开。2013年9月,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现场会在园区召开。2014年5月,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在园区召开。2017年8月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在园区召开。在同类园区中实现了“全国先进、安徽一流”的目标。园区管委会2013年至2016年连续四年在全县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中获优秀等次。

科学顶层设计和产业定位建设三位一体综合园区

园区规划总面积52平方公里,规划为综合服务区(核心区)、优质粮食生产区、花木展示交易区、生态农园示范区、新村建设示范区等“五大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5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第二产业(加工业)。近年来,园区管委会一方面狠抓载体建设,园区5万多亩高标准农田已经建成,达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另一方面狠抓招商引资,园区已落户企业72家,其中台资企业12家,食品加工企业22家,食品装备制造2家,大院大所7家,高效优质农业生产企业23家,农业休闲观光12家,综合服务企业6家。园区核心区已形成农产品加工、生物种业、生态农业三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2.1亿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等相关产业形成产值100多亿元。

目前,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17年4月份该园区通过了科技部农村司及专家的初审,现已入围科技部评审园区之一,等待科技部专家组评审。

狠抓现代农业三产深度融合建设特色农业园区

园区已初步形成以生物育种、高效种植试验示范、精深加工、农业科技服务等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起育种—种植—加工—科技服务—市场营销—健康生态养生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形成了良好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并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绩效评估中荣膺中部第一。在2016年成功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园区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为载体,全力创建“新技术渗透”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7年10月26日,省发改委及专家组对园区创建工作进行了验收。

目前,园区共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33个。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家、县级龙头企业3家。“三品一标”农产品三品认证20个(绿色食品11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田源生态花香藕国家地理标志1个)。已建立社会化服务公司4家,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销新模式。设施农业由建园初期150亩发展到5000多亩。先后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150个,其中台湾新品种48个,园区良种覆盖率达100%。完成省级万亩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创建和新渡村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村建设。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现场会、全国第十七届水稻优质高产理论与技术研讨会先后在园区召开。2017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全国考评中获优秀等次,安徽省15个园区第一;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全国考评中获优秀等次。

狠抓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支撑建设科技创新园区

走在台创园,处处能感受到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这种结合离不开园区上下创新创业的决心和信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这里已经集聚了高等院校、科研站所、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资源,汇聚了大量的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孵化和创新服务功能。

在与大院大所合作方面,中科院、中科大、中国水稻研究所、安徽省农科院、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省粮油所、沈阳鼓风机研究所、隆平高科、台湾农友种苗等16家大院大所已陆续落户并建成运营;喜洋洋农业科技、大地熊新材料、璞宝农业科技、合肥国轩等13家科技型企业与大院大所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建立形式多样产学研合作关系。在创新平台方面,安徽农业大学庐江郭河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省部共建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抗逆育种与减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地熊)等5家国家级创新平台、国轩工程技术中心等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水稻工厂化育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喜洋洋)等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涵盖了现代农业、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安徽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已建成运行,“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顺利获批。大地熊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永磁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