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安徽日报:合肥高新区财政收入显著提升

新年伊始,从合肥高新区传来喜讯,2015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42.6亿元,全口径公共预算收入8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80亿元,占比超过9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21.3%。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高新区注重统筹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突出重大项目带动和聚集作用,增强财政增收后劲,持续优化税源结构,呈现主体税种稳步增长、新兴产业增收明显、三产占比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并驾齐驱,双轮驱动,2015年二产与三产税收占比分别为54%、46%,第三产业占比逐年上升。区内新一代电子信息及智能家电、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安全、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成长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家电、战略性新兴、生物医药等行业实现税收75亿元,占税收收入的93%,同比增长16%。科大讯飞、美亚光电、华米信息等信息软件服务业同比增收1.23亿元,增幅达29%。

基金集聚助力发展

高新区围绕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出台首个支持基金集聚发展专项政策,从成本补贴、高端人才、办公用房补贴、投资风险补助、引进奖励等方面着力加大基金类企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扩大基金产业规模、优化金融结构、提升经济效益。近年来,银行、证券、保险、担保、金融租赁等300余家金融机构纷纷入驻高新区,30余家基金公司总规模已超300亿元,基金的资金、项目、人才等丰富资源以及基金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集聚发展有力支持高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众多中小科技型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股权投资、兼并重组等带来税收贡献已达12.5亿元。

创新创业活力精准激发

高新区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双创”基地城市示范核心区建设,全市率先推出“创九条”政策,精准满足双创企业设立、运营、成长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年投入资金约1.6亿元。春节前即将上线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率先向双创企业发放创新创业电子券,提供线上第三方机构及融资服务。高新区加快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全区拥有各类众创空间15家,建成各类孵化器18家、科技企业加速器8家,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00余家。区内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孵化等各类双创服务机构320家,占全市53%。全年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沙龙、资本技术对接各类活动300余场,并全力打造“合创汇”和“青年创业训练营”为一体的资本项目路演对接平台。全区创新创业热潮持续高涨,市场主体呈现爆发式增长,已达到13148户,其中企业数达9972户,全年新登记企业2072户,小微企业新增就业人数约5000人。

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全面发力

高新区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需求,通过创新风险分担机制,搭建企业金融服务和增信平台,设计开发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等全周期的金融产品,现已形成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创新贷、助保贷、天使投资基金等“8大合作产品、10大参控股基金”的产品体系,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金融产品支持链条。区财政通过引导资金5.4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形成29.76亿元的总资金池,通过债权、股权、担保等多样化方式累计已支持中小企业300余家,金额达15.64亿元,实现财政资金约8倍的杠杆放大效应。作为全省首家青年创业引导资金试点区,高新区通过政府“补位”、市场化运作扶持青年群体创新创业,试点运作一年已累计支持项目103个,扶持金额近1亿元,直接带动就业约3000人,其中,首次贷款、100万元以下贷款的企业占比均超过80%,70、80甚至90后青年创业者和小微企业占比均达到100%。高新区积极探索与银行、担保等机构科技金融创新合作,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和创新中小企业科技金融产品,未来五年内为区内中小企业提供200多亿元的资金支持和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与安徽省担保集团、合肥学院合作建设中德创新产业园,进一步整合科技金融、产业项目及大学生创业创新资源,打造科技金融创新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