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实现都市圈新的战略升级
牛和湘透露,到2016年,合肥都市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06.3亿元,财政收入2434.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59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9.8亿元,进出口总额309.2亿美元,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8.9%、55.7%、58.3%、54.0%和69.7%。
程必定表示,“合肥经济圈”到“合肥都市圈”的转变,意味着圈内城市不仅局限于经济的合作,而更着眼于经济以外的文化、旅游、社会的综合发展。“当前都市圈发展最迫切的是核心城市本身要创新发展,提升发展
质量,加强辐射力,增强带动力。其次,城市之间加快合作,区域内城市优化资源配置。理想的都市圈发展应该是区域发展一体化、同城化以及发展水平的国际化。”
胡艳分析,原先合肥等5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但国际化和同城化水平低,离建设国际化都市圈目标还很远。未来合肥都市圈要实现多极带动、均衡发展、开放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0年,合肥市初步形成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综合功能,对其他市县发展有较强的引领能力,都市圈实现新的战略升级,城镇化率达64%左右。城市互动合作机制基本建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同城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培育3—4个国家级或世界级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30%,经济外向度超20%,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型都市圈,人均收入达到长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先进水平。
·背景链接·
2006年
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
2007年初
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了“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
2009年8月
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将“省会经济圈”更名为“合肥经济圈”,同时把淮南市和桐城市纳入经济圈。
2011年8月
合肥经济圈再次扩容,包括合肥市、淮南市、六安市、桐城市和定远县。
2013年底
合肥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研究决定,同意滁州市整体加入合肥经济圈。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和桐城市。
2016年2月
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提出了推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合肥经济圈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努力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乃至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增长极。
2016年5月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合肥都市圈纳入,标志着合肥都市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6年12月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提出扩容升级合肥经济圈,增加芜湖、马鞍山市,完善都市圈协调推进机制,建设合肥都市圈,形成区域增长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