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区县招商 产业园区 企业选址 优惠政策 新闻中心
芜湖:适应“新常态” 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求我们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对于我们进一步转变思路,明确工业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一、适应新常态,把握工业做大与做强的新认识

新常态下,不能再单纯追求高速度,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确定提高质量效益的多目标发展。近年来,我市工业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增速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工业增长呈现转型升级加快、工业运行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的发展态势。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形势,加之我市工业经济仍然存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够快、总量规模不够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没有根本缓解等问题,我市工业经济必须解决“大”和“强”两大问题,即一方面要以做强的方式把工业经济总量做大,一方面要以做大为基础把产业、企业做强。一是强规模。继续以汽车、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为支撑,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为目标,促进发展一批主导产业、规模企业。二是强结构。科学谋划和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循环经济等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全面优化升级。三是强效益。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突出抓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创新项目的引进和建设,通过扩大有效投入,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二、适应新常态,遵循工业发展阶段性的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其重要特征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因此必须创新指导工业发展的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举措,必须加快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向绿色经济转型;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积极调整市场和需求结构,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积极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促进向服务型制造产业转型。一是主动承接,提升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我市综合优势,高起点、大规模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拉大产业框架,注重产业聚集和产业配套,延长产业链条,促进集群化发展,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推进经济转型。二是创新驱动,增强内生动力。积极引进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推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大力加强创新基地建设,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实施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注重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三是错位发展,突出产业特色。在发展与承接产业过程中,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注重实现区域间的行业错位、产品错位、层次错位和市场错位,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一区(县)多品一主业”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四是集约节约,着眼长远发展。充分利用当前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的“倒逼机制”,加快已有产业发展和产业承接步伐,快速集聚工业生产要素,注重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适应新常态,突出工业转型升级的新举措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要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坚持把壮大工业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前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产业关联度大、成长性好、财政贡献率高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继续加以培育,对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首位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划、政策、调度等方面首位摆布、聚焦发力,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坚持把调优存量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提高并严格执行能耗、环保和安全等行业准入标准,推动建立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长效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提前落实“十二五”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实施芜湖市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重点引导钢铁、水泥、船舶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三是坚持把有效投入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通过出台支持和鼓励政策,引导企业扩大投资,积极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拓展产业链、开发新产品,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落实服务业集聚区规划,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坚持精准招商、招大引强、挑商选资,围绕重点培育的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四是坚持把培育重大增长源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布局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文化科技、循环经济、新材料、新型显示等9大产业增长源,重点推进机器人、新型显示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实行“一个园区、一个专班、一个规划、一套政策”,未来5年力争培育形成5个千亿元产业集群。五是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加快落实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意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组织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产业技术研究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等,引导和鼓励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努力建设人才高地。六是坚持把企业帮扶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落实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42条意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55条意见,探索制订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建设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完善“一企一组一策”帮扶机制,建设全市企业服务中心,实行统一受理、分级办理、督办反馈的运行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及时了解企业运行情况,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企业服务管理扁平化、网格化、信息化,力争实现涉企数据实时在线交换,建设基于大数据的企业服务监管体系,使企业绝大多数事项能在网上申报、办理,积极营造企业发展的有利环境。